
門診大廳里,午后的陽光斜斜穿過玻璃,在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淡淡的消毒水味飄散在空氣中。我像往常一樣,在人流中穿梭,目光掠過一張張焦慮的臉龐。
“您好,請問消化內科的診室怎么走?”一個略帶遲疑的聲音打斷了我的思緒。我抬頭望去,是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士。他的皮膚白皙,穿著短袖短褲,露出的四肢顯得有些瘦弱,眼神里透著對環境的陌生與無措。“別著急,我帶您過去。”我朝他微笑,然后為他帶路。他緊跟著我的腳步,途中偶爾輕聲詢問幾句,言語間滿是緊張。我耐心解答,試圖撫平他的那份不安。在交談中,我得知他姓楊,便叫他楊先生。
走到診室門口,他停下腳步,怯生生地對我擠出一個笑容,聲音卻帶著不易察覺的顫抖:“我……我最近什么都吃不下,一點餓的感覺都沒有。我父親是因胃癌去世的。我很怕做胃腸鏡檢查,心里很慌……”聽完他的話,我的心微微一沉,輕輕拍了拍他單薄的肩膀:“楊先生,我理解您的擔心。胃腸鏡檢查,其實就是給我們的胃腸做一次細致的‘體檢’,它能直接讓醫生看清楚食道、胃和十二指腸里面的情況。現在有無痛技術,您只需要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醒來后檢查就結束了。”“睡一覺?真的就能做完嗎?”他的聲音里有了點生氣。我肯定地點頭,“醫生會通過靜脈給您麻醉。”雖然他的精神似乎好了一些,但從他的表情上我仍能看到顧慮。在他之前還有二十幾個就診號,我便拉著他坐到一旁的長椅上,提前說起檢查前的準備事項。
“楊先生,您一會兒先和醫生預約胃腸鏡檢查的時間,之后醫生會和您說注意事項。我在這里先和您說一遍,這樣您可以聽兩遍,記得牢。雖然檢查時您是在睡眠中,但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很重要。只有腸道清理干凈了,醫生才能看得清楚。”我語氣認真地說道。“對!對!這個太重要了!你說,我好好記著!”他連忙打開手機的備忘錄。
我放慢語速,說道:“檢查前3天,飲食要清淡,建議吃白粥、面條、蒸蛋這類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蔬菜和水果。您平時如果吃降壓藥、心臟病藥,檢查當天早上可以用一小口水送服,但暫時不能吃降糖藥,要防止空腹引起低血糖。檢查當天,您得禁食禁水。”他一邊聽,一邊在手機上飛快地記錄著。我略微提高了聲音強調:“接下來,就是腸道清潔的重頭戲了。您要按說明分2次喝清腸藥,每次喝完,得緊接著喝1000毫升的溫水。您可以用一個500毫升的礦泉水瓶當量杯,這樣心里就有數了。喝完藥,您千萬別坐著或躺著,要活動起來!多揉揉肚子,多走動,多喝水,這樣才能促進腸道蠕動,把臟東西排干凈。”說到這兒,我做了個輕輕揉腹和走動的動作,然后繼續說:“如果喝藥時覺得惡心難受,您就稍停一會兒。記住啊,一定要等到拉出來的完全是黃色、清亮、沒渣子的水才行,這才算合格。”他頻頻點頭。我補充道:“最后一點,檢查當天,一定要有家屬陪同。如果檢查中發現有小息肉需要處理,得有家屬簽字。”
交代完這些,正好輪到楊先生就診。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忽然問我:“姑娘,你貴姓啊?等檢查結果出來,我想來告訴你一聲!你剛才說的,我都記下了,今天真是太謝謝你了!”
“叫我陸老師就好,我每天都在門診巡視。要是沒看見我,就讓服務臺的護士叫我一聲。”我笑著鼓勵他,“您放輕松,這就是個常規檢查,我們的醫生都很溫和的,有任何不清楚的,您大膽問!”
一個月后的一個周五,臨近下班,服務臺的電話響起:“陸老師,有位楊先生在服務臺找您呢。”我快步走去,遠遠便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在張望。他一眼瞧見我,趕緊迎上來,緊緊握住我的手,臉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悅:“陸老師!報告出來了!就是胃炎,其他什么問題都沒有!我這幾天晚上終于能睡個安穩覺了!那天要不是你,我真沒勇氣做這個檢查,太感謝你了!以后我一定注意,好好養胃!”他的笑容燦爛,曾經籠罩在臉上的陰霾已經消失不見。
看著他由衷的喜悅,那句鐫刻在醫學殿堂上的名言忽然浮上我的心頭:“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有時,真誠的話語、溫暖的鼓勵,便是最好的良藥。它能驅散患者心頭的恐懼,為他們點亮一束希望之光,讓他們重拾勇氣,用積極的心態去迎接挑戰與未知。
在門診巡視中,我常看到像楊先生這樣的患者,因對疾病的無知和對檢查的恐懼而躊躇不前。就連一次普通的胃腸鏡檢查,也可能在他們心中是難以逾越的天塹。然而,實踐一次次告訴我:多一份耐心細致的解釋,就能為患者卸下一塊壓在心頭的巨石;多一句溫暖堅定的鼓勵,就能在他們心底點燃一簇驅散恐懼的微火。當我們用專業的知識為他們撥開迷霧,用真誠的關懷向他們傳遞信任時,我們給予患者的,不僅是檢查的指引,更是一份支撐他們向前走的力量。
用知識驅散迷霧,用關懷溫暖人心,為每一位需要幫助的人點亮心燈,照亮前路——這,就是我們身披白衣、日夜堅守的意義所在。
(編輯" " 黃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