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孩子,不聾,卻對聲響不聞不問;不盲,卻對周圍視而不見;不啞,卻不愿意開口說話。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有著不同常人的思維,被稱為“星星的孩子”。這種情況不是性格“怪異”,而是疾病的表現,這種疾病被稱為兒童孤獨癥。
中醫強調“形神共俱”,認為軀體活動與情志狀態相互影響,情志的舒展能帶動形體的靈活,而孤獨癥兒童的“形滯”原因在于“神閉”。因此,中醫認為兒童孤獨癥的核心癥結是“情志閉郁、神竅不通”?!吧瘛笔侨梭w生命活動的主宰,而神的活動依賴五臟精氣的滋養。
(1)心藏神:神主宰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人便能精神飽滿、神志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活。反之,若心神失養,兒童便可能出現語言發育障礙。
(2)肝藏魂:魂主要參與人的非本能性心理活動,如夢境、情感、思維等。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若氣機失常,兒童就會存在情緒調節能力差、喜怒多變等問題。
(3)脾藏意:意涉及人的意念、注意力、思考,以及記憶。如果氣血生化乏源,人體營養物質不足,就會影響兒童的注意力、思維和記憶能力,使其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4)肺藏魄:魄與人的本能感覺和動作相關,肺氣充足的人,對外界的感知往往較為敏銳,動作協調。肺不藏魄可使兒童對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反應能力出現偏差,表現為對周圍環境的冷漠或過度敏感。
(5)腎藏志:志關系到人的意志、志向以及經驗的累積。腎精充足,生長發育功能才會正常,意志堅定,能夠積累經驗并不斷進步。腎志不足的兒童缺乏堅定的意志,難以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這些臟腑功能的失常,使神的產生、貯藏和調節出現障礙,進而引起兒童在語言、行為、認知等多方面的異常表現。
清代醫家吳尚先說過:“情志之病,非藥能愈,必以情勝?!敝委焹和陋毎Y,中醫主張采用非藥物療法,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改變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最終達到治愈。
通過引導兒童參與其感興趣的活動,將其注意力從固有的刻板行為和不良情緒中轉移出來,達到改善情緒和改良行為的目的。家長在生活中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如有的對繪畫感興趣,有的對積木感興趣,然后有針對性地組織相關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這樣能逐漸打破孩子內心的封閉狀態,促進其情緒的穩定和行為的改變。
依據五臟(五行)生克理論,以一種情緒去克制另一種情緒,從而將患者從不良情緒中“解救”出來?!饵S帝內經·素問》中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治療孤獨癥患兒時,可根據具體的情志表現,運用相應的情志進行挖制。例如,對于過度沉迷于自我世界、思慮過多的兒童,可適當運用“怒勝思”的方法,通過一定的刺激使其產生適度的憤怒情緒,從而打破其過度思慮的狀態,但需注意把握尺度,避免過度。
此法強調通過耐心、細致的溝通和解釋,幫助兒童理解自身的情緒和行為,引導其學會調節情緒,并建立與他人之間的信任和良好關系。由于孤獨癥兒童在溝通方面可能存在困難,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精力,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方式與其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尊重兒童的感受,給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逐漸引導其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從而促進其情緒的調節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有些歌聽得人傷心,有些歌聽得人亢奮,音樂就是有影響人情緒狀態的力量。依據中醫理論,五臟與五音(宮、商、角、徵、羽)有對應關系,即角(mi)對應肝、徵(sol)對應心、宮(do)對應脾、商(re)對應肺、羽(la)對應腎。中醫認為可以“以音配臟、以律調神”,即通過特定音調和節律的音樂,調節臟腑的功能和狀態。例如,角(mi)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可改善兒童肝氣郁結的狀況;徵(sol)能養心安神,有助于穩定兒童的情緒,改善其社交互動能力。對音調不熟悉的人,可以關注五音對應的樂器,宮對應鼓類,商對應鐘磬音(金屬音),角對應笛簫類,徵對應弦樂器(二胡、琵琶等),羽對應古琴類。
中醫情志療法對兒童孤獨癥的干預,本質上是通過與患兒的互動,在順應自然與生命規律的前提下,喚醒其自身的情志調節能力,達到“治神以安形”的效果。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