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睡個好覺”逐漸成為許多人的奢望。睡眠問題不僅影響精神狀態,長期還可能埋下健康隱患。到底怎樣才算健康的睡眠?又有哪些科學方法能幫我們改善睡眠?
睡眠質量的好壞并非完全憑個人感覺來判定,它是可以通過客觀指標來衡量的。
有的人天生屬于“短睡眠者”(每日<6小時),有的人是“長睡眠者”(每日>8小時),這兩種睡眠都屬正常。睡眠時長還具有“動態性”,同一個人在不同季節的睡眠時長會存在差異,冬季略長,夏季稍短。在規律作息下,只要早上能自然醒來,全天精力充沛,你的睡眠時長就符合“專屬需求”。
如果上床后30分鐘內能夠入睡,入睡后30—60分鐘左右進入深睡眠(正常睡眠需先經歷淺睡眠階段),這意味著你的睡眠十分健康。如果長期超30分鐘才能入睡,可能是“入睡困難型失眠”的信號,往往與情緒焦慮、壓力大、臥床刷手機等有關。
一般成年人的深睡眠時長約為60—105分鐘,且主要集中在前半夜,若前半夜熬夜或睡不踏實,人們會感到晨起疲憊。判斷深睡眠是否充足的方法很簡單:夜間若被輕微噪聲吵醒后能快速再次入睡,且晨起無明顯乏力,說明深睡眠質量較好;反之,若稍有動靜就醒且難以復睡,代表深睡眠不足。
清晨醒來清爽無困意、日間注意力集中、工作學習不易疲憊,意味著你睡得不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感覺自己睡得挺好,但早晨起床仍感到困倦,或上午頻繁犯困、注意力渙散,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等問題的信號,可以就醫檢查一下。
人在睡眠中約有15%—25%的時間處于快速眼動期,此時做夢通常夢境鮮明且有情節;非快速眼動期也可能做夢,但一般無法記清夢境的內容。有人一夜無夢,有人整晚做夢,這兩種情況都屬于正常。但有一些異常情況需要大家警惕,如頻繁因噩夢驚醒、醒后心悸盜汗、夢中磨牙、拳打腳踢等,可能預示著存在睡眠障礙或精神壓力過大。

①面部放松:舒展舌頭、放松下巴和眼周肌肉,避免皺眉;②肢體放松:讓肩膀下沉,依次放松上臂、下臂至手指肌肉;③呼吸調節:緩慢深呼吸,呼氣時想象肺部氣體完全排空;④精神聚焦:想象自己躺在平靜湖面的小船或漆黑房間的吊床上,感受身體“變輕”;⑤雜念管理:若思緒游蕩,默念“不要想”10秒,重復幾次。該方法適合睡前緊張、過度擔心的人群,對長期失眠僅能起到輔助作用。
達芬·奇睡眠法的核心邏輯是將傳統的“一次性長時間睡眠”拆解為“多次短時間小憩”,以減少總睡眠時間,同時保持清醒時的高效狀態。比如,因工作需要而壓縮睡眠時間,可以采用“核心睡眠+短時補覺”的模式(如夜間睡4—5小時,中午補覺20分鐘)。不過,運用該方法需避開2個陷阱:無困意強制躺睡(易加重失眠)和白天長時間補覺(導致日夜顛倒)。
白噪聲并非特指某一種聲音,而是一類頻率均勻分布、強度穩定的聲音。利用這些特定聲音能掩蓋環境中的干擾噪聲,營造穩定、單調的聽覺環境,幫助人更快入睡、減少夜間醒來次數。使用該方法要注意控制音量,以“隱約能聽到”為宜;優先選擇白噪聲機器、專業的手機應用軟件或自然聲源(如電風扇),盡量避免使用耳機。
我們在睡前2—3小時應避免大量進食,以免因胃部不適影響睡眠;遠離咖啡、濃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敏感人群下午3點后飲用便可能影響入睡;飲酒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助眠,但會破壞深睡眠結構,導致夜間頻繁醒轉,晨起頭痛乏力。睡前 1小時減少飲水,避免夜間頻繁起夜;若有夜尿習慣,可晚餐少喝湯粥。
白天最好能在戶外散散步或者慢跑,這些接觸陽光的運動既能消耗能量,又能通過光照促進褪黑素合成,為晚上的睡眠“蓄能”。大家在周末也應保持與工作日相近的就寢、起床時間,避免生物鐘紊亂。
長期使用白噪聲會讓身體習慣這種聲音環境,突然停止可能難以適應自然環境。建議逐漸降低音量或減少使用頻率,讓身體慢慢適應正常環境。
短時間內缺覺可以通過適當補覺緩解,但無法完全彌補。長期熬夜后,即使周末“狂睡”,也可能對免疫力、記憶力等造成不良影響。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規律作息,盡量避免頻繁缺覺。
要看運動的時間和強度。睡前 3 小時內進行劇烈運動,會使神經興奮,影響入睡;而上午或下午進行適度運動(如散步、慢跑),能幫助消耗能量、緩解壓力,有利于夜間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