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膝蓋痛,不少人第一反應就是“老了”。90%以上的膝關節痛為膝骨關節炎,其根本原因是軟骨磨損、骨質增生、滑膜炎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疼痛、腫脹乃至變形。但鮮少有人知道,膝關節出現的這些問題并不是簡單的老年病,它們往往與“上游”的髖關節功能有關。傳統康復方法多是鍛煉膝關節周圍的股四頭肌,雖然可以增強膝關節的伸直能力、緩解癥狀、提升功能,但許多患者會因為鍛煉時膝蓋一動就疼而放棄。“怎么練,才能不讓膝蓋更遭罪?”成了不少人的疑惑。“練髖護膝”這一康復理念的出現,為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提供了新的康復思路。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膝骨關節炎發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且呈現明顯的性別差異與年輕化趨勢。

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構成了我們下肢的“動力鏈條”。在走路、上下樓梯、蹲起等日常動作中,膝關節雖是主力,但它離不開髖關節的輔助。髖關節作為近端關節,對下肢力線調控和運動穩定性起決定性作用;髖關節周圍肌群(臀中肌、臀大肌、外展肌、內收肌群等)通過維持骨盆中立位、調控大腿運動軌跡,能間接影響膝關節的受力狀態。
用單腿站立來舉例,髖外展肌功能的正常與否會直接關系到骨盆姿勢,從而影響膝蓋所承受的壓力和方向。

臨床研究證實,膝骨關節炎患者普遍存在髖關節周圍肌群肌力減弱及失衡,尤其是臀中肌肌力下降與膝關節內側疼痛程度呈正相關。這提示,改善髖關節周圍肌群功能可能是緩解膝關節負荷的有效途徑。
(1)強化肌肉,矯正力線:髖關節周圍肌群通過調控骨盆-股骨力線,減少膝關節異常負荷。增強臀中肌肌力可糾正股骨內旋,降低膝關節內側壓力;改善內收肌群功能能穩定骨盆,減少膝內翻畸形進展。
(2)更多功效,更好堅持:與傳統的股四頭肌訓練相比,鍛煉髖關節周圍肌群能夠有效改善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疼痛癥狀,提升關節功能,增強步行能力。更重要的是,髖關節周圍肌群訓練多采用非負重體位(如坐位、臥位),可避免膝關節承受額外負荷,不會讓患者在練習時感到膝關節疼痛,有助于更好地堅持鍛煉。
(3)肌肉間存在間接激活效應:髖關節周圍肌群訓練通過神經肌肉協同作用,能夠間接增強股四頭肌功能。研究發現,臀中肌與股四頭肌存在神經反射關聯,髖外展訓練時股四頭肌肌電活動會明顯增加,從而實現“不直接練膝卻能強膝”的效果。
由此可見,對患有膝骨關節炎的人群來說,鍛煉髖關節周圍肌群是一種既科學又溫和的康復方式,是“曲線救膝”的聰明之選。

【動作要點】取坐位,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兩腿間夾一個直徑10—15厘米的彈力球,模擬“夾爆西瓜”的動作,緩慢用力夾擠彈力球。每組10次(維持10秒,放松10秒),每日3組。
【訓練功效】增強內收長肌、內收大肌,維持骨盆中立位,減輕膝內翻壓力。
【注意】保持屈髖,避免腰部代償,保持上半身直立。

【動作要點】采取坐位,雙膝并攏,大腿外側(膝關節上方10厘米處)綁彈力帶,緩慢向外側展開雙腿。每組10次(維持10秒,放松10秒),每日3組。
【訓練功效】強化臀中肌、闊筋膜張肌,糾正膝關節內扣。
【注意】保持骨盆穩定,避免軀干傾斜,不要屏氣。
通過這兩個動作的鍛煉,不僅能在短期內改善膝關節疼痛的癥狀,堅持練習還能增強下肢的肌肉力量,提高步行能力。膝骨關節炎患者在家進行髖關節周圍肌群訓練時,需要遵循以下3個原則,才能保證訓練安全且有效。
(1)循序漸進:訓練初期可使用阻力較小的彈力帶,后期逐步增加彈力帶阻力和維持時間。
(2)痛則停止:練習時如果出現膝關節疼痛加劇,需暫停訓練,并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調整動作。
(3)長期堅持:需要堅持訓練8周以上,才能顯著改善肌力及關節功能。
膝骨關節炎的康復,不應再局限于“哪里痛就練哪里”的老思路。“練髖護膝”這一康復新理念讓我們認識到髖關節作為“上游調控者”,對保護膝關節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通過鍛煉髖關節周圍肌群,不僅能有效減輕膝關節不適癥狀、提升關節功能,還能避免患者在訓練中出現膝蓋疼痛,更容易堅持訓練。“練髖”無疑是一種科學又溫和的膝關節康復選擇,只有強化髖部力量,讓我們行走的每一步都建立在穩定的力線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膝關節的“減負”與“延壽”。但需要注意的是,“練髖”僅適用于輕中度膝骨關節炎患者,重度畸形或急性炎癥期的患者還需規范就醫,在骨科或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