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使用中藥造成患者肝功能損傷的案例時有發生,中藥成分的復雜性讓“中藥傷肝”的討論未曾停歇。一些肝病患者,如肝癌患者,在接受化療的同時也希望接受中醫藥的治療,雙管齊下,以延長生存期或提高生存質量,卻又擔心中藥會讓本就病了的肝臟“雪上加霜”。其實,中藥治療肝病的歷史源遠流長,漢代《金匱要略》中針對黃疸、脅痛等肝病相關癥狀給出的具體治療方法,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絕大部分的藥物代謝在肝臟中進行,確實有部分中藥的成分會損傷肝細胞,如關木通、廣防己含有的馬兜鈴酸,長期或過量服用會對肝臟產生不良影響。中藥成分的復雜性使部分中藥存在潛在的肝損傷風險,但隨著藥理學的發展,我們能夠明確的中藥成分越來越多,目前臨床治療肝病已經有意識地避開使用這些可能傷肝的中藥。
中藥成分復雜,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時,可能發生相互作用,增加肝損傷的風險,如柴胡是中醫治療肝病的常用藥,但含有柴胡的方劑與某些抗生素合用時,可能影響肝臟對藥物的代謝,損傷肝臟。我們在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時,需要詳細告知醫生正在接受的治療方法,詢問醫生自己是否可以同時接受中醫和西醫的治療,避免治療方式產生沖突。
不同人的體質、年齡、基礎疾病等不同,對中藥的耐受性和反應也不同。以何首烏為例,它具有滋養肝腎、補益精血的功效。但它也有一定的毒性,有些人服用后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而大多數人則不會,這需要自己在接受治療時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并定期檢查肝功能。
超劑量、超療程使用中藥,或者不按照醫囑用藥,都可能增加肝損傷的風險。一些患者為了追求中藥的“獨特功效”,自行使用或加大劑量,這是非常危險的。例如,附子具有溫補陽氣、增強心腎功能的作用,在中醫臨床上常用于救治某些危重癥患者。中醫古籍中常有“附子一枚”的用法,而大的附子一枚可達30克,已超出常規用量。若患者自行使用,極易因超劑量而引發肝損傷。

總之,中藥傷肝并不是普遍現象,大部分中藥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是安全有效的。而且,中藥治療肝病的優勢明顯,不能因為存在個別傷肝的情況,就否定中藥在肝病治療中的作用。
中藥成分的復雜性給治療肝病帶來了多靶點作用的優勢,這得益于不同中藥可以靈活搭配。現代研究發現,中藥含有的多種成分,能夠從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調節免疫等多個方面,對肝臟起到保護和修復的作用。
(1)抗肝損傷:白芍有效成分能明顯對抗肝損傷,降低氨基轉移酶水平,促使肝細胞的病變和壞死恢復正常。當歸可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同時抑制肝纖維化。
(2)增強解毒能力:甘草中的甘草酸等成分可減輕肝細胞變性和壞死,提高肝細胞內的糖原含量,促進肝細胞再生,可增強肝臟的解毒能力。
(3)調節免疫:黃芪具有抗氧化及穩定肝細胞膜的作用,能促進膽紅素代謝,減少肝細胞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同時增強免疫細胞活性,提高人體免疫力,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中藥還可以通過改善肝臟代謝、改善血液循環、調控凝血功能、抗腫瘤等多種機制,保持肝臟健康。
中醫特別重視和強調個體的特殊性,因此發展出了以辨證論治為特點的診治體系,以制訂精準有效的治療方案。針對不同的肝病常見證型,醫生會使用不同的治法,配伍不同的中藥,如肝氣郁結證,治療原則為疏肝解郁,常用柴胡、香附、陳皮等;肝火旺盛證,以清肝瀉火為要,常用龍膽草、黃芩、梔子等;肝膽濕熱證,需清熱利濕,常用茵陳、大黃等;肝陰不足證,以滋陰養肝為治療方法,常用沙參、麥冬、地黃等;瘀血阻絡證,重點在于活血化瘀通絡,常用當歸、川芎、桃仁等。醫生會精準把握患者的癥狀、體征、舌象、脈象等信息,準確辨證,靈活選用合適的方劑及對藥物進行加減。
中藥治療肝病是歷史久遠且安全有效的。在治療肝病的同時,患者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調理,做到健康飲食、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這些都有助于肝臟功能的康復。此外,服中藥期間要定期檢查肝功能,避免出現藥物傷肝等不良反應。
(編輯"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