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月是把豬飼料,中年腰圍全超標”,這句調侃道出了許多中老年人的困擾。在不少人看來,年紀大了發胖是代謝下降的結果,但科學研究卻推翻了這一傳統認知。
一項覆蓋全球6000余名居民的大型研究徹底顛覆了“年紀大了代謝慢,發胖很正常”這一認知。研究人員通過長期追蹤發現,人體代謝率的變化呈現明確的階段性規律:嬰幼兒時期代謝率最高,隨后逐漸下降;20歲后代謝率進入穩定期,且這一穩定狀態會持續到50歲;50歲后代謝率才會緩慢下降,但下降幅度并不足以主導體重變化。讓人發胖的核心問題是“能量消耗失衡”,當人體攝入的能量多于消耗的能量時,多余能量就會轉化為脂肪堆積,這便是讓體重上升、身材走形的關鍵原因。
肌肉是人體的“代謝引擎”,每千克肌肉每天消耗的能量是脂肪的3倍以上。但從中年開始,人體會進入肌肉流失期,中老年人肌肉量每年可流失1%—2%。導致肌肉量減少的關鍵原因是運動量不足。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久坐1小時僅消耗約40千卡能量,而快走1小時則能消耗250—300千卡能量。如果飲食不加控制,入多出少的“順差”會持續擴大,脂肪便會在體內囤積,形成“向心性肥胖”。
中老年階段的生活與生理變化,進一步加劇了能量失衡問題。對退休人群而言,工作帶來的日常活動量驟減,社交圈縮小又會降低運動意愿,形成“活動少→無聊→更不想動”的閉環。同時,關節炎、糖尿病等慢性病會直接限制運動能力,讓中老年人陷入“不動→發胖→癥狀加重→不能動”的惡性循環。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會導致脂肪更易在腰腹部、臀部堆積;男性隨著年齡增長,睪酮水平降低,肌肉合成能力減弱,也會間接影響能量消耗。此外,情緒性進食、睡眠質量下降等附加因素,會進一步放大能量失衡的問題。

人體肌肉的合成離不開蛋白質,中老年人每日蛋白質攝入量需達到1.0—1.2克/千克體重,平時應增加雞蛋、牛奶、瘦肉、魚蝦、豆制品等的攝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有助于維持老年人排便通暢,可以用燕麥、玉米等替代米飯,并保證每天新鮮果蔬的攝入。精制糖(甜飲料、糕點等)會導致血糖驟升驟降,刺激食欲,需嚴格限制;高鹽飲食易引發高血壓、水腫等問題,每日鹽攝入量應<5克(約一啤酒瓶蓋)。中老年人還要注意避免“饑一頓飽一頓”,吃不下的時候可以少食多餐,將每日3餐拆分為5—6小餐,避免空腹時間過長導致暴飲暴食;睡前2小時盡量不進食,降低夜間脂肪堆積的風險。

抗阻訓練能直接刺激肌肉合成,提升基礎代謝,還能預防骨質疏松。中老年人可從低重量開始,利用彈力帶、輕量啞鈴做坐姿舉臂、靠墻深蹲、坐姿抬腿等動作,每周 2—3次,每次15—20分鐘。需注意,中老年人運動要以“輕微費力但能完成動作”為度,避免關節損傷。
有氧運動能直接消耗能量,改善心肺功能,大多數中老年人都能輕松駕馭快走、騎自行車、廣場舞等低沖擊有氧運動。如果處于減重期,每周需保證運動150—210 分鐘,每次30分鐘左右;如果是體重維持期,每周需要的運動量不降反增,需保證運動200—300分鐘。
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往往存在平衡能力與柔韌性下降的問題,這可不是“彎不下腰”“壓不下腿”那么簡單,跌倒風險也會隨之增加。推薦老年人練習太極、八段錦等傳統功法,中年人如果身體條件允許,可以嘗試瑜伽和普拉提等運動,每周3次,每次 10—15分鐘,以增強關節靈活性與身體協調性。
(1)慢性病管理:慢性病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運動。糖尿病患者應在監測血糖后再運動,避免血糖過低;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等無負重運動,以減少關節磨損。
(2)重視睡眠:睡眠不足會打亂代謝調節激素的分泌,加劇肥胖。建議睡前1小時用熱水泡腳;臥室環境應保持黑暗、安靜、溫度適中;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盡量在22點前入睡,保證每天 7—8小時睡眠。
(3)社交干預:中老年人的孤獨感與運動意愿下降密切相關。大家平時可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健身隊、廣場舞隊、合唱團等活動,也可與家人好友結伴鍛煉,群體性活動能顯著提高中老年人的運動堅持度。
(編輯" "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