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南京城剛剛蘇醒,我已經背著護理箱出門了。當醫院宣布即將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這一創新項目時,我作為擁有20年護齡的老護士,懷著無比激動與期待的心情,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且順利地通過了嚴格考核,成為醫院“網約護士”團隊中的一員。
時光荏苒,轉眼間,兩年多的時光已悄然流逝。然而,我仍清晰地記得第一次“接單”時的情景。那時的我既激動又緊張,仿佛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我將要離開熟悉的病房,去一個陌生的環境,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為了做好充分的準備,我撥通了患者家屬的電話,電話那頭傳來的是一位父親焦急而期盼的聲音。他告訴我,他的女兒今年13歲,最近做了骨折手術,現在出院已經一周多了,由于安裝了外固定支架,上下樓極為不便,急需專業的醫護人員上門換藥。作為醫院皮膚質控組的成員,我對皮膚護理操作有著深厚的功底和豐富的經驗。我仔細詢問了患者家中的物品情況,列出了一個詳細的清單,確保萬無一失。兩天后,按照預約時間,我與另一名“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人員一同前往患者家中。開門的是小姑娘的奶奶,她熱情地迎接了我們。我微笑著向她介紹自己:“阿姨!打擾了,我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的護士,我叫葛滿秀,是來幫小姑娘換藥的。”奶奶連聲說:“快進來,快進來!我聽孩子爸爸講了,你們能上門服務,真是太好了!”我熟練地給小姑娘換好了藥,發現她的肢體皮膚上殘留了一些膠布的黏膠,于是我耐心地教奶奶如何用溫水清洗。之后,我與小姑娘一起復習了踝關節運動。臨走時,我從她們的眼中看到了感激與信任,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有了這次的上門經歷,我對后續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工作更加游刃有余。后來,我接到一些上門換藥、采血等訂單。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次對一名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采血任務。患者住在南京市六合區大廠街道,需要采集空腹血,預約時間定在早晨7點左右。由于路程遙遠且交通狀況難以預測,我每次往返都要花費大約3個小時。有時候,為了不影響正常上班,我會起得更早一些,以便在返回時避開容易堵車的時段。在一年的時間里,我始終堅持護理這位患者,直到她康復并可以去醫院復查。當然,一路走來,科護士長的鼎力相助和無私關懷,是我最堅實的后盾。這份支持讓我底氣十足,步伐更加穩健,信心百倍地繼續前行。
最近的一單,我接到了一位阿姨的訂單,她因為手術后切口遲遲未愈合而情緒低落。在為她換藥的過程中,我會告訴她一些飲食和活動方面的注意事項,并與她聊聊家常。很快,我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信任。她積極配合治療,我也把每次換藥的情況拍照反饋給她的手術醫生。經過3次換藥后,她的切口終于基本愈合了。
我常思考,是什么讓我如此執著地投身于“互聯網+護理服務”這項工作中呢?是因為能擁有額外收入嗎?是因為患者及家屬的期盼和百分百的好評嗎?還是因為作為一名護士的責任和使命?
我想,這些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這是時代的進步、職業的發展,以及我們普通護士成長的印記。在這條“護”聯網之路上,我將繼續前行,用我的專業知識和愛心為更多患者帶去溫暖和希望。
(文章轉載自江蘇省人民醫院護理部天使氧吧)
(編輯" " 黃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