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TU984.181
【文獻標志碼】 A
0 引言
生態旅游是“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并提高當地居民福利的一種旅游行為”。2021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標志著我國唯一將大熊貓作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公園正式成立?!皸⒌氐谋Wo很重要,但我們同樣需要注意到‘公園’里的人,尤其是原住民在其中的角色?!彼拇ㄊ×謽I局的文件把“保民生”放在重要位置,棲息地保護并非一人之責、一己之力,要讓社區居民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參建者、受益者。當前“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綠色生態”的發展路線下,大熊貓國家公園多個片區均已取得進展。本文以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為研究案例,運用場景營造的研究框架,從生態旅游的視角,根據打造獨家IP,強化故事線,搭建空間場景,再構建場景舒適物,提出一條的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的具體路線,為鄉村振興提供新思路。
1場景營造的相關理論
1.1場景營造內涵
場景(Seenes)強調舒適物設施、活動、人群等組合形成的整體性特征,與傳統經典元素土地和資本進行“互動”,構成一種獨特的場景,以及場景中蘊含的審美趣味、價值觀、生活方式與體驗等,來吸引聚集不同人群。
1.2文獻回顧
關于場景營造的文獻最早是美國提出來的,如《場景:空間憑證如何塑造社會生活》(2016對全世界范圍內國際性大城市成千上萬種舒適物設施與活動進行了統計分類、整理與比較。國內關于場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場景理論介紹和案例分析上。
(1)創意社區、藝術區場景營造,通過場景理論對我國城市創意社區進行維度分析和場景設計,有助于我國城市創意社區未來發展新模式;崔艷天認為,場景營造可以激發藝術區活力。
(2)城市更新、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場景營造,比如清華大學畦謙等認為在區域品牌塑造中,引入“文化場景\"理論課擴展區域品牌的研究視野,魯爾區實現了從“重工業基地”到“工業遺產旅游勝地”的蛻變。他們還認為,我國較成功的典型案例是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
(3)文化消費、區域發展的場景營造,浙江大學周佳提出用場景推動商業截取轉型的三條具體建議。
(4)亞場景于老城街區特色塑造研究,比如郭嘉等分析了當前我國亞文化發展現狀,對北京后海酒吧的民謠亞文化發展進行了個案研究,最終基于場景理論為該控件未來發展提出合理路徑。
綜合來看,以舒適物為因素的場景營造推動著社區轉型。具有強烈自我表達色彩的場景夠吸引和增強人的聚集,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和創新。
1.3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下的場景營造
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下的場景營造,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以生態旅游發展作為共同目標,將人類活動分為旅游、生活、保護生態三種類型,運用弗瑞曼的利益相關者參與理論,在居民參與保護的社區共管模式的基礎上,當地民族社區居民的生活和生態保護可以相互轉換、同時發生。結合臥龍片區內公共空間的不同規模和特征,植入多層級滿足不同類型的人類活動需求的多功能資源載體,設計同時滿足游客與居民多種需求的舒適物營造能夠滿足旅游體驗、日常生活、工作、民俗活動等多樣性活動需求的公共空間(圖1)。
圖1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下的場景營造框架

2研究區域、方法與數據來源
2.1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概況
臥龍片區是四川省珍稀動植物最多、自然地形條件最復雜、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第三大自然保護區。大熊貓常隱匿于海拔 2600~3500m 茂盛的竹林里。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平面面積僅有 200km2 左右,卻生長了4000種植物,超過全國植物種類總數的十分之一,原始森林達5.4萬 hm2 。能夠生長如此密度之高、種類之多的植物,還得益于保護區內極為獨特的氣候條件、濕度條件、復雜的地形及巨大的海拔落差,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也使臥龍成為了四川省內及周邊省市老年人避暑、康養的好去處。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所在的汶川縣在“ 5?12′ 地震災后重建中,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以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為基礎,以發展當地經濟和增加居民收人為目的。本研究選取臥龍片區為案例的主要原因如下:
(1)臥龍片區處于民族地區,且有較好的旅游資源和旅游設施基礎,具有重要的發展意義。
(2)從表1可以看出臥龍境內生態旅游資源類型較豐富,自然生態旅游資源多于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以自然風格游覽、山水風景觀賞為主,游客在旅游活動時通常走馬觀花,停留時間不長,不能真正深入體驗生態旅游,臥龍片區缺乏留住游客的特點。
(3)當前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在開發、建設中,對吸引游客有著明顯的正向效應。尤其《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提出一系列目標中到2030年自然教育受眾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研究臥龍片區的場景營造可為其他大熊貓國家公園片區場景營造提供借鑒意義。臥龍片區不僅是一個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公園,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將自然保護和社區發展整合管理的特區,即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由汶川縣和臥龍自然保護區合并而成。本研究區域位于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的一般控制區,面積約 150km2 ,生態旅游活動主要集中在國道G350沿線和居民集中安置區附近。
2.2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研究前期收集包括場景營造理論、社區建設、少數民族旅游、生態旅游等相關文獻,為深人研究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研究過程中選擇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為研究對象,課題小組分別于2022年8月17日、2023年5月20日、2023年10月23日進行實地勘察,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對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進行調研,并通過林業局、村委會等相關人員獲取研究所需的官方數據、資料,為研究的展開提供支撐
表1臥龍生態旅游資源類型

3 場景分析
根據場景理論的要素,從社區環境、舒適物設施、多樣性人群、民族文化活動等方面進行分析。
3.1 社區環境
臥龍片區不僅是一個以保護大熊貓及其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公園,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將自然保護和社區發展整合管理的特區,即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由汶川縣和臥龍自然保護區合并而成。該特別行政區成立于1983年,面積約為5000多 km2 。共6個村26個村民組,2019年有農戶1455戶,農業人口5160人,耕地面積2122hm2 ,糧食作物產量 358t ,經濟作物產量 6185t ,牲畜6765頭實現經濟總收人10874.40萬元,人均收人15700元。
3.2 舒適物設施
從表2可以看出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其中有利于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協同發展下的場景營造的舒適物設施,以此吸引游客,應當從居住設施和娛樂設施中進行選擇,并設計建設。
表2臥龍片區社區基礎設施

3.3多樣性人群
臥龍片區社區多樣性人群見表3。
表3臥龍片區社區多樣性人群

3.4民族文化活動
臥龍的主要居民屬于羌族,每到農歷十月初一就是過羌年,也是集中開展民族文化活動的時間,這期間臥龍的羌族群眾載歌載舞,歡度佳節,也是外地游客參與游玩的主要民族活動之一(表4)。
表4臥龍片區民族文化活動

4場景營造策略
從前期調研來看,目前臥龍片區的游客普遍停留時間不長,不能真正深入體驗,因此需要營造利用人的感官體驗跟認知,在整體氛圍里面讓游客作為參與者有某種狀態的“沉浸式”體驗的場景。通過場景分析,臥龍作為典型的民族社區和川西高原地貌特征,造就了獨特的生活模式,通過找到臥龍片區的創造亮點,打造獨立IP,并挖掘當地與熊貓相關故事,具體強化故事線,貫穿整個空間,并以舒適物設施具體營造場景。
4.1 打造獨立IP
視覺IP的打造是場景營造的重要手段,比如說成都IFS的爬樓大熊貓,幾乎所有到此一游的游客必打卡項目,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IP形象。在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可以嘗試熊貓跟臥龍的特色形成一個視覺IP,去強化場景故事線的敘事性。臥龍的特色主要從社區環境、舒適物設施、多樣性人群、民族文化活動里面去挖掘,比如吹羌笛的熊貓形象或者碉樓與熊貓組合等等,最終找到熊貓-臥龍特色結合點,形成視覺IP。
4.2強化故事線打造舒適物
強化故事線的關鍵在于揚長避短,強調差異化。因為整個阿壩州的自然資源特別豐富,所以要表達臥龍的山、動物等等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是熊貓生活棲息的地區,熊貓與竹子密不可分,臥龍片區竹的種類多、產量大、可制作性強,作為故事線體現當地的特色,容易得到大眾的接受。主線確定后,再將臥龍片區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活動,如歌舞類,羌族口弦、羌笛、羌族推桿、羌族莎朗、羊皮鼓舞等作為固定表演節目,在固定場所和時間演出,游客參與其中,豐富其娛樂活動,營造特有文化氛圍。而技藝類活動,如羌繡、羌醫藥、土茶制作、西路邊茶制作、麻布制作等,可沿街開設商鋪,供游客體驗制作過程或者直接銷售產品等方式,游客沉浸式體驗臥龍片區特有民族活動項目。
4.3營造主題空間
在確定了視覺IP和故事線連接點以后,需要營造多種空間類型,承載故事線里的項目。通過對大熊貓國家公園臥龍片區多樣性人群分析可知,除了當地居民和長期工作人員外,場景營造的主要目標人群還有外地游客和退休老人。比如退休老人因為這里自然條件好,一般會在5一9月常住,因此需要營造以養身為主康養中心,以“竹”為線索,但要注意與如成都崇州道明竹藝村這類以“竹”為主題的社區的差異性,要強化熊貓與竹的關系。比如康養中心可以開發各類熊貓愛吃的健康食品竹筍,打造熊貓IP運動用竹制健身器材;熊貓IP起居使用環保綠色竹制家具等等。在社區中營造多種類型空間:為游客營造“熊貓IP與竹”主題的客棧;“熊貓IP與竹”主題的餐廳;售賣竹手工藝品的商店等等。
5 結束語
生態旅游發展背景下,從場景營造的視角優化民族社區,不僅是提升國家公園吸引力、民族社區品質、居民幸福指數、游客滿意度的新道路,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大熊貓國家公園及周邊社區的消費潛力,促進民族社區經濟發展??偟膩碚f。將場景營造理論引入大熊貓國家公園與民族社區的共建研究,是協同發展的一個解決思路,也是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一條路徑。研究中對場景營造提出了策略,但未能具體實施,所以其可行性無法得到驗證,需要后續的研究,進行實際應用和評估,使其具備更高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李波,王柳川,胡芳冰,等.社區共管模式下大熊貓國家公園農戶參與及保護態度研究[J].園林,2023,40(10):22-30.
[2]任慶柳,楊兆萍,韓芳,等.國家公園“資源價值”與“游客感知”對比研究: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為例[J].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報,2023,40(3):333-342.
[3] 周海玲,趙嘉敏,趙翔宇.基于場景營造的特色街區公共空間優化策略研究:以成都市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3(2):43-45.
[4] 黃晗雯,程子岳.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片區規劃設計[J].林業科技通訊,2023(4):46-49.
[5] 劉邑君,高偉.麥克哈格的整體性規劃思想研究:以伍德蘭茲社區生態規劃項目為例[J].廣東園林,2020,42(5):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