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1新工科理念下建筑學專業教育的需求
建筑學是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理念,研究人居環境的營造、協調、經營和優化,以滿足人的不同行為需求進行建筑創作的的專業。當今,隨著以信息化、智能化等為背景的新建筑技術的發展,人才培養需要更全面地面向國家戰略、行業變革和社會需求,建筑學專業教育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塑造和傳播時代發展觀念的重要途徑,社會的進步、技術的革新以及行業的要求加速了建筑教學的變革,促使專業課程在教學思想、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方面的不斷完善和提升,在深化新工科理念的過程中應給予及時、有效的重視與思考。
2 “環境行為學”課程基本概況
“環境行為學”是建筑學本科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課,作為研究空間環境與人的關系的學科,主要從自然環境、城市環境、鄉村環境、社會環境等和人的心理、行為的關系著手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該課程是建筑學課程體系中的交叉學科,涉及建筑學、城鄉規劃、心理學、地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重領域,其教學核心是討論環境行為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開展相關理論與經驗的研究,重點探索環境行為學的知識在設計方面的實踐應用。
20世紀80年代,環境行為研究學科領域引入我國,最初是在國內各大院校建筑類專業開設相關課程,目前已成為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課程[1],隨著國際間交流的逐漸加深,“環境行為學”課程在學科發展的推動下,經過較長時期的融合和演進,“環境行為學”課程已經是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從理論和實踐應用方面為建筑設計課程的教學提供學科支撐。
3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隨著我國從增量建設走向存量更新發展階段的深入,從大拆大建的粗放型走向策劃管理的精細化,人居環境建設以及建筑行業的變革為建筑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環境行為學”作為研究人與空間環境關系的課程,是以解決源于實際生活的問題為導向,以改善環境、提高人類福祉和身心健康為第一要義[2],其相關內容在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思政教育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和較強的融合度,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職業認知、建立共同體意識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信息化、智能化、環境模擬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建筑學專業課程教學形式向“互聯網 + ”方向的轉變。“環境行為學”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較強的學科交叉性,單純的課堂教學很難覆蓋課程的知識廣度,網絡平臺和在線課程,為線上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對專業、學科的認知。
具有應用屬性的課程,其教學過程從理論到實踐呈現出多元化、開放式的發展趨勢,對教學過程的關注也逐漸跨越教條式與程序化,轉向了引導式和主動發現式,基于對課堂教學關系的重新審視需要探索新的教學組織途徑以適應課程建設需要。
4“環境行為學”課程教學改革推進思路
4.1 課程內容的核心
課程從分析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展開教學,通過梳理行為的產生、行為的特征、空間與行為的關系等,使學生能夠了解行為發生的誘因,掌握環境行為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客觀認識人的行為與建筑、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對人的行為的日常觀察和記錄中理解建筑設計對文化、社會、城市以及環境的影響,掌握不同建筑類型中的各種行為規律,并能夠提出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辦法應用于各種類型的建筑設計。
4.2 明確教學目標
首先,從對課程的認知角度來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建筑環境觀,建立“以人為本”的觀念,能夠在實際調研中發現行為特征,歸納總結行為規律以及與環境之間的交互關系、規律及內在影響機制;并為今后的學習、研究以及工作開辟新的途徑。其次,通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注生活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樹立健康的設計觀,在厘清建筑與社會需求、區域文化、環境應變的相關性的基礎上,能夠合理、有意識地將環境行為學的研究成果運用于與建成環境相關的設計中去。
4.3教學改革路徑
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校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等多途徑教育的全過程中推進思政教育,將“環境行為學”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結合,并融入課程教學各環節,是加強思政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建立,體現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引領。尤其是在面對建筑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學生理性思維及對使用人群本體的考慮不足,缺乏對使用者行為規律與特征的關注,主觀臆斷使用者需求,缺少整體觀、共同體意識等問題的情況下,“環境行為學概論\"課程融入思政教育,能夠向學生傳遞正確價值觀,有助于幫助教師與學生站在超越學科知識學習的高度上,進一步解讀和凝練課程意義和思想內涵,發揮出思政內容與課程知識目標協同育人的作用,有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建立持續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需求的設計意識,在課程知識體系教育的全過程中,融人體現家國情懷、社會責任、關注民生福祉的思政教育,并在課堂內外、理論與實踐教學環節實現全覆蓋,建立全面、立體的思政教育途徑。
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豐富教學形式。環境行為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理論構成龐雜,涉及到的學科包括建筑學、心理學、社會學和地理學等,通常的教學方法是通過理論講述和引申進行解讀,并輔助相關實踐案例來補充解釋,但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與教師間的關系停留在單向的“教”與“學”,課堂氛圍沉悶,學生接受知識被動。伴隨著數字化教學形式的日漸豐富,接受課程知識的途徑更趨多元化,在課堂學時有限的情況下,通過線上 + 線下、老師講 + 學生講的組合式教學,從教學形式的豐富度上,能更好的引導學生體驗教學多元化帶來的全新感受,對課堂產生興趣。學生在“學堂在線”“雨課堂”線上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基礎性研究方法的獲取,線下進入課堂討論和實踐環節,師生線上、線下聯動教學,能增加課堂的互動性。
“工作坊”進課堂,更新教學方法。基于教學形式的多元化,課堂教學方法可以有更大的釋放空間,從課程性質來看,環境行為學的理論價值體現在設計應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培養實操能力為目的,因此,需要通過引入新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鼓勵學生從多元化的視角分析實際問題,并積極發表不同意見,強化教學效果。結合線上開展的理論學習,在線下課堂提出“工作坊”教學法,即一種“研討方式”,針對特定活動或主題進行“討論”或“實操”。一方面是將線上理論學習的內容在線下得到充分的融合與交流,也能夠呈現學生線上學習的情況,另一方面,這種教學方法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實踐、交流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結合VR虛擬仿真對環境的模擬展開探索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及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同時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
知行合一,重構教學內容。依托“工作坊”教學法,重構教學內容。應用類學科,以解決源于實際生活的問題為導向,以滿足人群需求、改善環境、提高空間品質為要義,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出發,凝練“行為一空間一需求一應用”的關系主軸線,深刻理解設計思想是“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的,設計師不僅是創作者,同時也應該關注社會生活,跳出“重形式、輕需求”的設計誤區,培養社會責任感,回歸建筑設計本質,教會學生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學生進人設計能力提升階段,通過普適性的情景式案例教學,培養觀察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對復雜抽象理論的理解力,更好地將行為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建筑方案設計。
5 結束語
“環境行為學概論”是建筑學科教育中非常強調客觀性與科學性設計思想與觀念的專業基礎課程,環境行為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是理論學習和設計實踐的重要銜接,在對共同體意識建立、設計需求認知提升、建成環境使用績效的關注度日漸加強的當下,課程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優化以及教學內容的重構,對重塑環境行為學課程的定位和提高在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的銜接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陸偉,李斌,徐磊青.環境行為學[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22.
[2] 胡正凡,林玉蓮.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及其設計應用[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3] 劉加平,何知衡.新時期建筑學學科發展的若干問題[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50(1):1-4.
[4] 丁沃沃.過渡與轉換:對轉型期建筑教育知識體系的思考[J].建筑學報,2015(5):1-4.
[5] 顧大慶.從寄生到共生:建構一種建筑學與研究型大學新型關系的理論敘述[J].建筑學報,2022(7):1-11.
[6] 莫妮娜,楊盡,鄭敏.現代建筑教育的文化自覺[J].中華文化論壇,2015(3):127-131.
[7] 鮑莉.融通與集成:建筑學專業本科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71-81.
[8] 陳本鋒.教育公平視域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0,41(2):17-23.
[9] 王琰,黃磊.應用導向,知行合一:“環境行為學”課程教學方法優化研究[C].2022中國高等學校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2:37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