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TU992
【文獻標志碼】 A
0 引言
昆明市主城實現雨污完全分流,在建成區一次性實施難度大、影響大。但應將此事放人一個歷史階段中進行分析,創造條件、具備條件地去改造。根本還是要分流,從居民家庭排水管開始,延伸到居住街坊、居住區排水管網,再延伸至市政排水管網。在滇池治理中,建設一個脈絡清晰的雨污排水管網是關鍵,也是滇池流域全面截流收集和處理污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1 問題
目前,昆明主城雨污分流系統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建筑、居住街坊、居住區雨污未完全分流,居住區人居環境差。昆明主城二環內老城區現狀多數老小區、老單位排水絕大部分為合流制,存在管網老化,雨污亂接、錯接、漏接、混流等問題。同時存在道路破損、缺少綠化、車輛亂停亂放、積水嚴重、環衛設施破舊、治安管理混亂和殘墻斑駁等問題。
(2)市政道路雨污未完全分流。由于缺乏獨立的雨水和污水排水系統,雨水進入污水系統,污水進入雨水系統,混流嚴重,即污染了水環境也降低了污水處理的效率,增加了處理成本。進入雨季后,雨水的排放受阻,導致主城部分地區不可避免地積水。
(3)改造難度大。改造主城老城區的排水管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程。主要原因是該地區街道狹小,路面交通量很大,各種管線種類繁多,施工難度很大,管網改造對居民的日常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4)城市管理水平需提高。完善的系統需要先進的城市管理手段和監管措施,保證分流實施到位,出效果、出成績。需提升智能化、智慧化的方向發展模式,同時建立精確有效的監控、監管平臺,效率仍需提高。
2 建議
(1)結合昆明市主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把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納入到改造之中。針對不同的老舊小區,按“一區一方案”的原則,進行改造方案設計,把雨污分流改造、海綿城市建設、改善人居環境三者統一,同步實施。
(2)為避免重復開挖,提升供水安全,建議改造老舊小區雨污分流的同時改造小區供水管網。現狀老舊小區戶內及戶外供水管道多為熟鐵或鍍鋅管材,致使小區戶內及戶外供水管道腐蝕嚴重,水質遭受污染,對居民人身安全造成很大隱患。
(3)在雨污分流改造的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排水收集排放理念,即傳統的“快排”系統。綜合運用了多種工程措施,包括透水鋪裝、透水停車位、棄流井、環保型雨水口、綠色屋頂、下凹綠地、雨水花園、生物滯留、雨水罐、調蓄池、小型環保處理設施等。通過這些措施,實現了低影響開發和微循環,有效地控制了徑流量,預防了點源和面源的污染
(4)突破傳統城市排水框架、轉變思維模式,實現從單一的“治水”到改造“人居環境”的轉變,從“不能淹水”到“不怕水淹”的轉變,建設一座排水“韌性城市”。
(5)制定居住街坊、居住區內排水、海綿系統改造實施計劃,用于建設指導,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案,如何存儲雨水、如何滲透雨水、如何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等。
(6)加快智慧排水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一個能夠長期有效數據平臺。該平臺將為昆明市提供數據、信息和應用支撐,可全面提升防汛應急管理能力和治污水平。
3對策
3.1實施雨污分流改造
通過對居住街坊、居住區、市政管網的地下排水管線調查,落實現狀排水體制、建設標準、維護管理、管道錯接、混接、漏接,淹水點等情況,制定“一區一方案”的原則。
3.1.1建筑(室內)管網改造
(1)對于那些具備改變功能的建筑物,可以考慮將原有陽臺上的雨水排水管道與污水井連接,采用水封裝置來實現。同時,還可以增設新的屋頂雨水排水管道。
(2)對存在屋面雨水立管錯接入污水井的,將屋面雨水立管接入室外雨水系統或將屋面雨水立管先接入雨水罐再溢流至室外雨水系統或參照海綿城市的做法將屋面雨水斷
接或修建花壇將雨水引入綠地。
(3)對存在污水出戶管直接接入雨水系統的,將污水出戶管接入化糞池后再接入室外污水管。
(4)對于條件滿足要求屋面,建議改造成種植屋面。
3.1.2小區室外改造
(1)只有一套排水系統的建成區,利用現有排水系統作為污水排水系統,接下來,可建立一個全新的雨水排水系統,并將其與市政雨水排水系統連接起來。(2)已實現雨污分流的建成區,因管網混接、錯接,查明情況后進行接口施工改造,采取封堵錯接口,梳通補全雨污水主管,將雨水支管引入雨水主管,污水支管引入污水主管。(3)針對有雨污分流排水系統,因管道堵塞,或管道破裂、變形、滲漏、支管暗接、脫節等結構性缺陷或管道沉積、障礙物、浮渣等功能性缺陷,則采取疏通,對原有管道功能缺陷和結構性缺陷進行診斷修復,恢復其排水能力。(4)對無市政接口條件的區域,應結合實際情況做好小區內雨污分流改造,采取小型污水處理設備,中水回用,實現小區污水零排放。(5)根據居住街區和居住區室外場地的垂直關系,可以劃分匯水分區。目標是通過自然下滲和回收利用雨水。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通過對路沿石開孔將雨水引入綠地。同時,設置下凹綠地、雨水花園、透水鋪裝和透水停車位等低影響開發設施。此外,還可以設置蓄水回用模塊,收集和處理雨水后,用于綠地澆灌和道路灑水。
3.1.3 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
老城區受拆遷、交通、工期、地下空間等因素的制約,要實現市政管網雨污分流,影響大,對策如下:
(1)改造整體考慮,分批次、分時段進行,結合在建、改造、規劃項目同步實施。
(2)改造與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相結合。
(3)改造與相鄰老舊小內提升改造工程同步進行。
(4)對關鍵節點,分流卡口節點,末端節點盡快實施,為上游分流創造條件。
(5)對短時間內無法分流的片區,進行管網梳理,對合流污水濃度進行監測,合理控制和調節旱季和雨季的排水溢流走向。
(6)對現狀污水主干系統進行全面健康度排查,修復管道滲漏節點,減小地下水的滲入情況。
(7)對河道瓶頸盡快進行改造,增強主城的防澇排水能力,內澇情況改善,對河道對滇池的污染會得到極大改善。
(8)對排水系統定期清淤。
3.2初期雨水治理
初期雨水會沖刷地面并導致地面污染,直接排入河道,給整個排水系統和城市水環境系統帶來了壓力。為了解決初期雨水污染,可以借鑒海綿城市的經驗,建設雨水調蓄池來儲存初期的雨水。當雨量減少時,對儲存的雨水進行簡單處理,然后將其排放到河流中或直接回用。這種做法不僅有助于減輕洪峰壓力,還能避免城市內澇的發生,并節約水資源。因此,鼓勵在居住街區和住宅區的管網中設置雨水調蓄池。解決昆明市初期雨水的問題還需要加強城市管理,解決垃圾分類、環境衛生、施工污染等問題。
3.3從單一的“治水”到改造“人居環境”的轉變
對于老城區管網老化、排水不暢、內澇嚴重等問題,以往解決方法是不斷擴容城市下水道,但事實證明,該方法治標不治本,在很大程度上還會造成城市水資源的浪費。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還應要進行海綿城市的建設及改造。
作為一種城市建設模式,海綿城市對舊城的改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個問題涵蓋了城市規劃、供水、防洪、排澇、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因此需要進行全面規劃,同時要堅持“滲、蓄、滯、凈、用、排\"六個原則。
結合昆明市主城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對每個小區現狀綠化指標、建筑面積、管道系統、道路系統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出臺相應改造導則,由政府、建設方、規劃設計部門共同研究制定實施方案。
3.4海綿設施在雨污分流改造中的應用
在改造工程中,海綿設施采用了多種措施,包括下凹綠地、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生態停車場、小區水環境生態循環系統以及雨水桶等。為了處理道路上的雨水徑流,采用了地面找坡的方法將其就近引導至低影響開發(LID)設施中,而超出標準的雨水則通過溢流口排入室外雨水管網。
3.4.1海綿設施在小區各要素的應用
3.4.1.1建筑屋頂雨水滲滯區
建筑物的各種屋面徑流系數在0.90以上,因此成為城市徑流的重要來源之一。當降雨落在屋頂上時,很快就會形成徑流并順著屋頂向下流向地面。為了減少這種徑流量,需要采取一些源頭控制措施,主要是利用雨水和滲透設施。例如,可以通過建造綠色屋頂和使用雨水收集桶等方式來利用雨水。植被和土壤覆蓋的綠色屋頂可以有效地截留和吸收降雨水。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既能有效地管理雨水,又能提升住宅環境的整體美觀。
3.4.1.2小區道路雨水滲滯區
目前,道路主要使用硬質不透水的材料,如瀝青和水泥,這導致地面綜合徑流系數較大,大量的雨水直接排人雨水管,進而造成雨水系統承擔排水負荷大,易導致道路積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借鑒海綿城市的概念,對人行道和行車到進行透水路面改造,以提高路面的透水性。同時,引導道路徑流進入周邊的綠化帶,從而增加水的滲透能力,減少洪峰發生的可能性。
3.4.1.3小區公共場地滲滯蓄區
小區海綿化建設的核心在于在公共場地上進行低影響開發。該建設主要包括設置集中式雨水設施和末端處理設施,其中雨水滯留設施是主要的,如生物滯留設施、下凹式綠地和雨水花園等。該建設的主要原則是利用低于路面的洼地來儲存和滲透雨水,并結合物理處理和生物處理的特點,從而有效去除污染物和減少雨水徑流量。
3.4.2海綿設施在市政道路各要素的應用
在城市中,市政道路面積占城市總面積比例相當大。“海綿設施”各要素滲、滯、凈、排與市政道路相結合能有效減輕市政雨水管網系統的負荷壓力。透水路面可通過結構層和基層的過濾來凈化水體,進而補充地下水。下凹式綠地可減緩雨水流速,并過濾初期雨水。
3.5智慧排水在雨污分流改造中的應用
建設城市污水系統提質增效管控平臺作為城市污水系統提質增效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通過構建各種功能模塊,實現“污染源-管網-污水廠-河湖”一張圖管理、管網健康度智能評估、外水入侵分析、雨污混接診斷、污染溯源、水質水量監測預警、仿真模擬等功能,保障污水系統提質增效實施效果。
4 結束語
滇池清、昆明興。為重現歷史上的滇池“葦叢密布,波光柳色,魚躍鷺飛”的景色,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及中國最美麗省份,為實現子孫后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滇池的治理至關重要。
滇池的治理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為了提高滇池的水質,關鍵在于能否成功實施雨污分流。雨污分流改造與海綿城市建設和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不僅可以減少工程造價,還可以避免頻繁地挖掘道路,更有效地改善滇池的水質,提升昆明市的城市品質。建設排水系統、海綿城市系統和人居環境系統是一項復雜的工程,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術水平,還需要嚴格遵循政策要求。這項工程需要相關主管單位的認真對待,群眾的積極配合、協助和參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環境清潔、交通通暢、生態優美、舒適宜人、寧靜和諧”的城市自標,“高原明珠”才能更放光彩。
參考文獻
[1]洗彩紅.昆明主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可行性研究[J].中國水運,2008(10),8:215-216.
[2] 邴帥,王琳,趙萌,等.昆明市盤龍區住宅庭院雨污水分流改造工程.凈水技術2011,30(2):76-80.
[3] 袁愛民.市政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工程研究[J].城市建筑,2017(2):247.
[4] 羅顯偉,趙銳,謝強生.城中村雨污分流改造關鍵技術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1:61-62.
[5] 梁頌軍.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下的市政排水改造[J].中國市政工程,2018(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