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科技協同創新;區域協同創新模式;政策文本分析;政策工具;創新成效中圖分類號:G322.0;F1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0037(2025)8-41-13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5.8.4引用格式:,,,等.[J].創新科技,2025,25(8):41-53.
0 引言
協同創新作為整合與協調創新資源的機制,突破了主體與邊界的限制,已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引擎;而區域協同創新更承擔著雙重使命,不僅是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更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要深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上取得更大進展[2]。協同創新的本質在于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借助知識互通、技術轉移和契約化合作機制形成創新共同體,從而實現創新系統效益的最大化[3。其中,政府承擔著創新環境營造、資源配置引導和制度供給等三重角色,而政策工具作為政府引導資源配置、協調主體互動的核心手段,其組合配置方式直接影響區域創新要素的跨域流動效率與協同創新效能。此外,從國家戰略層面看,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作為創新要素集聚的核心載體,其政策工具的選擇邏輯與協同模式,不僅關系著區域之間創新水平的差距和產業鏈創新鏈的融合程度,更直接影響著國家整體的創新競爭力[4]。
當前,我國區域協同創新呈現梯度演進態勢5,但制度性困境依然突出:其一,創新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既表現為行政壁壘導致的要素流動阻滯,又呈現極化效應下的“虹吸式\"集聚;其二,區域創新同質化發展與功能定位模糊并存8,且缺乏指導性的區域創新模式和標準化的創新評價機制。這些困境凸顯了政策工具驅動下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模式研究的緊迫性。只有明確工具配置與效能產出的關聯規律,才能為政策優化提供精準依據,破解區域創新政策的“合成謬誤”10]
我國協同創新政策的相關研究主要聚焦于政策擴散效應、政策協同演進、政策主體互動、政策效用分析等方面。其中:陳姝穎\"通過量化分析探討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的擴散效應,發現政策的擴散過程對不同地區的創新能力提升起到了差異化作用;董津津和劉家樹深人剖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的演進,提出了系統的創新政策分析框架和實施路徑;朱英[13]從多源流理論角度探討了政策議程的形成與推進過程,明確了協同創新政策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唐鈺瀅4通過分析日本“社會5.0”戰略,對政產學協同創新在推動智能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進行了政策層面的解讀。在區域協同創新方面,當前研究多局限于單一區域或單一維度。例如:應秋陽和操友根采用政府、產業、學研三螺旋視角,刻畫了區域科創走廊協同創新網絡不同階段的結構演化特征和創新主體組織特征;張輝潔等\"以長江干流流域的英文科技期刊為例,從科技期刊發展特征角度,揭示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狀態;林春波和呂鳳亞分別關注了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政策、養老保障政策等專項政策的協同創新路徑;陳紅霞[19]、周楠等[20]李鐵成和劉力圍繞京津冀協同創新政策,聚焦演進歷程、階段特征和趨勢、政策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國外學者在協同創新領域構建了三螺旋模型22創新生態系統23等理論框架,揭示了市場主導下政策工具與創新要素流動的互動規律。然而,既有外文研究雖部分涉及政府角色,但對政府引導一市場響應型協同創新機制的動態適配性探討不足。鑒于本文聚焦中國新型舉國體制與區域發展實際,重點探索本土化的協同創新路徑,故不再系統評述國外相關研究。
可以看出,已有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其一,多數研究為定性描述或針對單一區域的分析,缺乏對不同區域間協同創新模式系統性、多維度的橫向對比分析;其二,對政策工具與創新成效間的傳導機制解析不足,難以打開“工具投入一效能產出”的黑箱;其三,缺乏對區域協同創新政策體系的整體考量,難以明晰各區域協同創新政策制定與實施所呈現出的異質性,更難以凝練出普適且具備可操作性的協同創新政策經驗。
以既有研究為基礎,本文從兩個層面進行創新性深化:其一,通過構建“政策投人一創新產出\"分析框架,揭示政策工具組合與區域創新成效間的傳導機理,打開資源配置精細化運作流程等微觀機制的黑箱。其二,對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典型城市群開展系統性比較研究,提煉差異化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型,進而提出優化建議。這種雙重縱深研究不僅突破了創新成效的單向研究范式,拓展了協同創新政策研究的理論邊界,更為破解我國區域創新系統的制度性困境提供了實踐參照。鑒于此,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理論與創新生態系統理論,構建“工具一成效”二維分析框架,運用內容分析法解構政策文本中的政策工具組合特征,結合創新成效指數進行耦合驗證,以揭示工具配置與效能產出間的傳導機制,進而提煉出三大城市群的差異化協同創新模式,為我國區域協同創新政策優化提供參照依據,最終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1研究方法與思路
1.1基于\"工具一成效\"的二維框架構建
政策主體行為、政策工具運用以及目標導向設定,三者相互關聯,共同制約著科技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過程[24。在構建政策研究的分析框架時,通常從外部特征與內部要素入手:外部特征關注政策發布的地域位置、機構主體等;內部要素則探究政策的工具手段及主題內涵等[25]。本文綜合考慮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特性及創新模式特征提取的必要條件,基于政策工具理論和創新生態系統理論,從政策工具和創新成效兩個維度著手,旨在將政策文本中的工具類型與區域科技創新的實際效果進行映射分析,進而構建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的比較分析與模式提取框架。
1.1.1 政策工具維度
政策工具作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內容,其理論框架隨著政策科學知識譜系的演進而逐步完善,推動著政策過程研究的深化發展[26]。同時,政策工具作為政府達成政策目的的手段,是政策目標與行動之間的聯結機制[27],特指政府為滿足公眾需求而采取的各種方法、技術和途徑[28]
本文借鑒了Rothwell和Zegveld[29]提出的政策工具模型,將促進科技協同創新的政策工具劃分為供給型、環境型和需求型等3類。其中:供給型政策工具側重于直接增加或改善創新資源的供給;環境型政策工具通過改善創新環境來間接影響創新;需求型政策工具則通過創造市場需求來拉動創新。這3類工具聯合構成完整的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工具體系。為了解政策主題的變化軌跡及擴散程度,更立體化地理解和分析政策,本文將政策工具維度作為X維度。各類工具的具體含義詳見表1。
1.1.2 創新成效維度
創新成效是指創新活動在科技產出、產業轉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實際成果,是衡量創新政策實施效果和創新生態系統運行效率的關鍵指標[30]本文引入創新成效維度的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對政策工具單向考察的研究范式,通過終端成效的反向溯源揭示政策鏈的運行效能。具體而言,構建成效維度有以下動因:從政策周期完整性來看,需要通過成效產出檢驗工具投人的有效性,確保政策閉環;同時,考慮到協同創新的測度需求,只有整合經濟貢獻、技術擴散等多元創新成效指標,才能客觀反映協同創新水平,滿足區域差異化的分析訴求。
基于以上考量,本文引入創新生態系統理論,以解析創新成效背后的復雜作用機理。該理論強調,科技創新并非線性傳導過程,而是多元創新主體在制度環境約束下,通過知識流動、資源交換與協同演化,最終形成動態平衡網絡的過程[23]。這一理論框架與本文研究內容高度契合。區域協同創新政策本質上是通過工具組合重構創新要素配置格局,其成效不僅取決于政策工具本身的完備性,更受到各主體間協同效率、資源流動路徑及環境承載閾值等的制約[31]。經研究發現,《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 2024?[32] 中的5項一級創新評價指標一一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創新生態系統理論相耦合,從而形成具有生態位特征的指標體系。其映射關系如圖1所示。
表1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工具的具體含義

具體而言,本文將《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下轄地區的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的均值作為3個城市群的創新成效得分,以衡量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實施的成效;同時,對5個維度的指標進行融合分析,從而揭示區域差異化發展模式。在此過程中,理論具象化處理賦予了統計指標生態語義,既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又能通過創新生態視角解構區域均值差異。
綜上,本文將創新成效作為Y維度,并結合政策工具維度,構建了基于“工具一成效\"的科技協同創新二維分析框架(見圖2)。
1.2政策文本采集與編碼
1.2.1 政策文本采集
本文聚焦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三大城市群,旨在深入剖析其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在數據采集過程中,考慮到城市群內部政策協同的復雜性與數據可得性,本文以省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進行數據搜集與分析。事實上,三大城市群所覆蓋的范圍與省級行政區劃并不完全一致。具體而言:京津冀城市群涵蓋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與河北省部分區域,還涉及河南省安陽市;長三角城市群規劃范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4個省份的共27個城市,輻射帶動全域41個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主要涵蓋廣東省內的廣州、深圳等9個城市。然而,省級行政區作為政策制定與執行的重要主體,其出臺的政策對城市群內的科技創新活動具有關鍵引導作用,能夠在較大程度上反映城市群整體的政策導向。
基于此,本文的數據采集步驟如下。首先,以“協同創新or協同模式or科技創新or區域協同\"為檢索關鍵詞,通過北大法寶、國務院政策文件庫、中央政府及其直屬部門官網,搜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的相關政策。為確保檢索結果與科技協同創新主題高度相關,制定了以下篩選原則。
圖1創新成效指標體系的映射關系

① 緊密相關性:政策文本整體內容應與科技協同創新主題有直接關系,反映了政府對科技協同創新問題的監管與治理,剔除僅零散提及檢索詞的政策文本; ② 官方有效性:應確認政策文本是現行有效的、官方機構發布的國家級或地方級政策,不包含地方工作文件、批復、函、問題解答等非正式政府文件。
另外,限定發文時段為2020—2024年。近年來,協同創新政策進入深化發展階段,該時段的政策文本更貼合當前區域創新的核心問題,能反映出政策工具的最新實踐;并且,政策效應正在顯現,便于結合創新成效數據,剖析工具與成效間的關聯,而早期政策已失效或適用性不足。
最終,結合各數據庫的檢索結果及篩選原則,共得到138份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樣本(如表2所示),其中京津冀46份、長三角78份、珠三角14份。
1.2.2 政策文本編碼
本文運用Nvivo15質性分析工具對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文本進行編碼[33]。步驟如下:在軟件內設定供給型、需求型、環境型等3個政策工具主節點,并細分為對應的14個子節點,將文本中的短句作為分析的基本單元;通過對政策文本的多次審閱,將分析單元分門別類歸入相應的子節點,完成編碼過程;若同一短句涉及多種政策工具,則須進行重復編碼。文本編碼示例如表3所示。
對于同一文本多個編碼者獨立編碼結果的一致性,是衡量編碼者信度的重要指標[34]。為增強研究的準確度與復現性,編碼小組安排一名獨立研究員,負責對編碼文本及結果進行詳盡的記錄與比對,并反饋審查結果。在此基礎上,對存在爭議的編碼結果組織統一研討,以達成最終的編碼共識。
2 結果分析
通過對3個區域共138份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文本內容進行編碼并分類整理,共獲得1115個分析單元,形成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文本內容分析的單元編碼表,具體如表4所示。
2.1政策工具維度分析
從總體上看(見圖3),三大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呈現供給型、環境型、需求型等3類工具相對均衡的分布態勢,其中需求型工具占主導( 36.73% ),環境型次之( 35.73% ),供給型相對較弱 (27.57% )。從具體區域來看,長三角和珠三角遵循“需求型 gt; 環境型 gt; 供給型”的總體分布態勢,凸顯了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而京津冀獨辟“環境型 gt; 需求型 gt; 供給型”的差異化路徑,反映出其試圖通過強化制度供給來突破跨域治理壁壘的戰略選擇。這種區域策略的分化,本質上體現了各城市群不同的科技協同創新治理邏輯:長三角、珠三角側重市場需求的自然衍生,京津冀強調制度環境的主動塑造。總的來說,當前政策工具組合呈現出的結構性特點,一方面體現了“環境一需求\"協同驅動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供給型工具系統性弱化的現狀,可能會影響要素投入的可持續性。
表2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政策清單(部分)

表3政策文本編碼示例

表4政策文本內容分析的單元編碼表

圖3三大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政策工具分維度分布狀況

2.1.1 供給型政策工具
三大城市群的供給型工具調用特征既呈現共性規律又存在策略性偏移(見表5)。教育培養作為核心工具在3個區域的占比均趨近 30% ,印證了人力資本積累是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基礎這一共識。同時,技術研發的序位差異揭示了區域發展的重心分化:珠三角通過技術研發( 28.30% )
表5三大城市群供給型政策工具的子類占比情況

與教育培養 28.30% 雙輪驅動,凸顯技術創新導向;京津冀則突出基礎設施 (24.59% )與教育培養28.69% )的協同,形成硬件一人才的耦合策略。此外,財政投入在3個區域均顯示為“政策工具洼地”[35] (6.56%~7.87% );尤其是京津冀的財政投入指標墊底( 6.56% ,并與其高基礎設施投入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資源配置失衡的問題。由此看來,當前供給型工具存在結構性矛盾,尤其面臨區域差異化策略與系統協同需求間的適配危機
2.1.2環境型政策工具
三大城市群的環境型政策工具調用呈現出顯著的非均衡配置特征(見表6)。目標規劃作為主導性工具(均值 46.57% ),在京津冀達到峰值50.28% ),折射出跨行政區的協同治理對頂層制度設計的路徑依賴一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36等綱領性文件的框架約束,三地構建起“中央規劃一省級立法一地方實施\"的縱向傳導機制。該機制雖有效克服了區域利益碎片化困境,但導致工具彈性缺失:京津冀法規管制( 36.46% 與政策激勵( 9.39% 相對弱化,暴露出過度依賴行政指令可能削弱市場響應能力等問題。反觀長三角,法規管制工具得到了高頻運用(41.42% ),其政策文本重點提及技術標準互認、數據流通監管等細則,體現出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治理智慧。珠三角則通過政策激勵 (27.59% )與知識產權( 13.79% )構建起差異化優勢。例如,《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7創設的“創新容錯\"機制,本質是以產權激勵與風險共擔重構政企協同邊界。
值得關注的是,工具選擇差異也隱含著系統性風險:京津冀過度依賴目標規劃可能弱化動態適應性,長三角高制度密度可能壓縮創新試錯空間,珠三角偏好政策激勵則可能面臨公共價值捕獲不足的倫理風險。同時,更需要關注公共宣傳工具在3個區域集體缺位(均值 0.49% 的現象,易造成政府與公眾互動通道堵塞的困局。
2.1.3 需求型政策工具
在三大城市群科技協同創新政策的需求型子類工具組合運用中(見表7),試點示范! 42.22% )與社會參與( 38.02% 構成主體支撐,而市場刺激( (14.57% 與國際合作 (5.19% 成為明顯短板。從具體區域來看,京津冀在國際合作工具使用上極為乏力( 4.43% ),政策文本中關于國際人才流動條款的占比較低;長三角則注重通過社會參與工具( 39.33% 強化跨省協作網絡,政策文本中“產學研聯盟\"機制條款的覆蓋率較高;珠三角側重運用試點示范工具( 46.38% ,凸顯出鮮明的空間生產策略,但市場刺激工具使用率較低1 11.59% ,反映出物理載體集聚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突出矛盾。數據揭示,盡管需求型工具在政策工具運用中占主導地位,但其內部仍存在組合失衡問題。具體表現為“政府空間生產”與“市場網絡演化”的動能錯配,這種強節點、弱連接的工具架構可能使區域協同陷入路徑依賴的鎖定風險。
2.2 創新成效維度分析
基于中國區域科技創新水平指數[38(見圖4),三大城市群創新成效呈現出梯度差異:珠三角(86.05分)、長三角(82.77分)、京津冀(75.92分)。結合創新成效五維指標(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可進一步解構政策工具組合對各維度成效的差異化影響機制,揭示“工具投入一效能產出\"的精準傳導路徑。
表6三大城市群環境型政策工具的子類占比情況 單位: %

表7三大城市群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子類占比情況

2.2.1 京津冀區域
京津冀創新成效呈現“環境優化領先、轉化效能滯后\"的非均衡特征,其工具配置與成效產出的關聯具有顯著的規劃主導性。從科技創新環境維度看,環境型工具中的目標規劃與法規管制高強度使用成效顯著。基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頂層設計,三地通過“中央統籌一地方立法\"機制統一創新政策標準,推動跨區域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落地,使區域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得分達78.3分,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2個百分點。從科技活動投人維度看,供給型工具中的教育培養與基礎設施形成支撐,但財政投人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投人強度。北京高校院所集聚(Ramp;D人員全時當量占區域總數的 62% 促使科技活動投入指數得分達81.5分,但河北研發經費投人強度 1.35% 0僅為北京的1/3,導致區域科技活動投入均值低于長三角。從科技活動產出維度看,技術研發與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顯現。區域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8.3件,科技論文被引量占全國的 23% ,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得分達75.2分。但由于需求型工具中的市場刺激不足,技術成果本地轉化率低于珠三角。從高新技術產業化與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需求型工具中試點示范的帶動作用有限。盡管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推動了1.2萬家企業跨區域布局,但河北承接的項目中高技術產業僅占比 28.7% ,導致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與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得分均為三大城市群最低,反映出規劃驅動的要素重組尚未完全轉化為產業競爭力[39]
2.2.2 長三角區域
長三角創新成效呈現“多維度均衡領先”的特征,其工具組合(環境型法規管制、需求型社會參與、供給型技術研發)對五維指標的拉動作用具有系統性。從科技創新環境維度看,環境型工具中法規管制的精細化運作成效突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4明確了技術標準互認、數據跨域流動等細則,促使區域創新政策協同度達 82% (高出京津冀15個百分點),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得分達83.5分,其中“政策協同性”子指標得分居全國首位。從科技活動投人維度看,供給型工具中技術研發與需求型工具中社會參與形成合力。區域研發投入強度達 3.33% (超全國均值0.68個百分點),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 78% (得益于產學研聯盟的社會參與機制),科技活動投入指數得分達80.2分,且研發人員密度為三大城市群之最[41]。從科技活動產出維度看,技術研發與信息服務的協同推動成效顯著。區域每億元研發投入產出發明專利3.2件,技術國際收入占全國的近 50%[42] ,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得分達84.7分,其中“國際科技論文影響力\"指標全國領先,反映出制度協同對高端創新產出的吸附效應。從高新技術產業化維度看,需求型工具中市場刺激與試點示范的聯動效應明顯。上海張江、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試點載體推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規模突破5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得分達81.3分,產業鏈協同度(區域內配套率 76% )高出珠三角12個百分點。從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制度協同與市場網絡的疊加效應凸顯。長三角區域數字經濟規模占全國的 35%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 67%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得分達82.6分,其中“科技對就業拉動”“綠色技術應用\"等子指標表現突出,印證了“制度一市場”模式對創新價值轉化的系統性支撐。
圖4三大城市群科技創新水平指數

2.2.3 珠三角區域
珠三角創新成效呈現“產業化與經濟拉動突出”的特征,其工具組合(需求型試點示范、供給型技術研發、環境型政策激勵)對“產出一轉化—效益\"鏈條的拉動作用具有強針對性。從科技創新環境維度看,環境型工具中的政策激勵與知識產權構建起差異化優勢。《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37中的“創新容錯\"機制能夠降低企業的試錯成本;區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強度指數得分達89分,居全國首位;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得分達82.1分,其中“市場主體活躍度”子指標得分全國領先。從科技活動投入維度看,供給型工具中的教育培養與技術研發的雙輪驅動效應顯著。區域Ramp;D經費占全國的 14.3% ,其中企業研發投入占比 85% (高出長三角7個百分點);研發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占比 42% (得益于“鵬城實驗室\"等平臺的人才培養機制);科技活動投入指數得分達81.7分。從科技活動產出維度看,技術研發與試點示范的結合催生出高價值成果。區域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 45% ,其中華為、騰訊等企業的核心技術專利轉化率超 60% ;科技活動產出指數得分達85.3分;“技術成果市場化率”子指標(轉化率達 48% )居三大城市群首位。從高新技術產業化維度看,需求型工具中試點示范的空間集聚效應顯著。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南沙慶盛科創基地等載體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利潤總額突破1.2萬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得分達86.5分,其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為全國最高,反映出市場驅動對產業升級的催化作用。從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度看,市場刺激與國際合作的聯動效應突出。區域科技型企業帶動超2000萬人就業;科技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達 69% ;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得分達87.2分,位居全國第一,其中“科技成果民生應用\"(如智慧交通、數字政務)覆蓋率超 80% ,印證了市場導向對創新價值民生轉化的推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在協同創新推進過程中,因隸屬于廣東省這一單一省級行政區,其協同創新主要發生在廣東省內的城市之間,不存在跨省域的行政層級阻隔與政策協調成本。這種區域屬性使得珠三角能夠從省級層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布局。例如,在科技人才流動方面,廣東省內推行的“人才優粵卡”制度可在珠三角各城市通用,實現人才資質互認與服務銜接。這與京津冀、長三角需要通過多輪協商才能達成部分人才政策互通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上述無跨省協同障礙的優勢,促使珠三角的政策工具能夠更快速地落地見效,創新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效率與配置精度顯著提升,為其市場驅動型協同創新模式提供了天然的行政基礎支撐。
2.3基于\"工具一成效\"維度的科技協同創新模式
2.3.1京津冀:規劃權威主導與梯度分工顯化
京津冀的科技協同創新呈現為鮮明的規劃驅動、梯度分工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行政規劃重塑區域創新網絡。在政策工具層面,京津冀構建了以目標規劃為牽引、以基礎設施為載體的傳導體系,形成了中央統籌一地方響應的要素配置機制。結合創新成效層面,揭示其雙重制度效能:一方面,規劃工具通過目標分解與考核壓力實現創新要素的跨域重組,構建起以北京為創新核心、以天津和河北為重要支撐的梯度分工型創新生態系統;另一方面,區域內市場響應與技術研發工具的相對弱化,導致要素流動規模與產業能級提升未達到理想狀態。雖然這種模式能突破行政邊界的剛性約束,建立起創新要素跨域流動的制度通道,但城市間價值轉化效率的差距,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其規劃權威與市場機制間存在協同困境。
2.3.2 長三角:制度協同牽引與網絡演化賦能
長三角的科技協同創新呈現為制度牽引、網絡賦能的復合型模式,其核心在于通過法規管制確立要素流動規則,借助社會參與激活市場網絡節點,最終形成具有自組織特性的創新生態系統。政策工具分析顯示,長三角形成了“制度一市場\"協同體系,其工具組合重構了“研發一轉化一擴散”的創新網絡拓撲結構。結合創新成效維度,揭示其復合效應特征:其一,區域研發強度與跨域技術收入均印證了制度型工具對高階要素的吸附能力;其二,產業集群突破傳統產業梯度轉移邏輯(區域內產業分工協作持續深化,催生了多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如上海的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產業、杭州的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產業、蘇州的納米技術和生物醫藥產業等),呈現多中心協同的演化特征;其三,公共宣傳與知識產權工具的弱化可能導致創新網絡輻射效應受限。當前模式面臨雙重進化壓力:制度體系的精細化須緊跟復雜網絡的增長節奏,開放工具的缺位可能影響創新能量的全球輻射。
2.3.3珠三角:市場極化驅動與空間生態重構
珠三角的科技協同創新呈現為市場主導的空間極化模式。政策工具維度上,珠三角構建起需求型工具主導的傳導機制,催化空間生產,形成創新要素“極化效應”43]。結合創新成效維度,進而揭示其雙重特征:一方面,高強度研發投入催生技術轉化優勢,建設的“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重大創新載體引導和加速了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另一方面,區域內科研經費補貼、稅收優惠等激勵政策助力打通了創新要素跨域流動的通道,但信息服務的滯后可能制約創新網絡的開放需求。這種工具組合推動創新要素沿市場梯度自主重組,實現從物理集聚到生態涌現的質變(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保持在全國首位)。其核心張力在于極化效應與均衡發展的治理悖論:空間生產加速要素集聚,卻可能破壞區域協同創新的系統平衡。
2.3.4政策工具組合與創新成效的共性作用機理
三大城市群雖模式各異,但“工具一成效\"傳導遵循共性邏輯:政策工具通過塑造創新要素的流動規則、配置結構與協同網絡,最終作用于創新成效的各維度。具體而言:環境型工具通過制度設計影響“創新環境”,為要素流動提供基礎秩序(如京津冀規劃壁壘突破、長三角聚焦規則統一);供給型工具(教育培養、技術研發)直接作用于“科技活動投入”,決定創新要素的數量與質量;需求型工具(試點示范、市場刺激)通過強化市場主體間的互動,加速要素向“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轉化(如長三角的社會參與網絡、珠三角的試點載體)。
3研究結論與建議
3.1研究結論
本文系統解析了區域科技協同創新中從政策工具組合到實際創新成效的傳導機制,研究發現如下。其一,政策工具組合存在共性失衡與動態適配的辯證關系,三大城市群在供給型工具運用重投人輕轉化、環境型工具運用強規劃弱激勵、需求型工具運用偏載體缺連接等共性失衡中,演繹出差異化適配路徑—京津冀憑規劃權威突破地理約束,長三角以制度協同破解行政壁壘,珠三角借市場機制激活要素重組,印證了工具組合的生態化適配是破解“合成謬誤”的關鍵機制。其二,創新成效的空間分異本質上是“政策策略一區域特色一治理情境\"耦合作用的產物,京津冀規劃傳導下的要素重組規模構成的差異化效能圖譜、長三角制度韌性支撐的系統協同能力、珠三角市場敏感度驅動的要素轉化效率,揭示了三大城市群各具特色的協同創新模式一—規劃傳導模式、制度協同模式、市場驅動模式。
3.2啟示與建議
3.2.1 強化資源適配的區域模式選擇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式,揭示出政策工具組合須與區域發展階段、治理基礎實現深度匹配。對于行政壁壘突出的區域,可借鑒京津冀的經驗,構建目標分解與考核傳導體系;對于跨域治理復雜的區域,宜參照長三角的做法,建立法規互認與網絡協同機制;而市場活躍的地區則可效仿珠三角的模式,完善試點示范與要素定價體系。其關鍵在于建立“特征識別一工具配置一效能評估”的決策閉環,以避免政策工具與區域實際錯配的風險。
3.2.2 優化政策工具的創新組合策略
針對研究所揭示的政策工具運用失衡問題,亟須構建“監測一評估一迭代”的動態調適體系。例如,建立區域創新工具箱清單:供給側需要平衡教育培養與技術研發的投入梯度,環境側需要增強政策激勵與知識產權的傳導效能,需求側需要彌補國際合作與市場刺激的制度缺口。通過工具組合的創新重構,突破“前端投人一后端衰減”的傳導阻滯
3.2.3 探索多維協同的迭代治理路徑
在空間維度,推動跨域創新走廊建設(如京津冀產業鏈延伸);在制度維度,發展柔性治理規則(如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議群);在市場維度,構建要素流通定價機制(如珠三角技術交易平臺)。通過構建中央與區域聯動的創新監測平臺,實時追蹤政策工具效能,為工具組合優化迭代提供數據支撐。綜上,各區域應在尊重特征差異的基礎上,通過“模式移植一工具創新一效能迭代”三步策略,構建差異性與協同性并存的創新體系。
4結語
本研究的創新點如下:理論層面,突破傳統政策分析聚焦單一維度的局限,構建動態適配的政策工具分析模型,為區域創新治理提供了分析范式;實踐層面,通過對三大城市群的二維分析與橫向對比,提煉出差異化的科技創新模式,為推進我國區域創新一體化提供了“模式移植一工具創新一效能迭代”的精準施策路徑。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① 政策文本處理環節存在主觀因素,可能導致對三大城市群相關政策的全景刻畫有所偏差,且對于區域差異化特征的剖析力度還須加大; ② 研究主要聚焦于應用層面,側重于過程分析與結論建議,在理論創新方面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未來,可基于全國各區域的實踐差異,系統探索適配中國國情與地方特色的科技協同創新政策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和東,陳雷.區域協同創新效率測度及其關鍵影響要素:基于靜態與動態空間面板的實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2):55-63.
[2]陸成寬,代小佩,朱虹,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N].科技日報,2025-03-06(7).
[3]劉秉鐮,曾錦萍.中國式分權與京津冀區域協同創新[J].北京社會科學,2025(2):15-27.
[4]王雅潔,張嘉穎.城市群協同創新動態評價[J].統計與決策,2022,38(8):168-173.
[5]蘇屹,姜雪松,雷家,等.區域創新系統協同演進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6(3):44-61.
[6]陳明華,史楠,李倩.新時代中國重大戰略區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邏輯、成效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評論,2025,41(1):28-41.
[7]楊碩,肖彬,陳勁.中國區域創新人才競爭力時空演變與空間收斂[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5,42(7):126-138.
[8]葛會波.政協河北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摘要)[N].河北日報,2025-01-13(3).
[9]張洋,黃楠,余厚強.我國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的評價導向研究: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OL].現代情報,2024:1-14[2025-01-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2.1182.G3.20241230.1457.004.html.
[10]郭艷軍,李虹.政策合成謬誤與分解謬誤的理性根源與應對策略[J].領導科學,2024(2):109-115.
[11]陳姝穎.中國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量化與擴散測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4.
[12]董津津,劉家樹.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政策演進、總體布局與實施路徑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24,42(2):83-91.
[13]朱英.產學研協同創新政策議程研究:多源流理論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4(5):154-159.
[14」唐鈺瀅.國家創新體系視角下的日本政產學協同創新:基于\"社會5.0\"政策導向分析[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8(2):116-123.
[15]應秋陽,操友根.區域科創走廊協同創新網絡結構分析:以福廈泉科創走廊為例[J].中國軟科學,2024(S2):137-147.
[16]張輝潔,劉世華,金晶,等.科技期刊發展特征及其與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狀態分析:以長江干流流域英文科技期刊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4,35(9):1221-1231.
[17]林春波.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人才政策協同的理論邏輯與優化路徑[J].天津科技,2024,51(12):1-5.[18]呂鳳亞.粵港澳大灣區養老保障政策協同創新的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4(24):7-9.
[19]陳紅霞.京津冀協同創新政策:演進歷程、階段特征與趨勢展望[J].河北學刊,2024,44(2):77-86.
[20]周楠,楊珍,趙曉旭,等.京津冀區域科技創新政策協同演變:2011—2021年[J].中國科技論壇,2023(8):27-38.[21]李鐵成,劉力.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系統的政策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8):19-27.
[22]ETZKOWITZH,LEYDESDORFFL.Thedynamicsof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a triple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J].Re-search Policy,2000,29(2):109-123.
[23]ADNER R,KAPO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1(3) :306-333.[24]劉鳳朝,徐茜.中國科技政策主體合作網絡演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2):241-248,174.
[25]張宇鵬,陸小文,盧明欣,等.中美網絡安全政策比較研究:基于“演進—工具—主題\"的三維框架[J].情報雜志,2025,44(2):124-135.
[26]黃萃,蘇竣,施麗萍,等.政策工具視角的中國風能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1,29(6):876-882,889.[27]朱春奎.政策網絡與政策工具:理論基礎與中國實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8]陳振明,張敏.國內政策工具研究新進展:1998—2016[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7(6):109-116.
[29]ROTHWELL R,ZEGVELDW.Reindustrialization andtechnology[M].NewYork:M.E.Sharpe,1985.
[30]馬敏象,鮑亦平.科技創新發展與前沿技術情報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
[31]陳旭欽,盧璐.我國十二個城市創新政策成效分析及建議[J].中國發展觀察,2024(12):75-81.
[32]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EB/0L].(2024-09-01)[2025-02-26].http://www.casted.org.cn/channel/newsinfo/10091.
[33]潘巖,劉家韻.政策工具視閥下我國武術發展政策研究:基于22份政策文本的內容分析[J].武術研究,2024,9(8):68-71.
[34]徐建平,張厚粲.質性研究中編碼者信度的多種方法考察[J].心理科學,2005(6):152-154.
[35]周凌軻.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川南地區預防“政策洼地\"問題的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24(26):9-12,47.
[36]張軍擴: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世界級城市群[EB/OL].(2015-09-15)[2025-02-28].https://www.gov.cn/guowuyuan/2015-09/15/content_2932011_3.htm.
[37]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條例[EB/OL].(2020-08-28)[2025-02-28].http://www.sz.gov.cn/zfgb/2020/gb1168/content/post_8145430.html.[38]《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京滬粵蘇津浙6省市領先全國[EB/OL].(2024-09-09)[2025-02-28].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409/09/t20240909_39132520.shtml.
[39]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就顯著:當前已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的階段[EB/OL].(2024-02-28)[2025-02-28].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34652.htm.
[40]科技部.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EB/OL].(2020-12-20)[2025-02-28].h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30/content_5575110.htm.
[41]發展指數穩步提升一組數據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EB/OL].((2024-12-23)[2025-02-28].https:/jingji.cctv.com/2024/12/23/ARTIaUn6SoadIemWdvJMFDZe241223.shtml.
[42]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2023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EB/OL].(2024-01-31)[2025-02-28].https://www.siss.sh.cn/upload/resources/file/2024/01/31/104438.pdf.
[43]李偉民.金融大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Abstract: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erves as the core support for the nation's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achievement of self-reliance and strengt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ies in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extracting thei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s holds signiticant implications tor optimizing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olicies.This study is based on policy tool theory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ory,constructing a \"tool-efc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Using content analysis,it deconstructs the comb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y tools in 138 policy documents from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Yangtze River Delta,and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2020 and 2024. Combined with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 indices,it conducts coupled validation to reveal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between tool configuration and efectiveness output,thereby extracting differentiate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s.The findings reveal: ① There exists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imbalances and dynamic adaptation in policy tool combinations.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exhibit common imbalances such as overemphasis on investment and underemphasis on conversion in supply
oriented tools, strong planning but weak incentives in environmental tools,and a focus on carriers but a lack of connections in demandoriented tools. However, they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iated adaptation pathways: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everages planning authority to overcome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uses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to break down administrative barriers,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leverages market mechanisms to activate factor reallocation. ②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innovation outcomes is fundamentally the result of the coupled effects of \"policy strategies—regional characteristics—governance contexts\".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 planning-driven element restructuring scale forms a differentiated eficacy landscape,the Yangtze River Delta's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supports systemic coordination capabilities,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s market sensitivity drives element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se reveal the thre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distinctiv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s: the planning-driven model, the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model,and the market-driven model. ③ The \"tool-effectivenes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cross the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llows a common logic: environmental tools shape the order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rough institutional design,supply-type tools direct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elements invested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and demand-type tools accelerate the conversion of elements in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outputs and industrialization,collectively forming a complete transmission chain from tool allocation to effctiveness output. This study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one-way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utcomes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expands the boundari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olicy research.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proposes a three
step strategy of \"model transplantation—tool innovation—eficiency iteration\",suggesting that China optimize policy tool combinations based on differ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In regions with prominent administrative barriers,strengthen planning transmisson and cross-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in regions with complex cross
regional governance, improve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and network collaboration systems; In regions with active markets,deepen marketdriven mechanisms and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Simultaneously,establish a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adjust tool configurations in real time.By achieving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tool combinations, this approach addresses the \"composite fallacy\" in policy design,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that balances differentiation and collaboration. This suppor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 driven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y of achieving self-reliance and strength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policy text analysis; policy tools; innovation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