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騰不息的長江南岸、美麗的天井湖湖畔,屹立著一座人文底蘊深厚的山峰,她便是銅陵人民的母親山——銅官山。這里是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數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此地開采銅礦、冶煉青銅。銅陵市博物館收藏、展出的精美青銅器,無不見證著前人的智慧結晶,訴說著當時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然而,這片土地也曾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肆意踐踏,但銅官山兒女從未屈服,他們挺身而出,在槍林彈雨中奮勇前行,在銅陵大地上譜寫了英勇的抗戰之歌。抗戰烽火淬煉的歷史記憶,早已鐫刻進民族血脈,代代相傳。
一
1937年淞滬會戰后,上海淪陷。隨后日軍兵分兩路,一路沿著滬寧線北進,一路進犯蘇浙皖交界地帶,直逼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同年11月23日,日軍侵犯皖南,12月,蕪湖、南京淪陷。1938年初,日軍沿長江西犯,企圖占領武漢。為策應武漢會戰,國民黨軍憑借山地地形,沿江構筑防線。銅陵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戰略要地。國民黨軍一四八師、一四四師、新七師、一四五師、六十七師等先后進駐銅陵抗日一線。
1938年9月6日,大通淪陷;11月26日,銅陵縣城淪陷。12月,國民黨第三戰區作出戰略部署,將銅陵、青陽、南陵、繁昌等縣劃定為新四軍對日作戰區域。新四軍第三支隊在譚震林帶領下聞令而動,迅速挺進銅繁前線。新四軍軍部對銅陵地區的抗日作戰極為重視,派出多位骨干前來加強領導。他們深入城鎮、鄉村、學校,宣傳抗日主張,組織群眾力量,在銅陵大地上燃起熊熊抗日烈火,激勵無數人投身保家衛國的戰斗。
正是在此種形勢下,一大批銅陵籍的愛國青年先后加入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銅陵縣棲鳳鄉陳村的陳愛曦(編者注:作者陳琳的父親),懷著拯救民族危亡的愛國熱忱,揮淚告別年邁的母親,參加了新四軍。在蕪湖中學讀書的銅陵縣青年學生姚少英(編者注:作者姚新年的父親),在共產黨員張良仕的感召下,投筆從戎,并經張偉烈、王循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來自石佛鄉大姚村15歲的女學生姚惠芬,積極組織青年學生越過敵人的封鎖線,冒著槍林彈雨奔赴前線,送水送糧,慰問抗日勇士。
二
新四軍政治部致力于提高參軍青年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加強對地方干部的培養。1938年10月,陳愛曦進入新四軍第三支隊舉辦的第一期抗日救亡訓練班學習,12月,由于表現出色,由校長張鏖、教員焦恭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還被選送至新四軍教導總隊學習。參加同期訓練班的銅陵籍青年還有王卓、馬文杰、魯生等人。1939年1月,王循理、朱農、姚少英等人參加了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二期訓練班的學習。
訓練班地點位于南陵縣的沙灘腳,后期因日軍持續騷擾,被迫遷至繁昌縣的中分村。訓練班課程主要是學習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著作以及有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論述、如何開展民運工作等;張鏖、焦恭士、孫克驥等側重講述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游擊戰的相關知識。
新四軍第三支隊第一期訓練班結束后,陳愛曦由組織派回部隊,任長江游擊隊文書。同時期,王循理、朱農、姚少英也結束了第二期訓練班的學習。根據中共銅陵縣委的安排,王循理任銅陵敵后區委書記,朱農任棲鳳鄉中心支部書記,姚少英負責著手組建我黨在銅陵地區的第一個情報交通站,并任中共銅陵縣委情報交通站站長。
中共銅陵縣委情報交通站建立之后,局面很快打開,數條縱貫南北的交通線開始秘密運行。情報交通站建立之初,由姚成玉、姚惠芬負責內線工作,姚根喜、孫和才承擔外線任務。情報交通站的開辟,為黨開展地下活動提供了重要支撐。尤其是皖南事變后,該交通站在接應、收容、護送突圍出來的新四軍戰士渡江北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四軍在敵后抗日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使國民黨頑固派深感恐慌。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在華北發動的首次反共高潮失敗后,便將反共的重點轉向華中地區,屢屢制造磨擦,妄圖憑借武力消滅新四軍。中共中央為維護抗日大局,命令駐守皖南的新四軍部隊先行開赴長江以北。1941年1月2日,中共中央東南局領導召見了中共銅繁蕪中心縣委書記張偉烈,對銅陵地區的工作進行了部署,決定讓葉為祜率領的銅陵敵后獨立連留在銅陵堅持武裝斗爭。與此同時,在銅陵工作的楊明返回了軍部民運部,陳愛曦、張世杰、周堅鎧等人也留在了軍部,為北移作準備。
1941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9000余人在奉命北移之際,遭到國民黨軍7個師8萬余人的圍擊。新四軍奮勇苦戰了7個晝夜,終因敵眾我寡且彈盡糧絕,除2000多人突圍,一部分被打散,大部分壯烈犧牲或不幸被俘。
皖南事變發生后,中共銅陵敵后縣委依據中共銅繁蕪中心縣委的指示,迅速行動起來,將接應、收容、護送新四軍突圍人員作為首要任務。姚少英、姚惠芬等身處情報交通線的地方干部,全力以赴協同銅陵各級黨組織開展工作,為保存革命火種與革命武裝力量做了大量工作。陳愛曦在突圍途中遇到了新四軍軍部統戰兼民運部部長夏征農、軍事偵察科長陳鐵軍等人,并與他們一同行動。他們晝伏夜行,克服無數困難,最終突破了國民黨軍的包圍。1月中旬,陳愛曦輾轉來到東湖根據地,在姚希楷、姚惠芬等同志護送下,安全渡過長江抵達無為石板洲。
從銅陵渡江抵達江北的新四軍干部還有李步新、楊明、張铚秀等人。其中,突圍到銅陵就地堅持武裝斗爭者亦不在少數,如馬俊豐、劉煥安、羅建新等。
三
1943年是銅陵地區抗戰極為艱苦的一年。日本侵略者為確保沿江重鎮和交通運輸線的安全,頻繁地開展“掃蕩”“清鄉”活動。7月16日,巫希權、查富德率部在順安胡家祠堂,伏擊日軍小分隊,擊斃日軍2人,繳獲長槍1支。戰斗結束后,巫希權率部抵達梁家壟,恰逢中共銅青南縣委書記張偉烈從皖南地委開會回來途經此地,葉為祜也率銅陵大隊的一部分隊伍到此處會合。當晚,部隊宿營梁家壟。
次日拂曉,由于漢奸王誠齋告密,100多名日偽軍分三路包抄梁家壟,向我軍發起突襲。我方哨兵發覺敵情后,立即鳴槍示警,巫希權、葉為祜、查富德率部奮起還擊。然而,因為敵眾我寡,日偽軍來勢洶洶,為保存部隊實力、減少傷亡,我軍向順安河邊的范家灣突圍。到達范家灣后,日偽軍仍死咬不放,我軍與其展開殊死激戰,擊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在敵我力量懸殊且彈藥消耗過大的不利形勢下,巫希權決定由他與葉為祜各帶領部分武裝力量阻擊敵人,掩護張偉烈及大部隊突圍。承擔阻擊任務的指戰員堅守陣地,英勇無畏地作戰,緊緊拖住日軍,確保了大部隊安全突圍過河。
完成阻擊任務后,眼見敵人逐漸逼近,巫希權高呼:“同志們,游過河去,寧死也不當俘虜!”巫希權、葉為祜等28位干部、戰士毅然涉水渡河,一面反擊敵人,一面奮力前行。當時,正值山洪暴發,河水深且寬,波濤洶涌,日偽軍又緊追不舍,不斷開槍射擊,加之部分戰士已負傷,且有的戰士水性不佳,情況萬分危急。指戰員們懷著寧死不屈的決心,相互攙扶,奮力向對岸游去,但終因水流湍急,體力耗盡,不幸全部壯烈犧牲。日軍撤走后,鄉親們冒著生命危險,將28位烈士遺體打撈上岸,掩埋在長龍村毛家灣東側的山坳里。
范家灣事件后,新四軍七師決定派袁觀林任銅陵大隊大隊長,陳恒昌任教導員。中共銅青南縣委相應作了調整。1943年11月,張偉烈調至中共皖南地委擔任組織部部長,楊明接任縣委書記兼情報交通聯絡大站站長,朱農任縣委副書記,陳愛曦任組織部部長,程式任宣傳部部長,陳尚和任敵工部部長兼情報交通聯絡大站副站長,姚少英依舊擔任銅青南縣委情報交通站站長。
1944年1月,皖南支隊又調張玉田接替袁觀林出任銅陵大隊大隊長,查富德任副大隊長,劉英擔任副指導員。銅陵大隊依舊下轄三個中隊。在暫時的困難與挫折面前,銅陵黨組織并未氣餒,他們緊緊依靠群眾,對日偽頑反動勢力予以堅決打擊,以更加頑強的姿態堅持斗爭。
四
1944年,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楊明、陳愛曦出席了在無為白茆洲召開的臨江、無南、銅青南、繁昌縣委負責人會議,地委要求進一步打擊日偽頑反動勢力,擴展和鞏固抗日根據地。依照皖南地委的指示,中共銅青南縣委與銅陵大隊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協同皖南支隊伺機痛擊敵人,推動了銅陵抗日根據地的發展。
為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皖南抗日根據地,7月初,皖南支隊臨江團從無為渡江挺進皖南。臨江團進駐皖南后,于較短時間內連續斬獲數次戰斗勝利,有力挫敗了敵人的囂張氣焰。為擴大新四軍影響力、鞏固抗日根據地,臨江團還多次派遣小股部隊深入日偽頑據點內部,開展拔除據點、焚毀炮樓、摧毀偽政權的戰斗。
9月,為強化對地方武裝的領導,銅青南總隊成立,隸屬于銅青南縣委,總隊長張世杰,副總隊長傅家盈,政委楊陰,政治處主任李可夫,總隊下轄警衛連、七個區隊以及銅陵大隊。
為統一領導皖南抗日民主政權、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共皖南地委決定成立皖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皖南專署)。1945年1月,銅青南行政辦事處被撤銷,銅陵縣政府成立,張世杰任縣長。銅陵縣政府是中國共產黨在皖南地區建立起來的首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同年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繼續向勝利的方向發展。為迎接抗日大反攻的到來,7月,新四軍七師皖南支隊主力部隊作了擴編,原臨江團改為皖南支隊一團,銅陵大隊和繁昌大隊合編為皖南支隊二團。中共銅青南縣委又重組了游擊武裝,仍稱銅陵大隊,大隊長查富德,副大隊長錢秋育。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在華100多萬日軍向中國政府投降,銅陵及皖南境內的日軍全部被繳械。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銅陵大地一片歡騰,軍民縱情歡呼,分享勝利喜悅。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抗日烽火中,銅陵黨組織一直領導全縣人民堅持斗爭。黨的力量由小到大,人民武裝力量由弱到強,銅陵由敵占區發展成為抗日民主根據地,經過艱苦奮戰,付出重大犧牲,銅陵軍民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責任編輯:董""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