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瓊崖紅軍游擊隊除外)改編為新四軍。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進駐涇縣云嶺,領導新四軍開展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設,為新四軍發展壯大、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軍政制度的系統奠基:軍部駐云嶺時期的多維建設
新四軍軍部于1938年8月2日進駐涇縣云嶺,于皖南事變前撤離,共留駐云嶺長達29個月。作為新四軍軍部駐扎時間最長的駐地,云嶺見證了新四軍從游擊武裝到正規軍的歷史跨越,見證了新四軍從一萬余人到近9萬人的大發展,見證了新四軍對日作戰、取得反“掃蕩”斗爭勝利的歷史功勛。與此同時,新四軍駐云嶺期間,還有效加強了部隊各方面的建設。
加強黨組織建設。因長期在艱苦環境下開展游擊斗爭,新四軍剛集結時,共產黨員僅占全軍的25%,一些班、排沒有黨員,有的連隊沒有黨支部。新四軍組建完成后,開始加強軍中黨的建設,各級黨組織逐漸建立和健全起來,連隊有了支部,團有了總支,支隊建立了黨務委員會,基本上形成了黨在新四軍中的組織系統。到1939年2月,新四軍中黨員數量已占全軍人數的40%。1939年7月至8月間,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涇縣云嶺石頭尖村召開,來自各支隊、軍直單位的黨員代表230余人出席會議。這是新四軍歷史上唯一一次黨代表大會,這次黨代會通過的各項決議,對保證中國共產黨對新四軍的絕對領導,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新四軍成立初期,針對部分人員對國共合作認識模糊的問題,軍政治部在部隊中廣泛進行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教育,把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以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等著作印成小冊子,作為教材發給部隊學習。同時,將階級教育和民族教育結合起來,厘清了一些人中存在的“國共合作了,新四軍和國民黨軍一樣了”的模糊認識,使全體指戰員明確了既要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又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明確了深入大江南北,發動廣大群眾抗戰,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由之路。同時,新四軍還通過多種形式對黨員干部進行馬列主義教育和黨性教育,尤其重視對高級干部的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當時學習的主要內容有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如政治經濟學、列寧主義、聯共(布)黨史與哲學等,并確立以《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為主要教材。領導干部帶頭學習,《抗敵》雜志先后登載了《關于學習》《論學習理論》《在延安在職干部學習周年總結大會上的講話》《在延安在職干部一年來學習經驗總結》等文章,引導和啟發新四軍指戰員學理論、學文化,以提高他們的理論、文化修養。
加強廉政建設。新四軍根據抗戰實際,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基礎上,制定了更為嚴格的“三大紀律、六項要求、十項注意”,以鐵的紀律規范、約束廣大指戰員。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后改為中共中央東南局)和軍部要求各部門各地黨組織開展節約運動,反對浪費和貪污,把節約運動和反腐敗結合在一起開展。新四軍經費不足,物資匱乏,不得不實行供給制,全軍指戰員只發少量薪餉,每人每天1角錢菜錢、1斤8兩米(舊制1斤等于16兩)。這些米和錢發給連隊,由司務長安排使用。連隊民主選舉的伙食委員會監督檢查,5天結算1次,賬目公開。新四軍繼續執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財政條例》中規定的預決算制度,建立了財政統一制度。
加強部隊規范化建設。1939年2月,軍政治部召開第二次政治工作會議,著重研究江南敵后游擊戰爭中的政治工作,項英作了《新階段中我們在江南抗戰的任務》的報告,會議還制定和通過了《新四軍政治工作條例》。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工作制度和紀律,全軍的政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逐漸向正規化邁進。1939年3月,全軍參謀工作會議召開,葉挺作題為《現代戰爭的性質特點與指揮》的講演,項英作題為《一年來作戰的經驗與本軍建軍工作》的報告,從理論和實踐上指導新四軍的軍事建設和敵后抗戰。1938年8月,以教導營為基礎,新四軍成立教導總隊,參照延安抗大的培訓模式,開展干部培訓。教導總隊設訓練、政治、隊列等處,下轄軍事、政治兩個學員大隊,分設高級干部隊、青年隊、文化隊、女生隊、速記訓練班等,學制6個月。到1940年底,共開辦5期,累計培訓學員5000余人。這些學員后來都成為新四軍和地方黨政的骨干力量,對新四軍的正規化建設和發展壯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廣泛吸收知識青年。新四軍深入敵后英勇殺敵,給各地群眾特別是知識青年以極大的鼓舞,寧、滬、杭淪陷區與一些大中城市的許多知識青年,紛紛前來投奔新四軍。中共上海地下組織以移民墾荒名義,組織了三批共1200余人到皖南參加新四軍,其中大多數是知識分子。中共江蘇省委也以慰勞團的名義組織知識分子到皖南,慰勞結束后,大部分人員參加了新四軍。在新四軍中,不僅有大批知識青年,還有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如錢俊瑞、朱鏡我、聶紺弩、林植夫等,以及從大中城市來的醫生、護士。新四軍不僅在政治上關心他們的進步成長,還在生活上盡可能予以照顧。當時新四軍指戰員的津貼費,團以上干部每人每月僅4元,營連干部3元,而聘請的專家學者每月少則10余元至數十元,多則每月100元以上。在戰地服務團任團員的知識青年,在政治上享受排級干部待遇,津貼費每人每月3元。這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是很不容易的。大批知識分子參加新四軍,對新四軍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密切軍民關系
新四軍軍部駐云嶺時期,相繼成立了各種抗敵協會,僅云嶺中村就有會員780人,還有100余人的兒童團。據當時涇縣、南陵、銅陵、繁昌、青陽(部分地區)5縣的統計:有農抗會 349個,會員1.34萬余人;工抗會40余個,會員2500余人;婦抗會有會員 8700余人。從涇縣山區到銅繁沿江地區,農、婦、青、工、商、學等抗敵協會紛紛成立,在農抗會領導下,還成立了遞步哨、瞭望哨、盤查哨、兒童團等群眾組織。此外,在抗日團體的基礎上,還組織了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武裝,如自衛隊、鋤奸隊、獵戶隊、冬防隊等。其中,章家渡成立了五鄉自衛總隊,隊員約50人,有20多支槍、40多把大刀;云嶺成立了四保聯合自衛隊,隊員100余人,有長槍24支、短槍2支。這些群眾組織在配合新四軍作戰、鋤奸防特、動員參軍、募捐慰勞、維護社會治安、發展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抗日基礎力量。
戰地服務團是在軍政治部領導下進行抗日文藝宣傳,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戰援戰活動的組織,成員多是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和菲律賓、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廣大熱血青年和愛國僑胞。服務團編有宣傳隊、演出隊、民運隊3個大隊,后又分設戲劇組、歌詠組、舞蹈組、繪畫組、通訊組、民運組等,在戲劇、文學、舞蹈、美術等方面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團員以文藝為武器,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受到了廣大指戰員的歡迎,激發了群眾的抗日熱情,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他們每到一處,都積極主動地到群眾中去開展工作,進行社會調查,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發動群眾組織抗日團體和參加新四軍,密切了新四軍和人民群眾的關系,為新四軍堅持華中抗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此外,軍政治部還成立了農村經濟工作調查委員會,薛暮橋任主任,對駐地民眾的經濟狀況進行調查;頒布減租減息條例,在駐地廣大鄉村實行“二五”減租;組織民眾開墾荒地,增加生產,實行自救和互救。軍部配合國際友人創辦中國工合浙皖辦事處,利用本地的豐富資源,組織工匠開辦了宣紙、紡紗、織布、肥皂、蠟燭等合作社。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所著《中國的戰歌》一書中,以“一個農場的故事”為題,介紹了15戶從淪陷區來到新四軍駐地的難民,在軍醫處的資助下,聯合起來開荒種植蠶豆、豌豆、白薯,喂養雞鴨,自己動手和泥、脫坯,蓋起茅屋的事例。新四軍實施的一系列舉措,既維護了群眾利益,也為新四軍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戰略遺產的持續賦能:播下抗日救亡火種
新四軍軍部駐云嶺期間,通過加強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才等各方面建設,迅速發展壯大,取得一系列戰斗的勝利,也為皖南地區堅持游擊斗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提供組織保障。新四軍軍部移駐云嶺后,在軍部和中共中央東南局的支持下,皖南各地黨組織得到恢復和發展。皖南事變前,東南局決定成立新的秘密皖南特委堅持皖南斗爭,由黃耀南任書記,張偉烈、胡明、孫宗溶、崔思權為委員,在特委下成立銅繁蕪、涇旌太、南蕪宣、徽州四個中心縣委。其中南蕪宣中心縣委下轄宣城、南蕪宣、涇南三個縣委,孫宗溶為書記;涇旌太中心縣委下轄涇縣、旌德、太平三個縣委,胡明為書記。皖南事變后,留下堅持斗爭的地方黨組織對皖南地區堅持開展游擊戰爭起到了重要的領導作用。涇旌太中心縣委和南蕪宣中心縣委在績溪、旌德、涇縣、宣城東部及南部山區,建立地方黨組織、成立新四軍游擊隊,堅持開展游擊戰爭,開辟游擊根據地。特別是涇旌太中心縣委(1943年1月改為皖南山地中心縣委),率先組建游擊隊,攻打廟首鄉公所,打響了皖南事變后皖南地區反抗國民黨頑固派的第一槍。此后,他們多次粉碎敵軍“清剿”,先后創建涇旌太邊、旌績邊、績歙邊、涇寧宣邊、黃山周圍等五塊游擊區。
保留革命骨干。皖南事變后,部分黨員在山區和農村隱蔽下來,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為皖南事變后繼續堅持游擊斗爭保留了革命骨干。一部分新四軍指戰員突圍后因與部隊失去聯系,也重新回到皖南,找到地方黨組織,繼續參加革命斗爭。如1939年參加新四軍的唐輝,皖南事變突圍后被捕,在集中營仍堅持開展斗爭,成功越獄后幾經輾轉,終于找到涇旌太中心縣委。當時,唐輝身體極度虛弱,黨組織決定送他到江北新四軍第七師工作,但唐輝謝絕了領導的關懷,毅然留在皖南開展游擊斗爭。1941年10月,唐輝擔任旌績縣委書記,負責獨立開辟旌績邊游擊根據地,建立了旌績縣委游擊隊。1938年參加新四軍的呂輝,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在被押往上饒集中營途中尋機逃脫返回旌德,經過半年多的艱難尋找,終于找到涇旌太中心縣委,在游擊隊擔任文化教員,并光榮入黨。1943年底,黨組織決定由呂輝負責開辟涇旌寧宣邊區。呂輝帶領幾名隊員以武裝突擊方式,先后三次進入涇寧宣邊區活動,創建涇寧宣邊游擊區,打通了涇旌太和旌績兩塊游擊區之間的聯系。
打牢群眾基礎。新四軍軍部駐皖南期間,與當地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皖南地方黨組織、各抗日團體和人民群眾全力擁護支援新四軍,提出“鞏固擴大民族統一戰線”“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槍口對外,一致抗日”等口號。到1940年底,涇縣約有3000多人參加了新四軍。新四軍與日偽交戰期間,涇縣人民從各方面支援新四軍,站崗放哨、送水送飯、帶路掩護、搬運物資、送彈藥、捉漢奸,有時直接上戰場,配合新四軍作戰。良好的群眾基礎,也為堅持皖南游擊斗爭創造了條件。1942年2月,國民黨皖南當局在涇縣章家渡召開了“剿共”會議,以五十二師參謀長陳淡如為皖南“剿匪”總指揮,調集3000余兵力,提出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清剿”方針,計劃用3個月時間徹底肅清皖南山區新四軍游擊隊。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地方黨組織和游擊隊成功粉碎敵人的多次“清剿”,不但打破了國民黨當局的如意算盤,還促成了革命力量和游擊區域的不斷發展壯大。
新四軍軍部駐云嶺期間,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不僅推動了新四軍正規化建設和快速發展,還在皖南地區播撒了抗日救亡的火種,激發了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為敵后游擊戰爭的持續開展提供了強大的組織保障和群眾基礎。這段歷史不僅是新四軍光輝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不可磨滅的篇章。(題圖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責任編輯:胡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