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布以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正積極推進體育課程改革新范式。該綱領性文件著重強調:體育與健康課程應以學生主體發展為導向,系統構建“學、練、賽”一體化課程實施框架。在筆者兩年多的實踐探索中發現,當前教學改革尚存在評價維度缺失或評價工具運用失當等問題,致使“學、練、賽”各環節的協同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直接影響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培育成效。為解決相關問題,筆者創新構建四維聯動教學模式,并在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文園小學開展實證研究:理論層面提出三維互動評價模型,實踐層面開發校本化實施路徑,通過動態評價機制促進“教一學一評”閉環形成,以期為基層教師提供具操作性的教學改革工具。
一、理論邏輯
通過“四維聯動”教學革新方案,將形成性評價深度嵌入學練賽全流程,構建“目標導向一過程監測一效果評估”的閉環運行機制。具體實施路徑包含三個層級:頂層設計層面建立“足球課程體系一大單元教學設計一課時逐步實施”的三級架構,中觀操作層面開發“診斷性評價一過程性反饋一增值性評估”的調控工具,微觀執行層面聚焦“技能認知一應用實踐一創新遷移”的課堂轉化。
二、系統架構
基于“五育并舉”教育理念與校園體育生態構建的雙重訴求,筆者創新性構建足球課程育人體系,該體系通過“教一學一評”聯動機制實現知識建構、能力進階、行為養成、健康促進的協同發展。依托“三維四階”實施模型,將課程標準要求的“技能習得一強化訓練一競賽應用”培養鏈與“過程性診斷一形成性反饋一發展性評估”評價鏈有機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足球育人實踐范式。本框架采用“雙軌協同”運行機制:縱向構建“基礎課程一拓展課程一精英課程”分層遞進式培養體系,橫向打造“必修普及 + 選修特長”的課程模式。具體實施包含四個維度:一是依托國家課程主渠道系統構建足球專項必修課程體系,重點夯實運動技能基礎;二是開發“運動興趣 + 文化體驗”型課后服務課程,融入校本化延時服務項目;三是創新設計融合技能鞏固與體能補償的專項大課間,確保學生日常運動保障;四是建立“普及聯賽 + 精英集訓”雙軌并行的社團發展模式,通過校級聯賽機制與區市競賽平臺實現人才梯度培養(圖1)。


圖1“學練賽評”一體化足球教學“三維四階”實施框架

該體系首創“運動表現評估系統”,通過課內外聯動的大數據采集,實現“技能掌握度一戰術理解力一競賽表現力”的三維評價。這種動態監測機制不僅優化了教學策略的針對性,關鍵是形成了“學練賽評”一體化的良性循環,使足球專項教學真正成為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為新時代體教融合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樣本。
三、實踐路徑
(一)知識內化:三維評價驅動下的足球技能習得路徑1.學情診斷:基于最近發展區的差異化教學實施策略《〈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試行)》提出:課程改革要“注重更新教學觀念”,從“以教定學”向“以學定教”轉變,充分把握學情,注重個體差異,合理把握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這就意味著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教學,應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由教學實踐得知:學生由于身體素質、運動基礎、運動興趣等的不同,使得個體之間的差異化較大,而掌握學情是有效施教的前提條件。
為此,教學設計與實施需遵循三步遞進原則。第一,在備課環節系統開展學情分析,基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科學定位教學起點;第二,課堂教學中實施差異化教學策略,通過動態監測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使每位學生獲得適切發展;第三,構建“專業素養 + 教學智慧”復合型教師能力框架[2,要求教師既具備專項運動技能,又掌握教學診斷、過程調控等現代教育技術。這種基于學情研判的內容選擇、方法適配及評價優化的教學實施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師生教學共振,助力學生實現運動技能的自然遷移與情感體驗的深度建構,切實彰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運動興趣作為認知內驅力的核心,這種以學定教的實踐路徑更有利于培育學生的體育學習動機,進而為構建趣味化學習生態奠定基礎。
2.認知建構:足球技術規范習得的雙軌教學策略
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教學效能的達成依賴于“教與學”雙向互動過程的協同優化3。從認知建構理論分析,“學”作為知識內化的關鍵階段,其質量直接取決于教學設計的科學性與實施的專業性4。教師需構建“三維專業保障體系”:一是嚴格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與運動技能習得曲線,依據《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質量評價標準》《學生運動能力測評規范》,系統設計具有進階性的學習目標體系;二是運用運動訓練學原理精準選擇教學內容,開發符合動作技能遷移規律的教學策略;三是建立“示范一反饋一糾錯”循環機制,通過動作示范與原理闡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構建多種教學場景,幫助學生形成精準的動作認知。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的專業素養集中體現在雙教學策略實施中:在理論層面,實施“精講多練”,將復雜技術動作分解為可操作的認知單元;在實踐層面,采用“邊講邊練”的浸潤式教學方法,通過即時反饋強化動作技能的形成。這種專業化教學實施路徑不僅確保學生獲得規范的運動認知基礎,更為后續的技能強化與競賽遷移創設優質條件。從教育心理機制來看,科學的知識建構過程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元認知系統,進而形成持續性的學習內驅力,這正是“趣學”的關鍵所在。
3.行為塑造:足球技能分層強化的系統設計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非被動接受技能傳授。教師需深度把握學情,結合學生心理特征與發展規律,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將學習活動轉化為階梯式技術學習單,構建“任務情境一實踐探索一能力生成”的教學閉環。在課程實施中采用三級進階設計策略,在任務分層上從慣用腳單一技術到雙腳交互技能,從弱防守組合動作到強對抗技戰術,形成“基礎一組合一實戰”的任務驅動鏈;在情境建構上通過個人技能挑戰賽、小組戰術攻防賽等競爭性學習場景,激發學生好勝心與探索欲;在評價賦能上設置學、練、賽各階段過程性評價節點,引導學生通過技能達成自評表實現“技術自診一短板定位一精準提升”的良性循環。通過“任務驅動 + 動態反饋”促使學生在挑戰中喚醒學習內驅力,在競爭協作中加速技能內化,最終實現知識遷移與綜合素養的協同發展。
(二)技能強化: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導向的足球教學體系構建
1.機制構建: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導向的分層強化教學設計
“練”即練習,是親自體驗、反復操作、熟能生巧的過程。“練 + 評”機制通過構建“評價與練習”雙向反饋回路促進技能內化。教師需建立雙階評價干預機制,新授技術階段實施“分解式分層評價”,通過教師示范結合學生互評進行動作對比分析;復習提升階段采用“整合式情境評價”,通過角色輪換觀察強化運動協調性認知。
實踐中,依托“三維評價體系”:在認知方面,采用鏡面練習與示范視頻對比,建立動力定型;在行為方面,設計技能達成自評表引導標準認知;在情感方面,建立“星級挑戰榜”維持練習動機。以足球組合技術教學為例,新授課實施“四步式學練法”:集體模仿練習(教師分解示范)、分組分解練習(同伴動作互助互糾)、完整動作循環練習(設置標志物引導)以及情境遷移練習(簡化對抗場景)。復習課中,技術線通過教師定點觀察記錄動作偏差,戰術線則采用“紅藍馬甲”分組互評決策效果,使學生在動作對比反思與戰術角色體驗中實現能力提升。

2.效能提升:動作技能自動化導向的遷移教學 體系構建
基于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理論,運動技能形成本質是建立“刺激一反應一強化”的神經可塑性機制[5。即運動技能的形成需要經歷泛化階段(高頻即時強化)、分化階段(差異延時強化)、鞏固階段(間隔變率強化)和自動化階段(情境泛化強化)四階段。因此,教師首先要設計任務鏈驅動機制的結構化課程,再通過課堂進行標準化強化、課外延伸進行情境化強化、家校聯動進行分布強化,逐層強化實現技能內化。
在教學實踐中,采用雙軌鞏固策略實現“勤練”,顯性策略采用微周期練習單元(周課表 + 日任務單),隱性機制采用“家校社協同網絡”(課堂記錄卡 + 家庭運動日志)。在足球技能教學中,在泛化階段實施5min強化循環,教師口令即時糾錯;分化階段采用錯峰強化,同伴互評延遲反饋;鞏固階段運用變距強化策略,間隔3天專項補強;自動化階段創設闖關普級賽,家庭社區技能展示。通過集體、小組、個人依次遞減強化梯度,通過語言、示范、實操設計反饋能級遞增,形成“課堂 + 課間 + 課外”聯合強化閉環。
(三)能力遷移:足球競賽情境中的技能應用與素養生成
1.情境創設:游戲化學習理論導向的課內競賽設計
基于差異化教學理論,課內“賽”的設計應要設計差異適配賽制,技術層面建立任務復雜度梯度,從基礎技能、組合技術到戰術應用;空間層面實施動態約束調整,如場地縮放、球門變化、規則變動;角色上可創設多元參與路徑,如,運動員、裁判員、戰術分析師等。通過分層競賽實現精準適配,水平段對應“挑戰閾值”,如,初學組 5m×5m 四門球賽等;課型匹配目標導向,新授課側重技術遷移賽、復習課側重戰術決策賽。
具體實施采用“動態難度調節機制”:在足球課程中,技術層面設計個人顛球紀錄賽一雙人傳接積分賽一小組戰術攻防賽的“金字塔式賽事策略”;空間層面運用縮小場地強化控球精度、擴大球門培養射門選擇的“約束條件策略”;角色角度采用球員兼記分員、見習生擔任視頻分析師的“輪崗賦能策略”。“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下的菜單式課外賽,通過“四維調控策略”,即技術復合度、空間約束度、規則復雜度及角色參與度,動態生成適配不同學生的“多樣賽”(圖2)。同時,教師也需要建立過程與結果互反饋雙元評價體系,通過三項即時反饋一手勢信號修正技術錯誤、哨音提示戰術選擇、暫停復盤典型戰例,構建以賽促學的強化循環。如,在傳切配合教學中,設計漸進式賽事組合,3VS3傳控計時賽(強化基礎)一4VS4可變球門賽(提升決策)一5VS5戰術主題賽(培養意識),使學生在結構化賽事經驗中實現技術自動化遷移。教師通過及時“評”對“賽”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綜合評價,讓學生真正獲得成功體驗,激發比賽欲望。
2.生態延伸:家校社協同視域下的課外競賽共同體構建
為給學生的“賽”提供有力保障,搭建更高的展示平臺,還拓寬“賽”的途徑,設計以課(校)外活動為主陣地、以比賽為動力的“菜單式”課(校)外“賽”,形成“班級周賽、校級月賽、跨校季賽”分層競賽機制,配套課外賽事積分晉級手冊;學校提供場地與課程支持,社區嵌入足球嘉年華活動,家庭參與賽事志愿服,實現資源整合;將賽事參與度( 40% )、技能進階值( 30% )、團隊貢獻率( 30% )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通過“基礎達標賽 + 特色挑戰賽”實現 90% 學生周均參賽2次,培育全員備賽、擇優參賽、精英展賽的校園足球文化生態,促成運動習慣養成與健康行為遷移的良性循環。

四、實踐效能
(一)專業發展:建立足球教研團隊學習共同體
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構建了“三維教師發展模式”。教學維度形成“足球技術知識 + 教學法知識 .+ 信息技術融合”的多元整合模型;科研維度建立了“校本教研 + 跨校協作 + 課題攻關”的研究共同體;競賽維度打造“教學競賽 + 技能比賽 + 教學研究”的能力進階賽道。通過“教學設計一課堂實施一競賽驗證”的實踐循環和“課例研討一論文撰寫一課題研究”的科研路徑,實現教師專業成長。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文園小學在實踐中實現教研團隊在省、市、教學能力大賽中斬獲12項一二等獎,形成“足球大單元教學”等5項市區級精品課例,完成省市級課題3項。
(二)素養培育:構建四位一體技能培養鏈
“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是基于學情之上的實踐研究,通過“學 + 評”促進學生“趣學”技術,夯實技能掌握基礎;通過“練 + 評”促進熟練掌握技能形成動力定型;通過“賽 + 評”強化技能運用。通過建立學生足球成長冊,記錄12項核心技能星級評定(1星到5星);采用 5m 折返、立定跳遠、30m 跑以及耐力跑的“四段測試法”體能監測,實現每學期數據對比;結合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考核, 85% 的學生獲得四星以上足球等級證書,校隊成員體質優秀率提升 30% 。
(三)文化生態:形成足球特色學校建設路徑
課程通過“必修課 + 選項課 + 俱樂部”實現技能普惠,通過“春季技能擂臺、夏季校際聯賽、秋季文化節、冬季明星賽”打造校級賽事活動,通過“榮譽走廊 + 球星之路 + 戰術墻繪”建設足球文化環境。通過“課堂一大課間一訓練隊”技能掌握鏈、“班級一年級一校際”賽事圈,推動學校足球文化特色的形成。經過實踐,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文園小學先后獲得廣東省校園足球特色示范校、珠海市足球傳統項目學校、珠海市足球大課間操一等獎等殊榮,校級足球訓練隊多次榮獲市區比賽冠亞季等榮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孫一峰.高校教學模式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D].北京:新華出版社.2023
[4]張秦.張顯揚.等.教育生態視域下體育合作學習發展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5(2):53-55.
[5]呂利.“學練賽+評”一體化足球課堂教學模式建構[J].校園足球,2024(5):38-39.
[6]肖建忠.鄭華威.等.義務教育階段“學、練、賽”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學校體育.2023(5):35-36.
[本文系2023年度廣東省青少年校園足球暨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專項課題““學練賽 + 評”一體化足球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3SXZPT16)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