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素養與足球運動技能的關聯
(一)足球運動對核心素養的促進作用
小學足球運動以結構化教學和比賽實踐為載體,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維度,系統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運動能力方面,通過專項技能訓練提升學生力量、協調性與戰術意識;健康行為方面,培養學生科學鍛煉習慣、安全防護意識和心理調適能力;體育品德方面,則塑造學生的團隊協作、誠實守信與敢于拼搏的品質。足球運動將體育教育與價值觀教育深度融合,為小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動態化、場景化的成長平臺(表1)。
(二)小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發展階段特征
根據運動技能學習理論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小學生足球技能發展圍繞核心素養三個維度,可分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3個階段。
表1足球運動對核心素養的作用

在水平一(1~2年級)階段,注重培養運動興趣與基本動作感知,初步建立規則意識與團隊意識。一是運動能力。包括技術基礎,通過游戲化活動,如“保衛家園”“叢林傳球”等游戲,學習簡單踢球、單腳推球等動作,感知腳觸球部位與身體協調性以及身體素質發展,結合趣味練習,如小步跑、高抬腿等,提升靈敏性、反應速度和身體平衡能力。二是健康行為。初步養成熱身與放松習慣,樹立安全意識,培養運動興趣,保持良好心態。三是體育品德。在游戲中體驗公平競爭,學習遵守簡單規則,逐步形成合作意識和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
在水平二(3~4年級)階段,注重強化動作規范性與戰術意識,提升合作能力與抗挫折能力。一是運動能力。包括技術進階,學習腳內側踢球、腳背正面運球、接地滾球等技術,通過對墻練習、雙人傳準游戲提高動作準確性;以及戰術應用,參與3VS3簡化比賽,嘗試短傳配合與簡單攻防轉換,發展觀察與決策能力。二是健康行為。了解運動安全知識,如閉合性損傷處理等,面對挫折與困難時,及時調整情緒。三是體育品德。在比賽中培養規則意識與責任感,學會尊重對手、團隊協作,面對失敗時保持積極態度。
在水平三(5~6年級)階段,注重深化技術組合與實戰能力,強化戰術思維與體育精神。一是運動能力。技術綜合提升,掌握腳背內側傳球、射門、頂球等技術,結合組合練習提升動作連貫性;以及實戰能力,參與5VS5小場地比賽,運用短傳過渡、邊路突破等戰術,在復雜情境中提高應變能力。二是健康行為。制訂個人鍛煉計劃,通過課后服務或社區活動持續練習,養成自主鍛煉習慣,適應不同的練習環境。三是體育品德。在比賽對抗中展現勇敢頑強的精神,遵守比賽規則,通過勝負觀教育培養堅韌品格與集體榮譽感。

二、提升小學生足球運動技能的策略
(一)完善課程體系,強化結構化教學
1.開發足球課程,落實提升專項運動技能的課時保障
每學期采用“ 3+1 ”體育模式(每周3節常規課 +1 節足球課),設置18~24課時足球專項課,滿足大單元教學的課時要求。同時結合體育大課間、足球社團、體育家庭作業,鞏固學生足球運動技能。每學期組織“班級足球聯賽”,采用“3VS3擂臺賽”“5分鐘迷你賽”等形式,降低比賽難度。“以賽促學”弱化競技結果,強化參與體驗。
2.推進結構化教學,以“技術鏈”替代碎片化教學
以單一技術為基礎,進行組合動作練習和比賽運用,落實“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設計“技術鏈”模塊,將傳接球與2VS1攻防結合,如“傳球 + 快速射門”組合訓練等,實施“比賽嵌入式”教學,每節課預留時間進行3VS3或4VS4簡化比賽,要求運用當堂所學技術。
3.實施多元化評價體系,落 實核心素養培養
教學過程中可采用三維聯動評價法:技能、行為、品德協同觀測。對技能學練情況,建立“基礎動作一組合應用一實戰表現”三級評價模型,不僅對學生足球技術動作完成的規范性進行質性評價,同時進行量化評價,如,5m運球繞桿時間、統計“運球 + 變向 + 射門”連續動作成功率(如10次/組達標率)等。課堂中行為和品德表現,采用小組合作評分表、學練參與度、比賽中的尊重對手、比賽中主動扶起摔倒對手等方面來量化,并采用教師即時評價和學生互評相結合,及時向學生反饋,強化學生的優秀品質。同時,在學生學練過程中,可采用智能設備量化數據,如通過穿戴設備記錄運球速度、傳球準確率等。
(二)提升教師專項能力,強化師資專業水平
1.構建教師培訓長效機制
聘請校外足球俱樂部教練,對學校體育教師進行足球技能及教學方法的培訓。建立“基礎普及一專項提升一創新實踐”教師分層培養機制,匹配教師不同發展階段需求,破解師資結構性短缺難題,從而攻克“小場地教學設計”“少兒體能訓練”等難點。
2.創新教學方式

構建“情境式”任務課堂,將足球技能訓練嵌入連續情境任務,創設真實運動情境,同步提升運動能力與戰術思維。例如,設計“奪寶奇兵”主題單元,學生需完成“穿越沼澤(帶球繞桿)”“破解密碼(傳球解碼)”“終極對決(3VS3比賽)”等連貫任務,每關解鎖新技能。學生輪流擔任“指揮官”“前鋒”“防守專家”等角色,通過角色任務理解團隊協作價值。通過情境任務強化運球、傳球、射門等技術銜接,任務中的間歇跑動提升心肺耐力同時培養團隊意識。
(三)開展差異化教學,激發內生動力
1.分層設計教學內容
根據不同水平學生的年齡特點,以“腳內側運球”為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水平一(1~2年級)教學內容設計以“趣味球感”為主,設計“螞蟻運糧”(腳內側推球 + 快速跑);水平二(3~4年級)以“技能鏈融合”為主,創設“擊倒怪獸”(腳內側運球 + 定點射門)的教學情境,鞏固學生腳內側運球;水平三(5~6年級)以“技術 + 戰術 + 比賽”融合模式為主,結合4VS4小場地比賽,融入“三角傳球”“二過一配合”等實戰訓練,通過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以激發學生學練興趣,滿足學生學練需求。

2.開展體能分層練習
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分為基礎組、提高組、進階組三個組別,進行不同內容的體能訓練(表2)。學生通過佩戴運動手環,運用心率監測功能調整學生訓練強度。體能較弱學生的手環在心率超過160次/min時亮黃燈,提示進入休息環節,預防學生運動損傷。
3.開展心理適應性練習
低年級采用“即時反饋機制”,設置可視化獎勵。如,完成5次連續腳內側傳球可獲得“足球小將”貼紙,集齊10枚兌換隊長袖標體驗資格,強化成功體驗。高年級可實施“團隊目標激勵”,設置階段性合作任務。如,4VS4比賽中,要求每組完成10次有效傳球才可射門,未達標則集體做5個深蹲,培養抗挫折能力與團隊凝聚力。對于對足球運動仍有害怕情緒的學生,可先參與“影子足球”(無身體接觸的戰術演練),逐步進階至“輕對抗賽”,從而逐步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
(四)整合多方資源,優化足球環境
1.家校社協同共建
開發“家庭足球任務卡”,包含“親子對墻傳球挑戰”“小區障礙運球打卡”等任務,通過班級群上傳視頻并積分兌換獎勵,如足球主題文具等。
表2不同水平學生體能練習內容及方法

2.因地制宜開發資源
場地不足的學校,可利用籃球場劃分“迷你足球區”用可移動小球門替代標準球門。用廢舊輪胎制作“平衡訓練圈”,用PVC管搭建“傳球軌道”,降低硬件依賴。
3.數字化賦能教學
引入AI動作捕捉設備,如低成本傳感器等,實時分析學生射門角度、跑動軌跡,生成“技能雷達圖”輔助精準指導。利用班級群推送“每日足球微課”,形成校內外聯動訓練模式。
提升小學生足球運動技能需緊扣核心素養,培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維目標。從課程重構、師資強化、關注學生、資源整合四向發力,以興趣為起點,以運用為目的,以素養為核心,將“教會、勤練、常賽”有效落實,讓每個學生在足球運動中實現“技能提升”與“人格成長”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