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中國文化生態中,曲藝作為兼具深厚民間底蘊與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已成為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以來,全國曲藝工作者們不斷砥礪前行,創作了一大批優秀曲藝佳作。這些曲藝作品不僅為新時代文藝創作注入了時代氣息,也通過現代舞臺呈現、多元敘事美學與創新藝術表達,彰顯了曲藝視覺現代化呈現的審美價值及其在新時代文化傳播中的使命和策略。
面對國際文化交流與國內審美變革的雙重要求,曲藝帶著傳統的口頭敘事走向更具包容性的現代化藝術空間。回顧近10年來的曲藝舞臺實踐,不僅可以發現曲藝創作在質量與思想性上的提升,更看到民族曲藝在文化對外傳播、國際話語權建構以及中國精神內涵表達上的潛能。
一、曲藝文藝時代價值的再審視:從傳統積淀到國際視域
曲藝不僅是技藝與審美經驗的延續,更是民族文化記憶與情感共鳴的儲存器。長期以來,曲藝在民間空間中通過口傳心授延續文化基因。走向新時代,當代社會對曲藝的期待,早已超越傳統的再現與復刻,而是期待曲藝在國際視域中獲得新的表達空間與影響力。
回顧近些年的曲藝創演實踐,不難發現精品意識在今天的曲藝創演中的復歸。不僅要讓曲藝作品“留得住”,更要讓創作演出“傳得開”,在“一遍拆洗一遍新”中表現口頭語言說唱敘述的獨特魅力。越來越多的創演團隊選擇從現實與經典的碰撞中甄選出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備的精品。有作品從社會熱點出發,如服務行業的隱性亂象,以幽默諷喻的方式引發觀眾思考;另一些作品通過神話意象的時代轉換,用輕松而富有內涵的敘事映射出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在此過程中,曲藝不再僅是文化傳統的“博物館藏品”,更成為激活當代話語、連接國際受眾的潛在媒介。這一進程顯示出曲藝的多重價值。一方面,它是文化底色與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它通過更新敘事策略吸納時代話題,使傳統藝術因應現代觀眾需求;同時,曲藝以靈活的藝術形式和敘事手法,為中國文化走向國際舞臺、塑造話語權格局提供借鑒與經驗。
二、視覺的現代性呈現與敘事美學的創造性轉化:曲藝舞臺撂地文化形態的“視-知-覺”迭代
曲藝藝術的核心特征歷來以口頭語言為主,其藝術魅力源自聽覺層面的精妙表達與由此激發的觀眾主觀想象力。在傳統的審美語境中,曲藝常采用撂地式的現場呈現,即演者在簡易舞臺、廣場或茶館中通過說、學、逗、唱的綜合技巧贏得觀眾喝彩。此時,“視覺”更多是表演情境的輔助手段,舞臺空間與表演者形象只構成樸素、單一的背景環境。這種以聽覺為核心驅動力的本體特征,使觀眾主要依賴語言刺激來激發想象力,由此在腦海中構建獨特而豐富的藝術圖景。
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與觀眾審美結構的變遷,當代文化空間對舞臺藝術的視覺化訴求日益顯著。現代舞臺技術條件的提升——舞臺美術、燈光設計、服化道的整體完善以及多媒體元素的引入——使“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在曲藝接受中的地位不斷上升。與傳統撂地式表演相比較,現代舞臺呈現為曲藝創作與演出提供了更為多元的表現手段與表現媒介。如今,觀眾不再滿足于僅憑“聽”建構藝術體驗,而是期待通過視覺符號、舞臺場景、色彩光影的調度獲得更為直觀、生動的審美享受。
在這一過程中,曲藝藝術的敘事美學面臨深刻的挑戰。一方面,曲藝作為一種高度成熟的語言藝術形態,積淀了深厚的口傳技巧和聲音文化傳統;另一方面,當代審美風尚與劇場技法的變革,促使其不斷探索敘事美學的視覺化延展。就相聲、小品、評書、快板等不同表演形式而言,視覺元素的融入方式各具差異。比如,評書更多側重個人敘述與場景感營造,相聲偏重語言與身體動作的現場互動,小品則在情境塑造與人物關系中融入更鮮明的舞臺設計,快板依托節奏與器樂的視覺輔助而提升表演張力。在這一系列嘗試中,傳統撂地文化形態被賦予了適應新時代舞臺環境的延展動力。
基于此,曲藝在現代視覺呈現中面對雙重課題。其一,如何在強化視覺元素的同時恪守曲藝語言敘事的核心價值,不讓“看”弱化“聽”所承載的藝術深度與思想韻味;其二,如何運用技術賦能,創造出與時代精神共振的當代敘事美學,使視覺化手段成為擴展曲藝表達空間與感染力的正向驅動力,而非流于表面化的修飾。
今天的曲藝舞臺上,一些作品以簡潔卻寓意深遠的舞臺背景映射時代變遷,以富有張力的道具和移動布景配合演員的語氣、節奏變化,讓觀眾在聽與看的交織中獲得沉浸式審美體驗。這種從“視-知-覺”出發對曲藝舞臺形態進行迭代的嘗試,為傳統撂地藝術打開更廣闊的敘事空間,使曲藝在新時代實現了聽覺與視覺的雙重奏,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與創新傳播提供了新策略。
三、文化使命與傳播策略的國際化建構:從本土表達走向世界舞臺
新時代的曲藝使命不僅在于豐富國內文藝生態,更關乎如何走出國門,讓中國聲音被更廣泛的國際受眾所接受和欣賞。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需要以更新穎和多元的姿態參與國際對話。為此,曲藝的國際化傳播至關重要。
近年來,一些曲藝展演活動中,涌現了一批曲藝結合海外文化的藝術嘗試和大膽創新,賦予了曲藝“世界性”的特殊價值。嘗試將相聲與小品、漫才、脫口秀等新興喜劇形式同臺呈現,既讓國內觀眾感受到多元敘事手法的碰撞,也為海外受眾理解曲藝預留空間。
同時,一些曲藝創演堅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主張,用質量上乘的曲藝作品積極踐行“詩歌合為時而著”的創作理念。有節目以社會熱點為切入點,將“預制菜”巧妙延展為“預制歌”并輔以樂器和新媒體手段時,作品的傳播路徑得以從劇場擴展到新媒體平臺、國際藝術節及海外巡演。通過多語種字幕、數字傳播渠道和對外文化活動,曲藝的語言與視覺元素可跨越文化屏障,在國際范圍內獲得更多理解與認同。
這一趨勢表明,曲藝不再只是本土文化生態的小劇場產物,而有望成為全球藝術對話中的新鮮力量。借助對話、互鑒和創新,曲藝的國際傳播策略將為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贏得更廣泛的支持,并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發出更自信的聲音。
四、新時代文藝精神的當下實踐啟示:展望曲藝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展望未來的曲藝發展,探討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
(一)在內容上,應該緊扣現實脈搏,將日常生活矛盾、社會潛在問題和時代進步,以富有時代感的素材和幽默的敘事手法呈現出來,使觀眾在輕松的氛圍中激發思考,在笑聲中獲得啟迪。
(二)在形式上,需要注重視覺現代性的探索與敘事美學的創造性轉化。通過恰當的舞臺設計、燈光布景和多媒體輔助,曲藝由純聽覺藝術轉向視聽綜合呈現,讓觀眾獲得更具層次的審美體驗。
(三)在傳播策略上,注重國際化嘗試和多元對話。不僅要通過國內舞臺的嚴格遴選提升作品水準,還要積極推動曲藝與國際喜劇形態交流,這無疑為曲藝走出國門、參與全球文化藝術對話提供了啟示。
然而,未來曲藝的新時代視覺呈現仍然要注重藝術本體特征的“回歸”。既要堅持守正創新,在擁抱視覺化與多元化時,需堅持曲藝語言藝術本體的獨特價值,不使表面的視覺效果弱化曲藝的思想深度;又要開啟雙向交流,國際化并非放棄本土特質,而是以本土文化為根基,用靈活多樣的敘事手段與海外觀眾交流。
綜上,曲藝視覺現代性的構建,不僅順應了新時代審美升級的必然趨勢,更是中國文化謀求國際話語權與文明互鑒的應有之義。在繼承與創新的雙重進程中,曲藝以豐富的視聽語言與深邃的思想表達,從國內受眾面向海外觀眾,以新的姿態重塑自身的時代價值。
回顧近年來的曲藝創演活動中所展現的這些兼具現實關懷、思想深度和藝術張力的作品,我們看到了曲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傳承中的堅定步履。曲藝不僅能在笑聲中引導觀眾反思,在故事中凝聚社會共識,更可借助獨特的藝術表現形態塑造時代審美氣質。在未來,曲藝將繼續以包容、開放和創新的態度,吸納新技術、新理念和新表達手段,不斷拓展自己的影響力與表現力。在這一不斷前行的進程中,曲藝的現代性審美呈現與文化傳播使命必將相輔相成,為新時代文藝發展譜寫新的華章,為中國特色文化話語體系的構建貢獻獨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