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盡芳辰,
吳歌杳藹一江春。
鴛鴦戲浪飛煙浦,
鷗鷺游波臥水濱。
三尺青鋒酬夙愿,
千金誓諾慰亡魂。
那吳季子出使歸來不忘故,
你看他含悲掛劍留與徐君,千古的盛名天下聞!
吳國的公子吳季子,
奉命出使去北巡。
車載著玉璧、吳錦等異寶,
還有那,青銅、漆器各樣的奇珍。
日夜不暇,行伍齊整,
為的是,河清海晏,結盟上國,四海天下俱同春。
過青山,鸞鈴聲聲直作響,
繞綠水,馬蹄陣陣起風塵。
沿途禾稻皆不見,
道旁列樹已成林。
一路的美景難以觀盡,
眼前便來到了徐國城門。
季子一行到了切近,
見徐國的君主前來迎臨。
旌旗車輅,儀仗赫赫,
兩邊列擺著文武臣。
左有司徒眾謀士,
右有司馬將中軍。
徐君見季札行至此,
走上前,躬身施禮忙問詢:
“啊,公子,難得一見延陵季子,
此番實教我這蓬蓽絕塵,
一路行來,舟車勞頓,
長途跋涉多艱辛,
請隨我,回到城中歇一歇腳,
您在這,也好息肩馳擔穩穩心神。”
這位吳季子,他是整冠振衣連忙回禮:
“哎呀呀!我早聞徐君甚是仁愛,
今日一見果然是真!”
他們二人,攜手攬腕往里走,
轉眼間進入了徐國城門。
不多時,賓主眾人皆落下了座,
就席間,簫鼓合鳴齊奏雅音。
他二人同憂黎民苦,
嘆只嘆,烽火連年滿征塵。
談今論古心懷天地,
真個是肝膽相照遇知音!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徐君他,看到了季札的佩劍視若寶珍。
說:“素聞吳國盛產寶劍,
冶劍的技藝精妙絕倫,
(白)可否一觀佩劍?”
季札連忙遞與徐君。
托劍鞘,抽寶劍,
忽聞得隱隱的鐘磬之音。
觀此劍,霜刃橫秋,寒光燁燁,
長鋏掣電,劍氣磷磷,
明亮亮,劍身倒有那綠松鑲嵌,
光閃閃,劍格鏤刻著饕餮紋,
倒比魚腸燦爍爍,
更勝太阿冷森森。
你看他,手捧著寶劍銷聲屏氣,
凝立若佇正出神。
吳季子,看出了徐君深愛此劍,
不由得腹內一陣思吟:
“此劍既稱徐君心意,
理應將寶劍贈予知音,
可上國如今還未出使,
不敢贈劍事有因。
(白)也罷!待等我早日出使回到此地,
再將寶劍贈徐君!”
季札他,低頭不語,思忖良久,
將此事牢牢記在了心。
季子一行,辭別了徐君繼續趕路,
訪問上國是罔替晨昏。
暑去秋來,金風陣陣,
敗荷也只剩下了殘根。
寒蟬嗚咽,城外盡是些枯槁林木,
昏鴉繚亂,衰草也把這蕭瑟嗔。
吳季子,歸來又將這徐國訪,
不料想,前幾日徐君故去命歸陰。
不亞如晴天霹靂響,
頓時一陣目眩頭暈。
吳季子,撲通一聲磕在地,
雙膝跪倒地埃塵。
眼望君冢難忍心頭痛,
不由得寸斷肝腸,淚濕衣襟。
哭一聲,駿馬哀嘶鳴不止;
哭二聲,鳥雀離巢亂紛紛;
哭三聲,波滾浪翻如鼎沸;
哭四聲,山岳崩頹變風云。
悲切切,淚眼婆娑,離情幽怨,
慘戚戚,愁心迢遞,哀思深沉。
吳季子,捻土焚香又叩首,
在松下祭拜,告慰亡魂。
立時解劍掛于墳旁樹,
哭聲直徹九霄云。
季札他,跪地捶胸聲哽咽,
凝望著君冢把話云:
“吾看出徐君深愛此劍,
那時已然記在心,
本想著此次把劍交君手,
不曾料,你我二人陰陽隔斷,兩下離分!”
隨行的從人忙詢問:
“公子,徐君已逝,您何必舍劍寄亡魂?
更何況,您未將贈劍作應允,
依我看,大可不用贈徐君。”
季札聞聽,悲不自勝:
“那時心中便有此諾,
焉能因生死惜千金?”
好季札,延陵高義貫今古,
心中一諾重比千金。
到如今,季札掛劍人人稱贊,
留下的美譽他是傳頌與后代人!
點評:
“季札掛劍”典出《史記》,春秋時,吳國季札出使途中路經徐國,徐國君心儀季札佩劍,季札當時心中暗許,歸來時將劍贈予徐君。不料返回時徐君已故,季札不顧隨從勸阻仍將寶劍掛于徐君墳前,后人贊道:為人誠信,當如季札。
京韻大鼓《季札掛劍》,用轍規范,行文流暢,讀來上口順耳,作者甚至為演員設計好了落腔(過門)的地方,是一篇出自內行之手的好作品。
這篇作品描述的情節內容,與“駱派”京韻大鼓《俞伯牙摔琴》有異曲同工之妙!《摔琴》中,俞伯牙哭鐘子期,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反二黃”,而在本篇作品中,季札歸途中再訪徐國,不料徐君已故,季札萬分悲痛,雙膝跪倒:“哭一聲,駿馬哀嘶鳴不止;哭二聲,鳥雀離巢亂紛紛;哭三聲,波滾浪翻如鼎沸;哭四聲,山岳崩頹變風云。”這4句唱“哭”的段落,應該是本篇中的一個“小高潮”,若演員通過聲腔的感染力展現在舞臺上,可能會達到與《摔琴》中“哭一聲鐘賢弟……”相同的藝術效果。
好的鼓曲文本,不僅可讀,而且還可以作為演唱腳本被演員搬上舞臺,京韻大鼓《季札掛劍》就具備了這樣的基礎。
作品有對環境景色的描寫,其中“沿途禾稻皆不見”一句,似與前后文“青山、綠水、樹已成林”的表述有些不搭,且“禾稻”與“河道”同音,聽起來或會產生歧義。小瑕疵,瑕不掩瑜。
(點評人:北京曲協名譽副主席 崔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