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四屆委員會全體會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7月2日上午在京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祝賀,向全國各族各界青年和青年學生、向廣大海外中華青年致以問候。
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字字千鈞,如春雷響徹心扉,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擂響了“奮進鼓”,激勵我們以藝術之力服務國家發展大局。作為一名青聯委員和文藝工作者,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研讀其精髓,堅守人民立場,扎根基層,深入生活,發揮曲藝特長,用鮮活藝術形式講好中國故事,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立志成為有理想抱負的新時代青年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佳作,在努力追求德藝雙馨中成就無悔人生,為青年一代樹立榜樣。
陜西是一個文化藝術大省,近年來的演出市場是有目共睹的火爆。我們有《長恨歌》《赳赳大秦》,有《1212》《長安十二時辰》等,很多IP。
所謂水漲船高,文化藝術市場的活力,激勵、啟發、促進我們去依托深厚的積淀創造更具時代性的作品。這也是文化藝術工作者最好的時代。而任何一個人的進步乃至成功,離不開一方文化土壤的培養,更離不開一個時代背后那股磅礴力量的托舉。
如今,我新當選為青聯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這是一個新身份,也更是一種新使命。為此,我想把近期的一些新思考,和未來工作的新路徑分享給大家。
做好“創作者”與“傳播者”的統一
無論是曲藝,還是其他文化藝術,絕非只是“陽春白雪”的雅音之賞,更是“人間煙火”的眾樂之樂。一個好的作品、文化藝術實踐,絕非一個圈子里的孤芳自賞,一定是能夠“出圈”的。比如,青春版的昆曲《游園驚夢》,青年演員陳麗君的系列作品。又比如《哪吒2》《黑神話:悟空》,背后都是很年輕的團隊。他們的爆火,就是依托文化根基、以新傳播邏輯解構古老故事,傳遞新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價值內核。
回想青曲社這些年的作品,能夠爆火的,無一例外,都是符合這一“方程式”的。我們不能再單純地以“創作者”身份自居,而是在創作的同時就要去構思如何才能傳播好。也就是老一輩藝術家們強調的,咋樣才能“好看”“好聽”。
我在一次調研中,看到了九五后皮影藝人組建光影技術團隊,將傳統皮影與短視頻結合,用皮影動畫演繹《西游記》片段,加入趣味配音和流行配樂,單條視頻播放量突破500萬。同時他們還開設“皮影雕刻教程”直播,教網友制作簡易皮影,有時候一開播就達到10萬+的在線人數。西安三意社有〇〇后秦腔演員通過舉辦直播間大舞臺、在演出后臺分享化妝過程等手段傳播推廣這種藝術形式,粉絲半年增長至30萬,直播間常常沖擊到抖音西北地區在線人數的前十。
文化藝術是界別,卻不是界限。尤其是我們現在的青年文化藝術家們,正處在這樣一個“人人皆媒”、傳播技術裂變的時代,這是最好的時機。陜西從不缺故事,延河的水,秦嶺的詩月,秦皇漢武的開拓進取,新絲綢之路的“鋼鐵駝隊”,等等。我們要自覺以“創作者”和“傳播者”的統一身份,沉下身子、潛下心來挖掘,用新解構新形式去講述。
做好“傳承者”與“創新者”的統一
在陜西這片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土地上,秦腔的高亢、陜北說書的質樸、眉戶的婉轉共同編織成文化藝術的瑰麗畫卷。這些藝術形式既是藝術的結晶,更是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守護這份遺產是當代青年的責任與使命。
青年聯合會作為凝聚青年力量的橋梁,為陜西曲藝的傳承搭建了堅實平臺。近年來,各級青聯一直在積極培養青年曲藝傳承人,據我所知,有通過邀請秦腔表演藝術家、陜北說書非遺傳承人等與青年結對,通過“師帶徒”的傳統模式傳授技藝精髓,牽頭舉辦各種曲藝大賽、“非遺進校園”等活動,這些舉措都打破了傳統曲藝傳承的壁壘,讓更多青年有機會觸摸藝術根脈。
傳承的本質不是復制模仿,而是在堅守內核的基礎上賦予時代表達。在青聯組織的凝聚下,青年力量正以赤誠之心守護文化根脈,以創新之舉激活藝術生命力。現在,有的青年傳承者將秦腔與現代編曲結合,用交響樂伴奏演繹《三滴血》選段,讓古老唱腔煥發新韻;有的還把陜北說書與短視頻平臺結合,我今年以來一直被“愛青山愛綠水愛藍藍的天,愛母親愛黃河愛我們鄉田”這首曲子“洗腦”,經常刷視頻就聽到這首背景歌曲。這些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解構,而是讓曲藝從舞臺走向生活,從歷史走向當下。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代代相傳的接力。在青聯組織的引領下,越來越多青年投身陜西文化藝術傳承:九五后秦腔演員帶著戲服走進校園普及傳統戲曲,〇〇后大學生組建陜北說書社團用青春視角解讀民間故事,青年編劇為傳統曲目注入現代價值觀。他們既是傳統的守護者,也是創新的開拓者,用青春熱情讓陜西文化藝術在新時代舞臺上綻放光彩。
當青春與傳統對話,堅守與創新共鳴。相信這份跨越千年的藝術瑰寶,必將在一代代青年的傳承中,回響著歷史渾厚與時代清亮的旋律,成為文化自信的生動注腳。
做好“專業性”和“市場性”的統一
今年開年,相信大家都被一部神作震撼到了,《哪吒2》,150多億的票房刷新全球很多榜單,不僅如此,還帶動了院線商圈的消費,包括一些延伸文創產品等。這些成功,讓我們不得不堅定一個結論,文化是經濟的靈魂,經濟是文化的載體。通過文化藝術賦能經濟發展,打造多元消費新場景,是一條可行也必行的道路。
我參加過一些文旅融合集貿、青年創意市集等活動,還看到一些陜北青年說書藝人在青聯支持下,將傳統說書與鄉村旅游結合,在民宿院落搭建“炕頭書場”,用方言演繹脫貧故事,既保留了“三弦說書”的藝術精髓,又滿足了游客體驗當地文化的需求,據說單場演出帶動周邊餐飲消費增長30%。這種“專業內核+市場表達”的模式,是應該被復制和發揚的。
當青年創作者能用專業技藝打造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能用創新思維構建消費新場景,文化便不再是孤立的藝術表達,而是驅動經濟發展的鮮活力量。
在西安城墻腳下,我見到了青年團隊用秦腔元素打造的“戲樓咖啡館”,讓顧客在品咖啡時欣賞片段演出,座位一直擺到了街邊,很火爆。在延安鄉村,青年文創團隊開發的“紅色主題沉浸劇場”,將革命故事轉化為互動體驗項目,帶動鄉村旅游。
如今,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已交到青年手中,在青聯的引領下,青年創作者正以專業之心打磨藝術,以市場之眼洞察需求,讓文化作品既有“高原”的專業高度,也有“大地”的市場溫度。我們要堅持專業性與市場性的統一,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共生。這不僅是創作方法的探索,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
做好“小我”和“大我”的統一
我心里一直有一股子勁兒,那就是要“中興陜派相聲”。為此,我嘗試過將傳統曲藝和現代審美結合;投身曲藝教育和普及工作,帶新人、教徒弟,搞創作,推新作,還積極參與創辦“西北相聲人才培育中心”;擁抱新技術變革,多次嘗試相聲與陜派多元文化的結合,跨界融合科技、戲劇、影視劇等;奔走推廣陜西相聲,舉辦“相聲節”……“陜派相聲”是個概念性的東西,而要成為“派”,就要有眾多的代表人物、眾多的代表作品,才能傳承有序地發展。而我所做的一切,還只能叫初步見形,距離真正形成大家都認可的“陜派相聲”,還有一定距離。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萬不能背離初心。
我總認為,在中華文化的璀璨星河中,陜西曲藝如同一顆耀眼的星辰,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許,相聲曾在這片土地上落沒過,但從未凋零。這種使命感,讓我一直咬牙堅持。
如今,我當選為青聯文化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個時機,但絕非只去“中興陜派相聲”。這要求我做好“小我”和“大我”的統一。
文化藝術是相通的。尤其是陜西這片孕育了秦腔、陜北民歌、皮影戲的文化厚土,它為相聲曲藝以及多種文化藝術種類的融合創新提供了豐沃養分。就拿《滿腹經綸》來說,我們融入秦腔“歡音”曲調,讓“關公戰秦瓊”的經典段子染上關中風情,既保留相聲的“抖包袱”技巧,又讓觀眾感受到秦腔的藝術張力。我還見過一些相聲創作者將皮影戲的“燈影技法”與相聲“學”功結合,演員在幕后用口技模仿皮影唱腔,臺前通過影子互動制造笑料,這種“視聽融合”的形式讓傳統藝術煥發童趣。
當相聲與秦腔、民俗、時代議題深度融合,既守住了相聲的幽默本質,又賦予其文化表達的廣度與深度。在這片充滿創造力的土地上,融合創新不僅是對傳統的解構,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將進一步嘗試更多文化藝術種類的創新融合,自覺扛起青聯交給我的責任,組織、幫助青年從業者以豐富的藝術實踐,讓不同藝術形式在碰撞中相互成就。
好風憑借力,送我入青云!偉大的時代,造就燦爛的文化藝術。以人民為中心,給予文化藝術持久的生命力。眺望前路,或阻且長,但行則至,我將以新使命投入新工作,用心、用情、用功、用愛講述中國故事、謳歌真摯家國情懷、描繪溫情百姓生活、書寫奮進時代傳奇;用新作為讓青年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破圈者”,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人民大眾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