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遺傳承視域下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必要性
1.1民族傳統體育非遺活態傳承的迫切需求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活態傳承當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很多項目由于傳承人老齡化、受眾群體萎縮、現代體育沖擊等因素,傳承空間受到擠壓,甚至面臨失傳風險。比如具有獨特民族文化價值的畬家拳,流行于福建福安縣頗負盛名的“武術之鄉”金斗洋畬村,其傳承存在傳承譜系不清楚、習練者減少且傳播范圍受限等問題[1]。而高職院校擁有穩定的青年學生群體,以及較為完善的教育資源和組織體系,可為畬家拳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供相對穩定的傳承場域和培育潛在傳承人群的機會。因此,將民族傳統體育納入高職體育教學體系,本身就是借助教育力量實現其系統性保護、活態化傳承的有效途徑,這有助于解決傳承斷層問題,促進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得以延續[2]。
1.2高職體育教學深化內涵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職體育教學存在過于偏重通用性運動技能傳授和體質健康達標,而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育、職業精神的塑造以及特色化發展等方面關注不足的問題。民族傳統體育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歷史、哲學思想、道德規范和審美情趣等元素,是優質的育人資源。在高職體育教學中融入畬家拳等具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一方面能夠有效豐富體育課程的文化內涵,彌補傳統文化教育的不足,增強體育教學的吸引力和育人成效;另一方面,二者的協同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尊師重道、團結協作等品質,還能彰顯高職院校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功能,是推動高職體育教學從單純的技能訓練向“體教融合”“體文融合”方向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3]。
2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現實困境
2.1民族傳統體育教學內容不夠豐富
高職體育教學中涉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內容存在豐富度不足的現象。具體來講,雖然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種類繁多且各具特色,但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納人課程體系的項目種類相對有限。教學內容的選擇往往更側重于少數廣為認知或容易開展的項目,對于具有獨特文化價值或特定地域背景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挖掘與引人尚顯不足。這種項目體系的局限性,使得教學內容不能全面覆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豐富的體育文化遺產,也難以充分體現民族傳統體育的整體風貌及其蘊含的非遺特質。同時,部分學校開展的教學內容對項目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淵源、文化習俗、儀式規程等深層文化內容的融人與闡釋不夠深人,這直接影響了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髓的全面認知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傳統體育作為育人資源的功能發揮。
2.2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方法重“技術”輕“文化”
高職院校在實施民族傳統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存在偏重于運動技能傳授而相對弱化文化內涵傳遞的現象。具體表現為,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踐環節往往將主要精力用于動作規范、技術要領、身體練習等操作層面的指導,對于體育項目所蘊含的民族精神、歷史脈絡、倫理觀念、儀式象征以及社群功能等非物質文化要素的系統性融入與闡釋則相對不足。這種重“技術”輕“文化”的教學方法,容易將民族傳統體育簡化為單純的身體技能訓練,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作為活態文化遺產所固有的“技、藝、道”統一體的特性,致使學生對體育項目的認知只能停留在表象層面,難以深入理解其承載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內核。同時,文化維度滲透的不足,不僅制約了民族傳統體育在增強學生文化認同、培育人文素養等方面的重要潛在教育價值,更偏離了非遺傳承視域下通過教育實現技藝與文化整體活態傳承的根本要求。
2.3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內容設置失衡
高職院校在將民族體育納入體育課程教學體系過程中,存在課程內容結構比例與層次安排不合理的問題。首先,已經開設的民族傳統體育類課程在整體體育課程架構中所占比重相對偏低,不能充分體現其在非遺傳承和特色育人中應有的地位。其次,在有限的課程資源內,項目類型的分布存在失衡,武術等部分廣譜性的體育項目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大量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活動性質的球戲、舞戲、競力、競藝類項目則缺少相應的課程設計空間。最后,課程內容編排方面,對基礎技術教學、專項技能提升、文化理論研習以及綜合實踐應用等不同層次模塊的銜接性和遞進性存在不足,缺乏系統性的內容模塊分層設計。以上課程結構的失衡和層次性的欠缺,使得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體系難以形成支撐學生由淺入深、由技入道的完整學習過程,這既制約了學生對多元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整體認知與興趣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程體系服務于非遺系統性傳承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適配性。
2.4民族傳統體育推廣受限
民族傳統體育在高職院校及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的有效傳播與普及面臨著多重客觀制約因素。首先,部分項目對特定場地設施、器械道具或自然環境存在較強的依賴性,其所需的物質條件與一些高職院校通常配置的標準化體育場館之間存在適配性不足,這在客觀上增加了這些項目常態化開展的難度。其次,很多高職院校兼具非遺理論素養與實踐教學能力的專業師資儲備相對不足,難以形成支撐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穩定教學力量。在推廣機制方面,校內的課程教學與校外的社區展演、文化節慶、非遺保護機構等多元主體之間尚未形成常態化協作與資源共享機制,不能充分發揮跨部門協同推廣的聯動效應。最后,推廣形式多集中于競技展示或表演觀摩,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所蘊含的特色文化內涵的深度還原和浸潤式傳播相對有限,從而限制了其作為活態文化遺產持續化傳承的效果。
3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優化路徑
3.1構建非遺資源整合的立體化教學內容體系
構建基于非遺資源深度整合的立體化教學內容體系是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重要基礎。該體系的核心在于打破資源壁壘,實現項目、地域、文化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首先,高職院校應聯合地方非遺保護中心、民族研究機構等開展區域性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普查,建立包括項目源流、技藝規程、文化符號的數字化資源體系。比如,在閩東地區的高職院??缮疃日袭屪濉敖鸲费螽尲胰钡娜V典籍、祭祀儀軌、師承訓誡等全要素資源。其次,教學內容的設計必須突破單一的技術傳授框架,形成技術載體、文化內核、現代轉化的三維架構?;A層面應聚焦典型動作的標準化教學,如畬家拳的盤功步法;文化層面嵌人項目相關的民族史詩、道德訓喻及節慶習俗闡釋等,如在畬拳教學中解析“盤瓠崇拜”信仰符號;應用層應開發適合現代場景的健身延伸套路。最后,高職院校應建立動態化更新機制,按照地域文化圈分類引入稀缺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如將西北民族馬球、嶺南醒獅競藝等特色項目納入體育課程,通過跨校際非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項目互補。
3.2構建文化傳承與技術訓練協同的雙軌教學模式
構建文化傳承與技術訓練深度協同的雙軌教學模式是促進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關鍵抓手。該模式的重點是建立技術實訓與文化浸潤并行的教學實施路徑,通過課時分配、教學場景、師資配置的同步優化實現雙向賦能。首先,在技術訓練方面應制定標準化的技術教學規程,重點解決動作規范性與訓練科學性的問題,如蒙古搏克教學中需要系統分解勾腿、提帶等核心技法的發力原理,結合現代運動生物力學矯正學生動作。其次,在文化傳承方面需充分利用情景化教學法,依托非遺傳承人的口述史、儀式展演影像、民族志文獻等載體深度還原文化語境,如在搏克課程中嵌入那達慕大會的頌詞儀式、摔跤服飾象征意義解析等文化單元。文化傳承與技術訓練雙軌協同的重心在于設計交互式反饋機制,技術教學環節設置文化觸發點,如在畬家拳馬步訓練中同步講解“盤瓠傳說”與步法的淵源;文化教學關聯相關技術實踐,通過舞獅鼓樂節奏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步法銜接原理。最后,教學實施層面須合理安排課時,可采用“ 2+1 ”的課時結構,即每周開展2節訓練實踐配套1節文化學習課程,過程中由體育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設計并實施教學方案。
3.3開發分層遞進的模塊化課程結構
開發分層遞進的模塊化課程結構是強化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關鍵支撐。該模塊化課程結構指構建基礎能力奠基、專項素養深化、綜合創新應用的三階段能力進階體系。首先,初級模塊聚焦普適性技能與文化認知,開展民族體育通識課程與基礎技術單元教學,如將武術基本功、民族舞蹈韻律等跨地域項目作為必修內容,通過十六式簡化太極拳教學建立身體協調性基礎,同時嵌入非遺保護理念導論等理論知識。其次,中級模塊實施地域特色專項分流,院校依據自身所在的地域文化特征開設定向選修課程,如內蒙古的高職院校可開設搏克競技技術模塊,配套草原生態智慧文化研習單元;福建院校則開發畬族刀樁陣訓練與山地農耕文化關聯課程。最后,高級模塊側重文化創新與實踐轉化,設立項目制學習課程,要求學生基于非遺元素進行現代體育創編,如引導體育教學專業的學生將苗家竹竿舞節奏元素融入課間操設計。該模塊化課程結構需要建立能力考核機制,學生完成初級學時并通過考核后方可進入中級專項訓練課程,高級模塊則需提交文化創新方案作為準人條件。同時,該結構中的課程比例應優化為初級占 40% 、中級 35% 、高級 25% 以改變武術類課程過度集中的現狀,確保球類、競藝類等稀缺體育項目獲得不少于 30% 的課程容量。
3.4建立校社企聯動的多元協同推廣機制
建立校社企聯動的多元協同推廣機制是推動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協同的長效平臺,其核心在于構建資源互補、活動聯辦、技術賦能的三維支撐體系。第一,高職院校應聯合社會文化機構建立校地資源置換平臺,即高職院校提供專業師資和教學空間,社會文化機構開放民俗活動場所和傳統器械庫,形成常態化資源共享網絡。具體而言,學校可定期派教師指導社區民族體育社團訓練,社區則為學生實踐提供傳統儀式場域與器械支持。第二,高職院校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與當地文旅企業簽訂文化服務購買協議,由體育專業師生承擔景區非遺展演、文化解說等任務,企業提供運營資金與推廣支持,實現教育成果向公共文化服務的價值轉化。第三,高職院校需聯合非遺保護中心建立跨主體活動聯辦制度,共同商議和制訂年度推廣計劃,輪流在各成員單位舉辦非遺體育文化節,整合校園賽事、社區展演、企業營銷資源形成傳播合力。第四,重點利用數字化推廣載體,通過公共文化云平臺向社區、景區、學校同步推送沉浸式學習資源。第五,由地方政府牽頭組成專項協調小組,構建長效保障機制,確保場地設施錯峰使用、師資人才交叉認證、文化產品聯合開發等協作事項可持續推進。
4結語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職業教育改革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體育教學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協同發展已成為傳承民族文化基因、重塑體育育人價值的重要實踐路徑。通過對資源整合、育人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優化、社會推廣協同的多維探索,不僅為非遺傳統構筑了可持續的校園陣地,更開拓了體育教育涵養文化自信的新路徑。這種雙向賦能模式既回應了非遺系統性保護對青年群體參與的迫切需求,又契合了職業教育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功能定位,其核心價值在于實現了文化傳承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關碩,林宇彤.福安市金斗洋村畬家拳緣起與傳承現狀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分會.2024年全國中青年學校體育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24:680-681.
[2]崔俊杰.民族傳統體育與高職體育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文教資料,2022(23):155-159.
[3」張皓博.民族傳統體育與高職體育教育的融合發展研究[J].武當,2023(1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