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其核心競爭力不僅取決于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水平,更依賴其對在地文化的轉化能力和服務地方發展的效能。“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健全產教融合辦學體制機制”,為高職教育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培養具備在地服務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撐。然而,當前高職文創設計人才培養中,產教融合多停留在表面合作,人才輸出與地方產業需求存在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地方文創產業亟須兼具本土文化底蘊與創新思維的復合型設計人才;另一方面,院校培養的學生存在文化轉化能力薄弱、服務地方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導致文創產品難以承擔傳播地方文化、助力區域經濟發展的在地服務職能。在此背景下,探索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文創設計人才在地服務能力的培育路徑,成為破解文創產業“人才瓶頸”與“在地服務性不足”雙重困境的關鍵。
1高職文創設計人才在地服務能力培育的現實意義
1.1在地服務能力是文創產業賦能區域發展的核心支撐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更是推動區域經濟轉型的重要力量。具備在地服務能力的文創設計人才,能夠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將本土歷史、民俗、非遺等元素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1]。例如,鄭州作為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擁有嵩山文化、黃河文化、登封窯陶瓷等豐富的在地文化資源,若文創設計人才能夠精準把握這些文化的精神內核,并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創新轉化,既能推出具有地域辨識度的文創產品,又能助力“黃河文化帶”建設、推動本地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1.2產教融合是培育在地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
深化產教融合的多元路徑,其本質在于構建創新型協同育人機制,通過構建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高職院校精準化人才培養目標,這構成了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源泉。對于高職文創設計方向而言,產教融合能夠打破院校與區域發展的壁壘,引導學生在區域產業實踐場景中領悟本土文化精髓,掌握將文化元素轉化為賦能地方發展的文創產品的核心技能,最終實現其在地服務能力的系統性提升。因此,產教融合是促進文創設計人才在地服務能力提升的首要前提,是推動高職文創人才服務區域發展的基礎保障。
2高職文創設計人才在地服務能力培育的現實困境
2.1文創產品在地服務性不足,人才文化轉化能力薄弱
當前文創市場中,許多產品存在“重符號、輕內涵”的問題,未能有效承載和傳播在地文化,服務地方發展的效能有限。以鄭州市周邊高速公路服務區為例,鄭州作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地區,交通配套設施日趨完善,但其服務區功能性不足,商業綜合體轉型遲緩,對旅游業的帶動作用有限。現有產品多為全國通用的“爆款”復制,缺乏嵩山武術、登封窯陶瓷等本土文化元素的融入,對本地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微弱。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文創設計人才對在地文化的挖掘不深、轉化能力不足:一方面,學生缺乏對地方文化的系統認知,難以從民俗、非遺、歷史典故中提取核心創意;另一方面,院校課程中地方文化內容滲透不足,導致學生設計作品難以與地方產業需求對接。
2.2校企融合深度不足,在地實踐載體匱乏
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積極尋求改革路徑,但產學雙方的融合程度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協同培養流于形式。例如,企業方派遣導師存在教學能力弱、對地方產業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校教師存在赴地方企業實踐時間有限、對地方文化產業動態了解不深入等問題;校方面臨實操課程設備、地方文化資源庫建設不足等問題。這種淺層次的合作導致學生缺乏參與地方文創項目的實踐機會,難以在真實場景中鍛煉服務地方的能力。例如,某高職與本地博物館合作開設“文創設計工坊”,但因缺乏持續的項目對接機制,學生僅完成了簡單的文物圖案臨摹,未能參與博物館衍生品的市場化設計,實踐效果大打折扣。
2.3課程體系與地方文化脫節,在地服務導向不明確
文創設計需兼具文化內核與市場思維,但現有課程多分散于視覺傳達、產品設計等傳統專業中,缺乏對地方文化資源的系統整合與深度融入。課程內容偏重理論講授與通用技能訓練,對地方文化的挖掘、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等實踐環節覆蓋不足。以鄭州某高職的文創設計課程為例,仍以“圖案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導致學生設計作品缺乏地域辨識度,難以服務本地文旅、非遺傳承等產業發展需求。此外,課程評價標準側重作品的藝術性,忽視其對地方文化傳播、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作用,進一步弱化了人才培養的在地服務導向。
2.4師資結構單一,缺乏兼具地方文化視野與實踐能力的雙師型隊伍
高職文創設計教師多為“學院派”,缺乏地方文創產業一線實踐經驗,對地方文化資源的轉化路徑、在地服務的市場需求認知不足。盡管部分院校引入企業導師,但因缺乏長效激勵機制,企業導師參與教學的頻次與深度有限,且多聚焦通用設計技能,對地方文化元素的教學指導不足。這種“重理論輕實踐、重通用輕本土”的師資結構,直接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的在地服務思維,設計作品難以實現“文化傳播 + 產業服務”的雙重價值。
3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文創設計人才在地服務能力的培育路徑
3.1構建“校行政企”多維度協同機制,搭建在地服務實踐平臺
3.1.1政府統籌,整合地方資源
由地方政府牽頭,出臺產教融合專項政策,設立文創人才在地服務培育基金,聘請專項人才,對深度參與合作的企業、院校給予項目補貼。針對不同地區進行特色規劃設計,整合周邊村鎮文化與旅游資源。規劃統一視覺形象,增強區域的存在感及記憶點[2]。例如,鄭州市可依托“黃河文化帶”建設,統籌高校、文創園區、文旅企業、非遺工坊等資源,共建“黃河文創設計研究基地”,將人才培養與區域文化建設、產業發展綁定,為學生提供參與地方文創項目的實踐載體。
3.1.2校企共建,深化項目合作
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通過“共設課程、共建基地、共評成果”,構建協同育人體系。例如,在高職院校與本地非遺工坊合作時,可由企業提供登封窯陶瓷技藝實訓場地,院校負責課程設計,雙方聯合開發登封窯文創設計課程,學生作品成型后直接對接旅游市場,真正實現“教學—生產—銷售”閉環,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服務能力[3]。
3.1.3行業介入,強化標準引領
引入文創行業協會、地方文旅部門作為第三方機構,制定人才在地服務能力評價標準,開展技能認證,打通院校教育與地方產業需求的銜接通道。
3.2完善基于地方文化的課程統整體系,強化在地文化轉化能力
完善基于地方文化的課程統整體系,強化在地文化轉化能力,需要打破傳統課程的線性結構,構建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核心的立體化教學體系。模塊化課程設計需深度融入地方文化內核,以“地方文化認知一創意轉化一在地服務實踐”為主線,形成環環相扣的能力培養鏈條[4]。
在文化內核模塊中,開設鄭州非遺技藝傳承等相關課程,可采用“雙師授課 + 田野工作坊”的授課模式,校內教師系統講解黃河流域文明發展脈絡,同步邀請鄭州非遺保護中心專家走進課堂,通過“登封窯拉壞體驗”等實操環節,使學生直觀感受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建立“1+N”實踐體系,以登封窯陶瓷技藝為核心案例,聯動朱仙鎮木版年畫、汴繡等周邊非遺項目,組織學生定期深入非遺工坊開展駐場學習,通過實踐訓練,掌握從工藝技法到文化內涵的解碼能力。
創意轉化模塊聚焦“文化元素的現代性轉化設計”,引導學生將黃河奇石、少林武術等元素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拆解少林拳譜的動作軌跡,建立設計元素數據庫,將傳統符號與現代審美相結合,針對市場上“符號堆砌型”文創的滯銷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其設計缺陷,進而提出符合當下設計思路的創新方案,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地服務實踐模塊強調從設計到落地的全流程歷練,引人“地方文創項目策劃”“文旅產品營銷”等課程內容,聯合地方企業開展項目式教學,使學生深度參與真實訂單,完成從用戶畫像繪制、成本核算到供應鏈選擇的全流程方案設計。例如,布置為鄭州東站設計兼具地域特色與實用功能的旅客伴手禮任務,通過“校企雙導師”進行項目評審,企業導師重點評估產品的便攜性等實用指標,院校導師則考察文化元素的表達深度,最終入選方案由車站商鋪限量發售,銷售數據作為課程成績的重要依據。
在跨專業融合方面,通過打破藝術設計、市場營銷、旅游管理等專業壁壘,組建“文創設計專業群”,開展跨學科項目。例如,針對“嵩山旅游文創”項目,藝術設計專業負責產品外觀設計,市場營銷專業制定針對游客的推廣方案,旅游管理專業提供在地服務場景建議,實現“設計一營銷一服務”一體化培養,提升學生服務地方文旅產業的綜合能力。
3.3強化師資雙元化建設,提升在地服務指導能力
3.3.1校內教師“地方實踐賦能'
實施教師地方企業實踐制度,要求專業教師按照年份累計在本地文創企業、非遺工坊進行掛職實踐,參與實際項目設計,如鄭州某高職組織教師參與“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的文創衍生品開發,將實踐經驗轉化為教學案例,提升對學生在地服務能力的指導水平。
3.3.2企業導師“地方文化賦能”
聘請本地文創企業設計師、非遺傳承人、文旅部門專家等擔任兼職教師,開設“大師工作室”,以項目制形式傳授地方文化的實踐轉化經驗。例如,邀請登封窯傳承人參與課程,指導學生將“珍珠地劃花”工藝融人現代茶具設計,提升作品的文化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在地文化傳承與產業服務的融合路徑。
3.4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與在地服務評價,保障培育成效3.4.1強化知識產權教育,規范在地服務成果轉化在健全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要及時關注版權保護,將知識產權保護、侵權的巨大危害等相關內容作為課程思政要素融入創意類課程框架體系,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版權意識。完善原創設計的獎懲制度,補足教學疏漏。針對高職院校所有師生定期舉辦知識產權法制大課堂,開展版權意識培養講座,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尊重他人版權,拒絕創意抄襲,增強原創設計意識,共同對抗針對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維護文創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設計獨特性與原創性的共舞[5]。
3.4.2建立在地服務能力評價體系
從“文化轉化度”“產業契合度”“社會認可度”三個維度構建評價標準,其中“文化轉化度”考查作品對地方文化元素的挖掘深度與創新表達;“產業契合度”評估作品與地方產業需求的匹配程度;“社會認可度”通過地方企業、文旅部門、消費者的反饋進行量化。定期舉辦“在地服務文創設計展”,邀請地方各界代表參與評價,促進學生持續提升服務地方的能力[6]。
4結語
產教融合賦能高職文創人才在地服務能力培育,本質是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協同共生。通過構建“政校行企”生態鏈、活化地方文化課程基因、鍛造“雙師型”師資梯隊,不僅能破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更能推動非遺技藝、地域精神等文化內核轉化為區域經濟的“軟實力”。未來需以制度創新固化協同成果,將短期項目合作升級為長效育人機制,使高職教育真正成為在地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孵化器”,為文化強國建設輸送兼具守正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陳培瑤,吳余青.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研究的現狀分析[J].湖南包裝,2017,32(1):52-55.
[2]楊慧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品設計[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3」王加號,趙奔.淺談文創設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開展[J].藝術家,2020(5):111.
[4]劉第秋.交旅融合視域下旅游文創設計人才培養路徑探索:以重慶交大畢業設計教學為例[J].裝飾,2020(5):130-131.
[5]陳鋒.“雙創”背景下閩臺文創設計人才培養策略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版),2021,2(7):123-125.
[6]姜菁斐,楊欣欣,高長春.新時代中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創新路徑研究:以深圳大學文創設計教育視角[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1(4):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