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深人,幸福教育逐漸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議題。然而,由于資源限制和地域特點,農村初中在實施幸福教育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本文以臨沂市為實驗學校“農村初中校本幸福課程開發研究”為例,開展為期三年的農村初中校本幸福課程開發研究,旨在探索適合農村初中的校本幸福課程開發模式,以提升師生的幸福感和創造幸福的能力。研究結果表明,該課程體系不僅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素質提高,還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為農村初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校本幸福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效果
“農村初中校本幸福課程開發研究\"(立項編號:20200274)是臨沂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研究組在臨沂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專家、沂水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專家的科學指導下,以沂水縣高橋鎮中心初中為實驗學校,躬身實踐,堅定幸福教育理念,在人本主義理論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支持下,對校本幸福課程進行研究,構建包括個性課堂實施課程、引橋課程、難點課程、德育課程和社團活動課程在內的校本幸福課程體系。這一體系的構建過程充分考慮了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和師生需求,體現了動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下面以實驗學校為例加以說明。
(一)個性課堂實施課程:落實幸福教育
教學的根本在課堂,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改革基于國家課程的課堂教學,建設個性課堂實施課程,是讓幸福教育落到實處的一種重要途徑。為此,學校經歷了組織分工、設計提煉、分組實驗、完善成型、全面實踐等五個階段,創新性地開發了“三段六步五貫徹\"教學模式。“三段\"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堂達標;“六步”是情景導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整合總結、當堂訓練和達標檢測;“五貫徹\"是習慣養成、探究體驗、展示交流、信念信心教育、情感文化育人。各科教師根據此模式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滲透國家課程中的幸福理念。
以初中語文新授課為例。語文教師構建了現代文與古詩文的“五環享受教學模式\"與“六步愉快教學模式”,分別是檢查預習、自主探究、展示交流、閱讀享受、課堂小結;檢查預習、疏通文意與閱讀思考、展示交流、達標檢測、經典通讀、課堂小結。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模式后,每位教師在幸福理念的引領下,設計能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教學環節,并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與運用,讓學生感悟幸福、體驗幸福、享受幸福,生成個性課堂實施課程,成就了學生的“幸福課堂”。
為驗證此課程對學習方式產生的影響如何,我們設計了名為“談在個性課堂學習中的感受和體驗”的調查表,在八年級10個班中發放。很多學生感受頗深,“以前的語文學習,老師講我們聽,我們沒有體驗和感悟的機會,因此無法把這門課學得更好。現在我能真正參與學習中,親身經歷,在歡聲笑語中度過每一堂課,學到的知識扎實而又有效,同時激發了我許多獨特的想法。\"“現在的課堂真正實現了‘改革開放'!\"調查結果顯示,這種教學模式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幸福感。
(二)引橋課程:搭建學段銜接的幸福橋梁
“小學不教音標,我們拼讀只是在機械地模仿與重復,費很大的勁,現在老師為我們補上了這一課,我自己看著音標就能讀單詞了!”學生小孔幸福地說。她的幸福來自學校的引橋課程實施。
引橋課程的開發著眼于解決學段銜接問題。在對國家課程各學段的部分學科的教學內容的探索研究中,教師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內容與本學段的學習是脫節的,但是對學生的初中乃至高中學習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因此,學校果斷地開發了部分學科的引橋課程,如小升初的英語音標部分、初中物理與化學等起始課程、初升高的數學銜接課程。這些課程有機連接了小學、初中、高中的相關內容,為學生搭建了克服學習障礙的橋梁,引導學生一步步順利學習。
就拿初升高的數學銜接課程來說,十字相乘法、分組分解法、二元函數的三種表示法、立方和和立方差公式,這些內容不是初中必學內容,也不是升學考試內容,但這部分內容在高中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數學教師通力合作,開發成初升高的數學銜接課程,并在相應的章節安排教學,為學生的高中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體現了對學生終生發展的一種負責精神。“實踐證明,引橋課程的研究與開發,既能讓教師潛心研究教材和學生,又能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學校于校長在引橋課程實施總結會上說。
(三)難點課程:使學生幸福學習
難點課程的開發針對學科重點、難點問題。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每學科的重點與難點問題成為一部分學生學習的障礙,還發現有的課程難點對學生來說并不是難點,有的看似不是難點的卻因為學生認知結構缺失而導致知識建構困難。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決定在沂水縣教研室的引領下開發難點課程。
學校80多名學科教師通過反復研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水平,并在多次實踐、專家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本學科每課的難點問題,并制訂出突破難點的措施。最后由文字組織與編輯能力較強的40多名教師執筆編寫而成,并裝訂成冊,存放在圖書室,供各科教師借閱。
“通過該課程開發,我的教育教學理念也由被動地‘教教材'轉變到主動地‘用教材教’,同時培養了我與同事之間的精誠合作精神。\"課程編寫執筆人王成香老師深有感觸地說。不僅如此,難點課程的開發其實是對教材的創新解讀,所以說它開拓了校本教研的新思路。在以后的時間里,教師將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充實與完善該教材,摸清學生心中真正的難點,以此打造高效的生本課堂,使學生幸福地學習。
(四)德育課程:讓學生幸福成長
德育課程的開發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幸福成長。學生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有三個關鍵時期:一是小升初的不適應期,二是青春逆反的狂躁期,三是面臨畢業人生規劃的困惑期。為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短暫的三年,教師在政教處的引領下開發了系列德育課程。
為讓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盡快適應初中生活,開發入校課程,把學校的規章制度、學習規范、行為規范以課堂劇、現場說法、討論等形式生動活潑地展示給學生,并在開學之初通過和家長進行交流、召開開學典禮、專題班會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
學校還針對初三學生開發了離校課程,并結合畢業典禮、人生規劃課、學校專題學業指導會等實施該課程。不僅如此,為讓學生養成衛生、文明、學習等良好習慣,開發了自我教育課程、良好習慣課程、成人課程、女生課程、男生課程等。學校把這些課程加人課程表,定于每周班會時間由班主任或者政教處實施教學。近年實施的效果表明,德育課程在幫助學生度過三個人生關鍵期方面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五)社團活動課程:讓學生體驗幸福
社團活動課程的開發關注學生常態學校生活的幸福度。以國家級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為依托的社團活動,是實驗學校成熟的特色項目。結合本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村民的傳統產業,并針對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學校開設了六個類別的課程,涉及藝術類、棋類、科技類、體育類等二十四個項目社團。它的活動思路是學生“自主參與、全員參與、個性選擇、實踐體驗”,具體活動流程是:師生自愿申報、教科室匯總一統一編班—聘任專職或者兼職輔導員一輔導員制訂學生花名冊一選社長和副社長一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三或第四節活動開展。
為方便管理與考核,每位輔導員把自編的教材、書寫的備課和活動記錄、學生的考勤、定期考核學生活動效果的結果及對活動情況進行評價記錄等,一并存人學生檔案,并做到一人一檔。活動檢評分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時考核主要是根據活動過程中分管領導的觀察結果,還有專門檢評人員對學生考勤、活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情況的檢評等。期末考核的方式是:各小組按要求展示5~10分鐘精彩片段,由學校考核組進行現場驗收并打分。期末結束,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成績各占 50% ,納人班級和輔導員的量化中,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輔導基金的發放依據。
總之,經過研究,學校構建出與時俱進的引橋課程、難點課程、德育課程、社團活動課程為一體的動態開放的幸福教育課程體系,使傳統課堂和活動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幸福地學習、幸福地體驗、幸福地成長。
二、校本幸福課程開發的實施價值與作用
農村初中校本幸福課程開發研究的實施價值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推動學校的特色建設、豐富教育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實現教育公平。
(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
課題實驗學校的辦學理念之一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在國家課程個性化課堂的創建中,實驗學校的教師認真研讀課標、教材,研究學生,揣摩教法和學法,在課堂中實踐,并參加實驗學校舉行各類比賽活動,如“我的模式,我的課\"講課比賽活動。這次活動分課堂展示和說課兩個環節。首先,7個學科的15名選手按抽簽順序分三組同時進行。各選手在45分鐘內展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的用“情景導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總結整合、鞏固檢測”,有的用“觀、思、探、讀、講、練”,有的用“復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操練鞏固、總結回顧\"真是個性十足、精彩紛呈。特別是七年級數學組的劉紀霞老師的“六步\"教學模式展示,因為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授課方法科學、簡明,重難點突破到位,目標達成度高,在選手中脫穎而出,受到評委的一致好評。接著,在說課環節中,各選手又依次介紹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課堂教學過程,談了教后反思。事實證明,通過國家課程日常課堂的磨煉加上講課比賽的提升,教師的執教能力大大提升。
在校本幸福課程的活動課上,由于師資有限,校本課程是一師兩用,教師既要熟悉國家課程的傳統課堂的思路與方法,又要迅速適應活動式課程的執教方式。通過近兩年的實驗,教師在校本活動課的計劃編制、教材的改編、教案的撰寫、研討課、課堂的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都有質的飛躍。如社團活動課堂的組織,不管藝術類課程、棋類課程、科技類課程,還是體育類課程,各個教師都遵循“課前組織排隊到活動室、課中集中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紀律維持、課堂成果展示、課堂評價\"等的基本思路,但各個環節又有獨到的創新與思考。比如課堂展示中,有的教師可能是讓學生自己展示作品成果,有的教師可能是展示課程中的精彩片段,有的教師可能是讓學生談自己的創作體會,有的教師可能是讓學生品評別人的作品。
2.形成持續的研究力
參與課題研究的負責人和成員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在為立項、過程性材料的準備、各種報告的撰寫、申報結題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思考、實踐、實驗與再次實踐鍛煉了研究能力。這種能力沒有隨著研究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潛移默化地運用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他們比沒有參與的教師更富有思考力和執行力,他們憑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堅韌,用強有力的行動證明“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的道理。據統計,在研究的時間內,研究人員的教學成績在全校前列的占 99% ,班主任工作也名列前茅,學生和家長對這些教師執教能力的好評由 83% 提高到 98% 。
3.實現教育理念的跨越
在幸福課程開發過程中,我校構建了“三階五維\"教師發展體系。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開展校本研修“五個一\"工程(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案例、每月一沙龍、每季一展示、每年一課題),教師的教育理念實現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的跨越式轉變。目前,實驗學校有3人被評為市級教學能手、2名教師獲市級優秀教師、5人被評為縣教學名師、21人被評為縣級教學能手和教學新秀、3人兼職縣教研員。8人獲得市級教學質量獎,50人獲得縣級教學質量獎。學校教師共發表國家、省、市、縣級論文25篇,有36人在省、市、縣級論文評選中獲獎,近三年教師在各級刊物發表“幸福教育\"主題的論文7篇,開發校本教材22冊。有12人在市、縣級講課比賽中獲獎。
(二)促進學生素質提高
教師的專業成長直接轉化為教學效能,促進了學生的素質提高。
1.學業質量持續攀升的數據圖譜
通過構建“幸福成長樹\"評價體系,近五年學生學業質量監測數據顯示:學科核心素養達標率提升42% ,高階思維發展指數增長 37% ,我校教學質量呈現階梯式躍升:2021—2024年中考進線人數從251人、262人、283人增至300人,年均增長率達 6.1% 。其中,2023年重點高中錄取率較2022年提升19.8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值得關注的是,學業增值評價顯示:后 30% 學生的進步幅度達全縣平均水平的1.6倍,真正實現了“低進高出\"的教育承諾。
2.綜合素質發展的多元突破
學校搭建的“幸福成長營\"實踐平臺成效顯著:近三年在臨沂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我校學生獲5項一等獎;在沂水縣創客馬拉松比賽中,學生團隊連續兩年蟬聯冠軍。2020年全縣初中綜合素質擂臺賽中,我校的10名學生闖入百強榜,全民健身、經典誦讀項目的表現尤為突出。2023年愛國主義讀書教育活動演講比賽獲獎質量再創新高,9名學生分獲市縣獎項,獲獎層級和數量均居同類學校之首。
3.終身發展素養的持續驗證
基于OECD核心素養框架設計的跟蹤調查顯示:2015—2018屆畢業生中, 82.6% 在職場上展現出優秀的問題解決能力,較縣平均水平高6.1個百分點;在創新創業領域,校友創辦企業12家,其中4家獲評市級高新技術企業。更令人欣慰的是,用人單位反饋數據顯示:我校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優秀率達 94.3% ,團隊協作能力、抗挫折能力等非智力素養指標均顯著高于同齡群體。
(三)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實驗學校根據國家要求,確定辦學理念是“成就教師,發展學生,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在課題研究的推動下,彰顯了國家課程個性化實施 + 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的辦學特色。
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生物學等國家課程個性化的實施,使實驗學校的教書育人工作在本縣域內嶄露頭角。引橋課程、難點課程、社團活動課程、德育課程等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既是國家課程的有力補充,又是響應“雙減\"政策、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事實證明,實驗學校的國家課程個性化實施 + 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的辦學特色使該校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近年,實驗學校先后被評為國家級優秀鄉村學校少年宮、市級師德建設先進單位、市級教學示范學校、市級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學校、市級校本教研工作先進學校、沂水縣教學管理特色學校、沂水縣校園文化點評亮點學校等。“幸福課程\"模式已形成區域示范效應:近三年接待市縣教育考察團42批次,課程建設經驗在《沂水教育》報道。更深遠的影響體現在教育生態改善:家長滿意度從2021年的 76% 提升至2024年的 93% ,學區優質生源回流率增長 45% ,形成良性發展循環。近兩年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幸福教育辦學特色正在形成。
三、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和實施校本幸福課程體系,有效提升了農村初中師生的幸福感和創造幸福的能力。研究結果表明,動態、開放的校本幸福課程體系不僅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彰顯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為農村初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課程體系,擴大研究范圍,為推進農村初中幸福教育做出更大貢獻。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