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側重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落實綜合素養培育的目標。但是在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缺乏深度思維、問題探究、任務解決的過程,極大地阻礙了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也降低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價值。研究性學習的出現及其運用,可以推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改革與創新,以研究性學習代替學生的接受式學習,能解決學生一直以來面臨的學習問題。基于此,本文以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為例,立足于研究性學習的視角開展研究,針對開展研究性學習導引下的綜合實踐活動,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學習種植盆栽”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19-03
眾所周知,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探索、實踐以及在此基礎上獲得的情感體驗,均來源于興趣,特別是對于兒童而言。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中面對的受教群體是6~12歲的青少年,想要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開發學生的智力,需要教師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興趣愛好以及認知發展水平。研究性學習主張將“學生”作為問題研究、任務探索的主體,可以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成為探索者、實踐者,滿足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在實踐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見趣樂學的效果。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相比,研究性學習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獲取程序性知識、領悟性知識,讓學生學會主動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得到邏輯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在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中培養科學素養、科學責任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以及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一、確定研究性學習主題
在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中,許多教師也嘗試使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卻因未能設計明確的主題而讓學生陷入盲目探索的狀態中,容易讓“教”與“學”的實施逐漸偏離預期的軌道。為了避免此類問題的發生,需要教師將明確主題作為研究性學習模式實施的首要任務,主題的選擇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的經歷進入綜合實踐活動中,結合主題創設真實情境,引出真實問題,促進學生的主動思考。
例如,在綜合實踐課程中教師設計以“學習種植盆栽”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種植是青少年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在許多人的認知中,種植是農民伯伯在廣闊的黑土地上種植玉米、水稻等等。其實不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的種植機會,如在城市的樓房中人們可以種植綠蘿、菊花、多肉等,這些綠色植物適合室內種植,可以為單調的生活增添一絲色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給學生直觀地展示家庭中家長或者孩子給綠色植物澆水、施肥、驅蟲的過程,讓學生思考這些盆栽的種植與“我”有什么關系,并且說一說你是否有種植盆栽的經歷,如果給你一棵盆栽,你打算如何種植、養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明確了研究性學習的主題,還通過情境創設建立了研究性學習主題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相關問題的提出,可以激發學生動手種植盆栽的熱情。
二、擬定研究性學習方案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中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想要保障學生的合作學習順利且高效地實施,擬定學習方案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各小組成員圍繞研究性學習主題以及具體的活動任務,擬定具體的實施方案。為了提升學習方案的可行性,需要各小組成員進一步細化研究性學習的任務內容以及操作流程,鼓勵每一名學生發表意見,在協商、討論以及方案確定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協作能力,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認真聽取他人的談話內容,形成團結協作的意識。
仍以“學習種植盆栽”的研究性學習主題活動開展為例,在引出了主題內容之后,教師可以先讓各小組成員討論相關的問題,比如:哪些類型的植物適合盆栽?種植盆栽需要準備哪些工具?盆栽種植的基本流程是什么?種植盆栽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鼓勵學生在問題討論中發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促進學生之間的思維交互,再將交流的成果匯總,形成完整的活動方案,讓學生可以在研究性學習中按照相應的步驟進行。如,在盆栽工具的準備問題討論中,有的學生表示一定要先準備好花盆,花盆大小的選擇應合理,組內的其他學生還表示我們應準備好鏟子、土壤、肥料、種子、水等,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讓學生在盆栽活動中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又如,在種植流程的討論中,有的學生表示先播種再養護,而一名學生發現了問題,指出應先選苗或選種,再播種,最后養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合作完成了研究性學習方案的設計,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又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意識,促使學生在問題討論中不斷地完善研究性學習的方案內容。
三、經歷研究性學習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主要方式是實踐,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也是實踐,由此可見,實踐是研究性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的必經之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實踐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促使學生在實踐中走向深度學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價值,這個環節也是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質量的關鍵。
以將“塑料袋”作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如讓學生通過書籍或網絡等途徑搜集資料,了解與塑料袋有關的信息。比如,塑料袋的發明、發展歷程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等,還可以通過采訪了解人們的塑料袋使用情況,讓學生在課前經歷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接下來,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研究性學習的主題設計調查問題,調查對象可以是班級內的學生,也可以是全校學生,在校園內對全體學生展開調查,收集相關數據,分析全校學生對于塑料袋使用的認知程度、環保意識高低以及環保意愿等等。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成員結合調查的數據以及結果,制定以“減少塑料袋使用”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宣傳的方式有很多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好或者擅長的領域,完成宣傳工作,比如有的學生通過制作宣傳海報、演講的方式宣傳,也有的學生針對“減少塑料袋使用”的話題制作了宣傳語,如“小小塑料袋,地球大負擔”“減塑行動一小步,環保邁進一大步”等等,讓學生經歷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提高學生對研究性主題的理解與感悟。
四、開放研究性學習空間
基于研究性學習視角的綜合實踐活動強調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實驗探索”“方案設計”“創新創作”“反思總結”等過程,引領學生從中獲得更為深入的“體驗”“體悟”,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切身地感悟生活,獲得實踐與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想要切實提升研究性學習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實施質量,還需要教師打破時空的束縛,進一步開發與拓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場地,讓學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從中積累研究性學習的經驗。
如,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給學生布置了“制作陀螺”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制作材料,先讓學生嘗試運用已有的材料完成初次制作任務,這時有的學生會成功,還有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成功地制作。此時,教師可以選擇一名制作成功的學生上臺演示制作的過程,并且講解自己的制作思路。這種由學生先嘗試制作的方法運用,可以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操作技能結合起來,符合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思想。在學生嘗試制作之后,教師再進行系統的講解,并且將其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將“制作陀螺”的任務帶出課堂,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操作、修改與完善,為學生提供了研究時間,學生可以在一遍遍失敗中發現問題,在不斷地修改與完善中學會反思,在研究性學習中形成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五、展示研究性學習成果
成果展示與評價便是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的主要環節之一,也是傳統教學中教師最容易忽視的。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鼓勵可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成就感,這種情感會自動地轉化為學生的內驅力,促進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良性循環發展。
如在以“塑料袋”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之后,教師組織小組學習成果展示活動,各小組派出一名學生擔任演講員,講述小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獲取了哪些成果、有何獨特的收獲等等。接下來,教師可以先組織組內成員相互評價,要求各小組成員指出他人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優點,培養學生善于發現他人優點的習慣。再開展小組之間的學習成果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不足,并且嘗試總結不足。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發揮評價的作用,點評各小組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亮點,同時還應使用過程性評價的方法,針對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的各種積極表現,給出及時的、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受到鼓舞,由此促使學生滿懷自信心與期待地進入下一輪綜合實踐活動中。
總之,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中的運用,可以凸顯出“實踐”的作用,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身體驗的機會,更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地探索研究性學習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融合途徑,助力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蔚蔚.綜合實踐活動對兒童心理的引導作用:以平面公益廣告主題的研究性學習為例[J].教育界,2020(29):78-79.
[2]蘇姍娜.淺談研究性學習中問題提出的指導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35):55-56.
[3]徐奎娥.探究性學習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實踐與思考[J].學苑教育,2023(13):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