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做好幼小銜接科學教育加法,教師應從幼兒興趣出發,研究引發幼兒主動投入科學活動的區域環境,支持幼兒在環境中積極操作與探究。通過科學觀察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行為表現,研究提升幼兒科學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促進幼兒園與小學的科學銜接,為幼兒未來的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 幼小銜接;科學區環境;探索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121-03
《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全面、系統、持續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高質量發展。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園須和中小學一致地培養幼兒面向未來的核心素養,鞏固科教興國的根基,共同提升我國基礎教育的競爭力。
在幼兒園教育實際中,廣大教師普遍對科學領域的教育教學感到力不從心,如何讓幼兒園室內外科學區環境富有吸引力,提升幼兒入學準備指導要點“學習準備”部分的發展目標?我們需要研究引發幼兒主動投入科學活動的環境建設,點燃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尋找科學實施幼小銜接的有效路徑。
一、創建科學活動區,關注環境
(一)創設富有邀請性的科學區環境
誘導區是源自瑞吉歐教育的環境創設實踐。教師基于幼兒興趣創設開放、多元的環境,精心選擇各種豐富有趣的材料,開放性放置在桌面或者玩具柜上,吸引幼兒主動探究。這樣的環境具有特別的魔法,讓幼兒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被信任、被尊重。我們在幼兒園創建指向幼兒科學學習的誘導區,打造充滿靈趣的主題式科學學習角落,讓環境富有邀請性,為幼兒主動探究提供機會。
(二)按內容分組開展探究行動
圍繞幼兒科學三大核心概念“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分成三組研究科學區環境創設,調適科學操作材料的適宜性、豐富性、層次性和趣味性。教師從不同年級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根據幼兒發展現狀以及興趣需要提供全面而豐富的科學環境,鼓勵幼兒開放性地與環境材料產生互動。每一個誘導區的材料是多元綜合的,可以對幼兒發出強烈的邀請信息。例如生命科學組誘導區“蝸居”。教師在草地上的一個角落里用盒子做了一個小房子,放進去幾只小蝸牛、幾片草葉、幾根樹枝、幾個不同倍數的放大鏡,在旁邊的小桌子上擺放繪本《一百只蝸牛去旅行》,幼兒可以隨時用紙筆自主表達,這樣充滿生機又富有吸引力的探索會立刻吸引幼兒投入其中。再如物質科學組誘導區“光和影”。教師利用樓梯下相對較暗的空間,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奇妙的光影世界。在這里,教師提供了有關光影的繪本,同時還投放了手電筒、熒光棒、破曉燈、聲控燈、激光紙、各種鏤空圖案、水晶等色彩豐富的材料,幼兒可以觀察它們在光線下的不同顏色和形態,探究它們在燈光下的投影,有的時候兩個幼兒躺在那里,把手影印到斜坡上,講述著他們自編的故事,靈動而有趣。
二、追隨幼兒興趣,優化材料
(一)放手幼兒主動探索
我們在現場教研時發現許多班級的科學誘導區里擺放著操作步驟圖。教師說提供操作步驟圖是為了讓幼兒一眼就能看明白這里有什么,可以做什么,他們擔心幼兒看不懂不來玩。于是,我們現場展開微教研,運用追問的方式進行思維碰撞,“如果老師不提供操作圖會怎樣?”“是孩子不會玩,還是不會按照你的想法來玩?”“如果孩子不來這里,或者來到這里也沒有什么動作與想法,那能說明什么?”在不斷向下的提問與回答中,許多問題逐漸清晰起來,教師不僅在行動上知其然,也在理念上知其所以然。有時我們以為自己的兒童觀已經在變了,但是具體到實踐中,依然還是不相信幼兒自己會玩,不相信幼兒天生愛探索。在聽和說的層面上改變是容易的,而在思維層面的改變才是本質的。直接給教師行動方案非常簡便,但是不能引發教師思考“我為什么要這樣做”。在游戲中教師對幼兒徹底放手其實需要勇氣,尊重和信任教師應該成為一種教研文化,得到信任的教師更容易選擇信任幼兒。
(二)減少教師目標預設
隨著教研的深入,教師的問題漸漸多了起來,有教師問:“去掉操作步驟圖后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玩,探索自己感興趣的材料,如果他們偏離了科學學習的方向,教師需不需要干預呢?”我們創設科學誘導區是為了引發幼兒主動探索的興趣,體驗探究過程,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現在幼兒行為偏離了科學學習的方向,似乎教師應該介入了。當教師帶著疑問深入觀察,發現幼兒帶著他們的已有經驗,探索他們想知道的秘密,他們大腦的神經元正在不斷發生著各種連接,這樣的學習是真實全面的,他們充滿熱情、積極主動,是天生的學習者,教師能做的唯有尊重和支持,不去打擾他們的學習。科學活動區有目標,然而這個目標不是固定的,而是多元和開放的,教師應該用接納的心態擁抱幼兒活動中的創造與變化。
(三)追隨幼兒活動興趣
讓幼兒喜歡駐足在科學區,并投入地擺弄這里的材料,這是教師科學區環創工作的難點和重點。一個區域幼兒是否喜歡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誘導區的創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真正實現幼兒視角就是要投其所好,教師通過投放材料,觀察幼兒與材料的互動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看見幼兒的需要,反思與調整。有時候,教師辛辛苦苦準備的游戲材料,幼兒并不喜歡,或者只喜歡比較短的時間,這些都是正常的,把這些觀察記錄下來,積累多了,教師會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更善于追隨和支持幼兒的想法。
三、觀察幼兒活動,看見發展
(一)在自然觀察中發現學習
核心素養指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華東師范大學李季湄教授提出,幼兒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有階段性,也有連續性。園長教師通過思維共享,基于園本實際,從科學興趣和態度、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知識與內容三個維度,分析和整理出16條幼兒科學核心素養,制定幼兒科學活動區行為檢核表,在活動中進行觀察與記錄。
環境創設好以后,教師徹底放手,給幼兒充分自由,在幼兒活動過程中自然觀察。隨著觀察的深入,教師在教研中發現新問題“幼兒在自主游戲時重復做著同樣的實驗,教師需要介入和引導嗎?”“是否需要給他們總結科學現象或原理?”這些真實的問題展現了教師內心的焦慮。幼兒園教師不是專業的科學教師,但我們是專業的支持者和陪伴者。教師看到“孩子僅停留在操作層面上”,糾結“這個時候要不要輸入一些科學術語,講解一下科學現象或原理?”解開這個迷惑,我們追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教師此時什么都不做,幼兒在不在學習與發展?聽教師講解這些,是不是幼兒當下的興趣與需要?會不會打擾到正在操作的幼兒?在什么樣的情景下,用什么樣的方式介入,可以讓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達到教育無痕的狀態?幼兒在科學區域活動時重復做同樣的實驗,看起來,幼兒行為是重復的,但是仔細觀察,幼兒的每一次重復是否有著細微的不同?就算完全相同,這樣的重復對幼兒來說也是有意義的,他們在一遍遍的重復中熟悉材料,驗證自己的猜想,鞏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只要幼兒投入其中,學習就一定正在發生,只要幼兒感到有趣,新的經驗就正在形成,解放幼兒,也解放教師。
(二)在自主表達中了解孩子
在每一個誘導區,教師有意識地擺放紙和筆,滿足幼兒隨時寫寫畫畫的意愿。幼兒在科學區的表達是自主的,教師根據幼兒的需要進行一對一傾聽。有時,教師在活動觀察中看不懂幼兒行為,也很難發現幼兒的思維過程,但是通過一對一的傾聽,他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經常發出“原來如此”的感慨。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表達也許并不嚴謹,甚至完全不科學,他們會基于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最樸素的表達,教師在一次次的傾聽中,看見了每一個獨特的個體以及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發現了幼兒自我成長的力量。
四、梳理實踐經驗,提升成效
(一)建立教研機制,促進互助成長
園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主要陣地,有效的教研機制可以保障研究工作的順利進行。根據時間開展隨機微教研、單周年級組教研、雙周全園大教研、每月共同體教研,根據內容選擇不同的教研形式,包括現場教研、案例分享、專題講座、思維共享等等,形成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讓每一名教師都成為教研活動的主人,從集體的智慧中獲得成長的力量。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分享的成功案例,可以復制粘貼到不同的幼兒園,讓每一所幼兒園的科學區都豐富起來。在不同的幼兒園,幼兒的年齡特點是一樣的,具體到每一個幼兒,他們感興趣的事也許不一樣,但是對于一群孩子來說,他們的興趣點總是相通的,有魔法的環境在哪里都比較適用。
(二)提升幼兒科學核心素養,收獲明顯成效
教師在實踐中發現,當他們在幼兒園室內外為幼兒創設豐富有趣的科學誘導區后,幼兒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大大增強,探究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教師將課題研究前后記錄的“科學活動區幼兒行為檢核表”數據進行分析與比對,發現每一個班級幼兒16項指標的完成度均得到明顯提升,幼兒在科學區專注探索“20分鐘以上”的幼兒從67%提高到91%。來科學區活動的幼兒逐漸增多,師幼互動中關于科學的話題也越來越多。
(三)建立電子材料庫,豐富課程資源
教師對科學活動的觀察記錄并沒有固定的模式,用最方便的方法把自己最想記錄的瞬間拍攝下來,或者用文字記錄下來,注重描述客觀事實,表達真實感受,哪怕暫時不會分析,也可以先記錄著,作為園本教研的素材。觀察記錄的形式和字數都是次要的,關鍵是真實以及“我想”。當要求減少,教師的主動性就會增強,他們發現寫觀察記錄并不難就愿意寫,當教師不懼怕寫觀察記錄,記錄反而會自然真實,并能夠做到持久。經過一個階段的研究與探索,教師在工作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趣有效的案例。我們設計科學誘導區材料清單,將這些案例匯編成一個電子材料庫,方便教師隨時分享和使用,經過不斷迭代,成為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可以在更廣的時空里發揮作用。
(四)開展聯合教研,助力科學銜接
近年來,幼小銜接工作越來越被重視。幼兒園教師圍繞“我要上小學”主題開展參觀小學、體驗小學生活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銜接的一方相對更加主動,小學教師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普遍缺乏深度了解。我們開放幼兒園科學活動現場,邀請小學教師觀摩幼兒園科學區域環境,了解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聚焦科學核心素養展開聯合教研活動。小學老教師深受啟發,在幼兒園活動現場,他們看到研究材料比研究教材更重要,研究“兒童如何學”比研究“教師如何教”更有效。他們對入學適應要點中“創設與幼兒園相銜接的班級環境”“為兒童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有了直觀的認知,對如何幫助幼兒逐步適應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轉變有了新的思考與行動。聯合教研中有教育理念的碰撞,也有教育實踐的融合,幼兒園和小學教師一起找準兩個學段的銜接點和發力點,為幼兒健康成長助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兒期是科學態度、探究能力養成的關鍵期,幼兒園教師要重視幼兒的科學教育,根據每個年齡段幼兒的特點,創設富有吸引力的環境,讓幼兒在主動的探索中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為幼兒的后續學習和終身成長蓄力。
【本文系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裝備課題“利用操作材料提升幼兒科學核心素養的行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ZB23166】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S].北京:教監管〔2023〕2號,20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張俊.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