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科學教育在“雙新”理念的引領下迎來新的挑戰,強調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設計有趣的探究實驗。本文根據1~2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提出把握實驗設計的“三要”原則:設計要簡單有趣、過程要富有思考、材料要精準適切,旨在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材料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82-03
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課程,在“雙新”理念的指引下,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通過游戲、探究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對于1~2年級的學生,實驗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興趣、引導體驗。這一階段的學生注意力持久性有限,過于復雜或抽象的探究活動容易讓他們失去興趣。《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我認為設計有趣的探究實驗,能有效引導1~2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建構科學概念。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把握探究實驗的“三要”原則:設計要簡單有趣、過程要富有思考、材料要精準適切。
一、實驗設計要簡單有趣
1~2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好問、好動的特點,喜歡東摸西看,但由于首次接觸科學實驗,因而要消除陌生感,建立親近感。實驗設計必須遵循“簡單直觀、現象明顯”的原則,避免煩瑣步驟和晦澀概念,要用童趣化的語言和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材料,將學生自然帶入科學探究的情境。
例如,教科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觀察與比較》,是小學一年級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初體驗課”, 教學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理解“比較需要公平”。課堂上,教師設計了觀察3杯顏色深淺不同的醬油水的活動。學生首先被直觀的顏色差異吸引:“猜一猜,造成顏色深淺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這個源于生活經驗的問題瞬間點燃了他們的好奇心。緊接著,教師引導他們親手配置深淺不同的醬油水進行觀察驗證。在操作和討論中,教師通過直白的語言層層遞進地提問引導思考:“比較3個杯子里的水怎樣才公平?”他們很快意識到“水要一樣多”“每次滴進杯子的醬油怎樣才公平?”學生嘗試后得出結論:“每一滴盡量一樣多”“配制和觀察時,我們用了哪些感官?”學生會總結運用眼(看顏色深淺)、鼻(聞氣味)、手(感受液體)。整個過程,僅用醬油、清水、透明杯這些最尋常的材料,在淺顯、富有童趣的任務指引下,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排序中,輕松理解了“公平比較”這一核心科學概念,完成了從“動手做”到“動腦思”的無痕過渡。
這種“簡單有趣”的設計,降低了認知負荷,放大了動手的樂趣和發現的成就感,使初次接觸科學實驗的學生感受到“科學好玩”,點燃探究的熱情,為后續的深入探究奠定了積極的情感基礎。
二、實驗過程要有思考性
趣味性是入口,思考性才是體驗式學習的靈魂,實驗教學要聚焦思維的啟迪,深化探究的體驗。教師不能僅滿足于學生“熱熱鬧鬧地做完”,更要創造空間引導他們“靜下心來思考”。這意味著教師要敢于放手,引導學生大膽猜測、自主設計驗證方法、動手嘗試、細致觀察并記錄現象。
真情境啟發思考真問題。創設生動有趣且富有啟發性的真實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出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我。
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下冊《玩磁鐵》單元有6個課堂活動,即“磁鐵能吸引什么”“比較力量的大小”“讓小車動起來”“隔物吸鐵”“設計釣魚玩具”“我們來釣魚”。通過這些活動呈現本單元科學觀念的學習線索:“磁鐵能吸鐵”—“磁鐵的兩個磁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生活中能利用磁鐵的性質”。通過深入分析單元內容安排,我們發現磁鐵與我們的生活最密切的點在于:在我們的生活中哪里應用了磁鐵?磁懸浮列車、冰箱密封條、揚聲器……但是它們跟二年級學生的生活距離是那么遙遠!那么磁鐵的應用與二年級孩子的聯系點在哪里呢?對,就是游樂場中的“釣魚游戲”。在課堂上展示真實的情境:在商場的游戲區,思考問題“怎樣才能釣到魚?”(探究磁鐵能吸鐵),“有什么技巧才能釣到更多的魚?”(探究磁鐵磁極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究釣鉤與魚的特點,研討磁鐵的性質。在整個單元教學中通過“玩”,對磁鐵進行深入探究,確定磁鐵的特性,最后再進行一輪釣魚游戲,在釣魚游戲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知識學習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增強學生認識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因此,真實的問題情境在培養1~2年級學生科學探究興趣的同時,也能培育其知識理解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遷移能力、社會性能力,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供有效的場景,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用問題鏈驅動真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科學實踐活動中培養科學思維的關鍵要素。
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的可行性,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和動手能力。同時,小組合作進行實驗,還能鍛煉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讓他們在交流中分享想法、互相學習,共同完成實驗任務,增強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就感。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磁鐵的兩極》一課的教學,深刻體現了對學生思考力的激發。核心問題是“磁鐵的各個部位磁力大小相同嗎?”教師沒有直接演示,而是將問題拋給學生:“對于這個問題,你想到了什么辦法去驗證你的想法?”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有的提議“用一個鐵的回形針去觸碰磁鐵各個部位,感受磁力大小”;有的想到“把磁鐵放進一堆回形針里,看各部分吸起多少”。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他們按自己設計的方法嘗試。當學生看到磁鐵兩端吸起的回形針明顯多于中間時,教師適時拋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對于磁鐵各部分吸起的回形針,確實都是那個部位自己吸起來的嗎?有沒有可能相互影響了?”這個問題像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深度思考。教師順勢引導他們設計更精確的驗證方法。例如,用磁鐵靠近平擺的幾個回形針(避免堆疊),觀察哪個部位下方的回形針先被吸引,或者比較不同部位吸引回形針的數量差異。這個探究活動,較之教科版科學二年級上冊的教材中的方法更加新穎且具思考深度:先讓學生用磁鐵吸引彈簧,體驗彈簧形變過程中感受磁力大小的變化;再通過懸掛磁鐵,在兩端掛鉤碼(如小墊圈或回形針),直觀比較兩極能掛起的最大數量。這個“玩磁鐵”的過程,充滿了游戲性,但每一個步驟都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聚焦核心問題:“為什么兩端掛的多?中間掛不住?這說明磁鐵力量分布有什么特點?”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動手驗證自己猜想、解決認知沖突,培養實證意識,學生的邏輯推理和批判性思維悄然萌芽。他們不僅發現了磁鐵兩極磁性最強這一事實,更體驗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設計驗證—觀察記錄—分析結論”完整的探究流程,產生成就感,這種在“玩”中獲得的深刻思考遠比被動接受知識更珍貴。這樣的設計通過實驗比較磁鐵不同部位吸引鐵物質的力量,引導學生在玩磁鐵游戲的過程中思考磁鐵兩極的特點,提升了學生科學思維。
三、實驗材料要“合適”
實驗材料的選用絕非小事,它直接關系到探究活動的真實性、有效性和學生的體驗深度。“合適”的材料應精準服務于具體年級、具體課時的核心探究目標,具備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現象顯著性。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因教學目標、學生認知水平不同,所需材料自然應隨之調整,方能引導學生聚焦關鍵概念,進行“真實的探究”。例如,同樣是《讓小車動起來》一課,教科版科學(2017年版)四年級上冊的教材與教科版科學(2022年版)二年級上冊的教材有極大的不同,所以準備的實驗材料也要不同。這是理解“材料適切性”的絕佳案例。
教科版科學(2017年版)四年級上冊《讓小車動起來》位于力學單元,本課設定的關鍵問題是“多大的力(拉力)才能讓小車動起來?”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實驗器材是大的回形針、大的墊圈,結果小車馬上就到達終點了,根本看不到小車如何“動起來”的過程。怎么辦?如果換用小的回形針、小的墊圈,實驗的時候先放一個小墊圈,小車沒有動起來,放2個也沒有動起來,放3個,小車動起來了。從而體現出“多大的力才能讓小車動起來” 的動態過程。材料的優化,讓這個過程清晰地、動態地展現了“靜摩擦力被逐漸克服直到小車啟動”的現象。這種精準匹配目標的材料改動,讓學生親眼看見、親手驗證了“需要達到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讓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這一核心概念,探究過程真實有效,結論直觀可信。
教科版科學(2022年版)二年級下冊《讓小車動起來》的活動放在“玩磁鐵”單元的第3課,注重讓學生體驗“不接觸小車,怎樣讓小車動起來”,體驗了“拉力、推力、吸引力都能讓小車動起來”,目的是把磁鐵吸引物體的力量(磁力)與拉力、推力做對比。因此提供給學生的材料需要磁鐵、小繩子、小車、紙板等,僅材料就可以讓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會貫通,形成知識的網絡。材料的適配,讓玩法多樣,學生興趣盎然。在“玩”中,他們自然體驗到不同“力”的作用方式,特別是磁力“隔空取物”的神奇,有效聚焦于本課的核心目標:“認識讓物體運動起來的力的多樣性和磁力的特殊性質”。
這兩個案例的對比鮮明地說明,脫離具體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的材料選擇,會使探究活動偏離方向或流于形式。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核心目標,選擇最“對口”的材料,才能讓學生的手、腦、眼在探究中協調作用,引導他們發現真問題、進行真思考、獲得真體驗,感受科學探究的內在魅力。
實驗設計的“簡單有趣”,是吸引學生樂于參與、主動動手的起點,它消除了科學的神秘感,建立了初步的親近感。實驗過程的“思考性”,則是體驗式學習的核心引擎,它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動腦思考,經歷猜想、驗證、質疑、修正的過程,在實證中萌發科學思維,在合作中學會交流分享。實驗材料的“精準適切”,是保障探究真實性、有效性的物質基礎,它使學習目標清晰可及,讓探究現象顯而易見,支撐學生獲得深刻的、有價值的親身體驗。
參考文獻
[1]崔允漷,王少非,楊澄宇,等.新課程關鍵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3.
[2]胡衛平,李霞.思維型科學探究實踐案例[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
[3]于澤明,那明明.情境化學習:內涵、價值及實施[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1):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