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教育“雙減”政策的實施為實現教育的終極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科學探究具有典型的開放性,依靠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科學素養來進行培養是遠遠不夠的。1~2年級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更加依賴教師完善的、全面的指導,所以結合1~2年級學生的特點,利用微項目活動來開展課后服務,豐富服務內容,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對于科學學習的興趣,為他們創新素養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小學科學;微項目;課后服務;1~2年級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28-03
教育“雙減”的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之一就是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對于沒有書面作業的1~2年級學生,改變常態的課后服務現狀、優化課后服務模式、實現課后服務的育人功能尤為重要。
一、1~2年級科技類課后服務出現的問題
(一)差異化小,課后服務拓展項目一刀切
為了豐富課后服務內容,很多地方開展了豐富的科技類的拓展課程,例如科學小實驗、科技小制作之類的課程。可是這些科技類項目面向的學生有限,而且會跨班級、跨年級,課程內容的選擇也會趨于籠統化和概括化。從內容選擇上來看,目前課后服務中科技類拓展項目依然存在忽視學生差異、一刀切的現象。
(二)服務內容交叉重疊、碎片化、無序化
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建立在系統的、連貫的、有序的和層層深入的育人過程當中,將科學學習融入服務項目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教師也紛紛響應,例如一周一次的科技類拓展項目的啟動,以及科學教師走班制課后服務。由于科學教師數量有限,服務內容會出現碎片化、無序化的特點,出現育人方式單一的問題。而且部分探究活動梯度不夠,探究方式簡單,使整個科技類拓展課程單一、零碎。
(三)時間空間局限,活動方式固化
課后服務課程作為國家課程的拓展、校本課程的延伸和學生第二課堂的主陣地,其服務內涵早已不是簡單低效的托管,而是立足于學生個性化、全面化、立體化發展的素質教育之舉。雖然目前許多科技類拓展項目也逐漸趨于“活動化”,但活動場地依然局限于教室,活動人員依然局限于教師與學生,活動的方式依然局限于簡單的探究活動。
二、科學微項目助力1~2年級課后服務的優勢
微項目學習,旨在基于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利用學科的核心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科關鍵能力。科學微項目是項目式學習融入課堂教學的產物,它突破了課堂教學與項目式學習的壁壘,比項目式學習更簡單、靈活,它比課堂學習更具有綜合性、完整性,十分適合在課后服務中實施。
三、科學微項目助力1~2年級課后服務的策略
基于1~2年級學生的特點,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微項目活動的開展需要打造系列化、個性化、經歷一個完整研究的教育行動。在活動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差異化,打破時空壁壘,讓學生能夠深度參與探究活動中。針對以上課后服務中面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應對策略,分別從項目選題、項目實施以及項目展示評價來展開論述。
(一)項目選題
項目選題是微項目活動的初始,也是微項目活動中的關鍵一環,選擇一個適合的項目主題可以讓我們的項目活動實現更高的育人目標。而1~2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不久,且只有一周一次的課時。在課堂上往往出現點狀知識多,完整知識少;預設多,生成少;知識學習多,思維培養少的情況。結合教材內容選擇微項目主題活動是發展科技類課后服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其次基于課程理念,為了滿足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需求,加深與科學其他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可以聚焦以下幾個方面來選題。
1.真實性
真實的探究任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而學校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所,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天然的探究價值,在校園中探究、開展校本化項目,使微項目活動更具有真實性。比如在學習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下冊“動物與植物”單元時,就可以拓展微項目“繪制校園生物地圖”,讓學生走出教室,親近植物和動物,獲得最直接、最感性的認識。在學習一年級上冊“用感官觀察”單元時,可以拓展微項目“探秘大自然”,讓學生利用感官去觀察大自然,還可以普及校園中部分植物的功能及作用。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不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擾,能保持最感性的認知方式,可以讓他們對事物表現出的外部特征以及顯著問題都有進一步的了解。
2.思維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開展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微項目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而且新課標中對于1~2年級孩子在“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要求并不是空白的, 它要求1~2年級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和制作一件作品,要了解設計作品和制作作品的基本過程,認同設計和制作可以改善生活。且技術與工程領域是微項目最合適的選題,比如我們可以在學習2017年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輪子的故事》時,拓展微項目“制作水果輪”。了解了輪子的用途和輪子的發展過程,相信學生對于輪子是抱有強烈的好奇心的,這個時候引入制作水果輪的微項目可以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認識車輪,優化他們的高階思維。又比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石頭與泥土”單元時可以拓展微項目“制作泥人”,玩泥巴本身就是1~2年級學生熱愛的事情,在這個微項目中可以讓學生系統地了解泥人的制作過程,并可以與美術學科相融合,讓學生創作泥人、彩繪泥人,展示泥人,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就感。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課堂教學往往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不能讓學生完整地經歷了解—設計—制作—展示—反思總結的過程。課后服務中開展技術工程領域的微項目活動,可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展開探究。
3.探索性
微項目的選題要基于學生的實際,1~2年級學生對于太空和宇宙有著天然的好奇心。且地球宇宙科學是科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因此在二年級上冊學習“天空中的星體”這個單元時,我們可以拓展微項目“月相觀察記”,使用畫、捏的方式來記錄月相,并且最終開設月相觀察展,培養1~2年級學生長期觀察的好習慣。還可以開設“尋找宇航員”的微項目,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調查的方式獲取宇航員的信息,培養學生查閱和整理資料的好習慣。長期觀察一直是科學教育中面臨的難題,在課后服務中開展長期觀察的微項目活動,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堅持觀察記錄的好習慣。
以上列舉的6個微項目囊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以及技術與工程領域,并且雖然是拓展的微項目,但是與我們的教材息息相關。實施的場所不僅有在室內,還有實地觀察的項目。項目實施的時間有長有短,在“月相觀察記”這個項目中還可以聯系學生家長一起參與,實現家校聯動,共促學生成長。
(二)項目實施
1.創建真實環境,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微項目基于真實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進行探究以及設計解決方案,最后來解決相關問題,并利用一定的方式發布成果。因此,創建真實情境,解決實際問題,能有效地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探究,更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例如在微項目“制作水果輪”中,使用獨輪車能夠在狹窄的道路運送貨物,但是粗大的樹木不易獲得而且木頭容易腐爛。可以利用古人解決獨輪車的問題,以改進車輪結構的真實情境來導入。隨后引出我們也來改進車輪輪圈承重不夠的問題。利用真實的問題和情境導入項目主題,讓學生在真實的、熟悉的場景中探究,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微項目“繪制校園生物地圖”以及“探秘大自然”的實施,我們可以將活動場所搬到室外,教師通過創造真實的情境和真實的場景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去發現、去探究,更能讓學生沉浸在項目活動當中,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進項目活動的高效開展。
2.打破時空壁壘,讓學生課后繼續探究
沉浸式的科學探究能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成長,在微項目活動中要打破時空壁壘,讓學生走出教室探究、課后繼續探究。例如在微項目“月相觀察記”中我們可以設計任務驅動觀察表,支持學生多使用獨特的記錄方式,比如使用超輕黏土捏一捏月亮的樣子、在微信群里曬月亮等方式。對于1~2年級的學生來說,長期觀察很難堅持。但在課后服務中開展這個微項目活動,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促進學生不斷地觀察,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和記錄的習慣以及在科學探究中堅持不懈的精神,促進他們持續發展。
3.推進問題驅動,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微項目活動通過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因此我們在實施前要精心設計驅動性問題,引發學生在活動過程中不斷思考與探究。還可以使用問題串的方式,促使學生的思維層層遞進,更好地發展他們的高階思維。例如在微項目“制作水果輪”中,我們提出驅動性問題如何改變輪圈的承重之后,還可以設計解決式問題串,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如輪圈車輪承重低,運送貨物時載重小怎么辦?如何使用輻條來增加輪圈的承重?用怎樣的材料來制作輻條?什么水果更適合做輪圈?有沒有更多的辦法可以組合輻條?又比如我們在微項目“繪制生物地圖”中可以提出在科技節開展之前幫助學校繪制一幅生物分布圖,后續可以提出探究式問題串來不斷推進學生的探究活動,如你們觀察到了哪些生物?怎樣設計我們的分布圖才可以讓觀賞的人一目了然?我們還能在分布圖中加入怎樣的信息引導?如何來使我們的分布圖更加美觀?這些問題可以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三)項目展示與評價
微項目學習最終也應產生一定的成果與作品,這些作品是我們探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項目學習的效果以及學生“思”的過程,而且好的展示方法以及評價方式,可以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筆者在實踐過程中構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評價內容。
1.具體作品
完成度、美觀度、性能、實用性、創新性、原理的應用與遷移指向技術與工程領域的項目。學生通過原理的學習將會自主設計并制作成最終的成品,學生的作品和設計稿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直接評價對象。教師應客觀、公正地進行評價。最終的優秀成品應給予一定的獎勵以及展示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他們設計、發明創造的熱情。
2.角色參與
合作、分享、表達、批判的特點。微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小組成員是否高度參與決定了最終的學習效果。而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分工是不同的,教師應針對小組內的各個成員進行評價以及表彰,可以組內評選思考小達人等稱號,之后還可以在組間進行評選團結小組等,評選出的學生和團隊可以獎勵自制的小徽章。
3.動手動腦的過程
態度、行動、思考、情感、完成的特點。微項目學習過程是一個動態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記錄單、成品、設計圖等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可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沒法直觀看到,我們可以形成評價表讓學生在項目結束之后對自己在項目中獲得的收獲進行評價,來衡量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過程。
微項目學習融入1~2年級課后服務可以讓科學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也能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微項目活動過程不是生搬硬套的過程,應該更多地結合學校、班級、學生的特點來制定活動方案,開展活動。教師也不能流于形式,要基于培養學生素養的目的來開展活動。微項目學習拓展活動的展開還可以有更多、更完善的方案,還應繼續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S].北京:國發〔2006〕7號,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