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動素養的培育是落實全面發展教育觀的關鍵環節。勞技教育作為重要載體,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活動為依托,教師可通過科學翻土整地、規范苗木栽植、精準水肥管理及創意標識設計等實踐環節,系統構建勞動技能培養體系,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各環節技術要點,強化勞動管理意識,有效促進學生勞動技能的全面發展,助力其形成尊重勞動、善于勞動的價值觀。
〔關鍵詞〕" 勞技教育;勞動素養;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64-03
勞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個體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載體。在教育場域中,勞動技術教育作為連接知識傳授與實踐應用的關鍵紐帶,其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強化勞動技術教育以培育學生勞動素養,已成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內在要求。教師可通過科學化、規范化的勞動技術教育實踐,有效促進學生勞動認知、勞動情感與勞動技能的協同發展,為其形成終身受用的勞動習慣與價值觀奠定基礎。
一、科學翻土整地,掌握耕作技能
規范的整地操作需教師引導學生遵循土壤結構原理與力學規律,通過系統化的動作序列設計,理解技術操作的科學邏輯。這種訓練不僅要求精準控制力度、角度等技術參數,更強調在流程化操作中形成技術思維與質量意識,幫助學生在掌握耕作技能的過程中,實現從動作模仿到技術原理內化的認知躍遷,為勞動技能的進階發展構建結構化的實踐基礎。
例如,在“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中,活動籌備階段,教師可將干燥的黏土塊、沙粒與腐葉土混合成不同質地的樣本,裝入透明塑料瓶模擬土壤剖面,向瓶中注入等量帶顏色的水,引導學生觀察水流在不同樣本中的滲透路徑與滯留情況,直觀理解土壤孔隙度與保水、排水能力的關系,得出質地疏松、孔隙度適宜的土壤更有利于根系呼吸與水分吸收的結論。如此,學生便可以認識到科學翻土對于苗木根系發育與土壤肥力保持的重要性,產生對耕作技能的探索興趣與求知欲望。之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公園,并為學生發放小樹苗,再以三人為單位組成植樹小組,先進行安全規范教育,詳細講解鋤頭、鏟子等工具的正確握持與使用方法,強調工具起落時的安全距離。隨后開展標準化示范:用樹枝在地面標記出等邊三角形種植點位,間距保持50厘米,確保樹苗有充足生長空間;雙手緊握鋤頭,手臂與鋤頭柄垂直,利用腰部轉動力量帶動鋤頭呈45度角入土,將表層土壤均勻外翻,示范過程中不斷提醒穩、慢、準的操作要領。各小組領取小鏟子、小耙子、小木棍等工具后,按照分區責任制開展翻土實踐。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三步驟翻土法:第一步,用小鏟子小心鏟除表層雜草,保留草根作為天然肥料;第二步,以標記點為中心,用鋤頭開挖直徑30厘米、深度20厘米的種植穴,過程中要求保持鋤頭入土角度穩定,避免用力過猛破壞周邊土壤結構;第三步,用小耙子將翻出的土塊敲碎,同時清理碎石、瓦礫等雜物,放入隨身攜帶的垃圾袋。在翻土過程中,若遇到板結嚴重的區域,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漸進松動法:先用小鏟子沿裂縫撬動,將大塊板結土分離,再用耙子逐步耙松;若發現地下的蚯蚓等有益生物,指導學生用小鏟子小心將其轉移至未翻區域。每完成一個種植穴的翻土,小組成員需通過三人互檢制進行質量把控:一人用小木棍測量深度是否達標,一人用手感受土壤顆粒是否細碎,一人檢查周邊是否清理干凈。如此,學生不僅可以掌握科學翻土的技術要領,還可以在反復實操中形成嚴謹細致的勞動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
“勞技教育”需將科學原理融入實踐流程,通過標準化操作訓練與多維質量把控,實現勞動技能培育與思維素養提升的有機統一,為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發展筑牢實踐根基。
二、規范苗木栽植,學會定植技術
在勞動技術教育進程中,規范苗木栽植作為核心實踐內容,教師可通過標準化流程訓練,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定植技術要領。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養成嚴謹的勞動習慣,強化質量管控意識,進而實現勞動技術能力提升與勞動素養發展的雙重目標。
例如,在“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活動中,教師可先向各小組發放苗木栽植操作手冊,手冊內附不同苗木根系結構示意圖與定植步驟分解圖。例如:楊樹根系發達,需深挖種植穴并鋪設有機肥料;桃樹根系較淺,種植時需保持土壤疏松并適度修剪枝條。之后,教師便可進行標準化定植示范:取出一株小樹苗,先用卷尺測量土球直徑,確保種植穴直徑比土球寬10~15厘米。示范扶苗動作時,雙手呈環抱狀握住苗木主干中下部,手臂垂直地面,使苗木保持90度直立狀態,同時將根系輕輕舒展至種植穴內,避免根系盤結。填土環節采用分層壓實法,先填入三分之一細碎表土,用小鏟子側面輕拍土壤,使根系與土壤初步貼合;接著將苗木向上輕提2~3厘米,促使根系充分伸展;再填入中層土壤至穴深的三分之二,用雙腳呈“八”字形均勻踩踏,踩踏力度以成年人單腳站立土壤表面下陷不超過2厘米為宜;最后填滿剩余土壤,在苗木根部堆成直徑30~40厘米、高15厘米的圓錐形土堆,形成利于排水的微地形。各小組領取苗木與工具后,按照“三員”協作制開展實踐,扶苗員全程保持苗木垂直,填土員依據分層壓實標準操作,每層填土厚度不超過15厘米,并剔除較大的土塊,觀察員對照操作手冊,檢查每個步驟是否符合規范,記錄操作時間與關鍵節點。若遇到根系纏繞,填土員需用小木棍從根系底部小心挑開;發現土球松散,立即用草繩進行“井”字形纏繞加固。定植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針對填土力度不均、苗木傾斜等問題,運用“示范—糾正—復練”模式進行干預。當小組完成一株苗木定植后,需進行三向檢查:橫向觀察苗木是否與周邊植株對齊,縱向檢查根莖高度是否一致,剖面檢查根系與土壤是否緊密貼合。全部定植結束后,教師組織工具回收與場地清理,將剩余土壤堆成整齊的土垛,雜物分類裝入環保袋,確保種植區域整潔有序。這樣,學生便可以在實踐中深度掌握苗木定植技術,實現勞動技能與勞動素養的同步提升。
規范苗木栽植可通過標準化流程設計與精細化操作訓練,將技術要領轉化為可量化、可執行的實踐標準,能有效促進學生勞動技能的結構化習得與勞動素養的系統性發展。
三、精準水肥管理,熟悉養護方法
精準的水肥管理是確保勞動實踐成效的核心環節,它不僅關乎苗木的成活率,還直接影響到樹木的生長速度與健康狀況。在具體的勞動實踐活動中,教師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水肥管理的科學原理,掌握合理的澆灌與施肥技巧,推動勞動技術熟練度與生態責任意識的同步發展。
例如,在“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活動中,活動前,教師可帶領學生用透明瓶對比不同土壤滲水速度,用手捏法判斷濕度:能成團且落地即散為適宜,成團不散為過濕,無法成團為過干。同時按苗木葉片大小分類,大葉片品種標記為需肥組,小葉片標記為省肥組,建立直觀認知。在具體的操作階段,教師可向學生示范具體的澆灌步驟:第一步,用樹枝在地面畫出與樹冠投影相近的圓圈,確定澆水范圍;第二步,使用帶刻度的家用水壺,按大葉片多澆、小葉片少澆原則,大苗澆滿壺水,小苗澆半壺水;第三步,沿圓圈緩慢移動水壺,觀察土壤顏色變化,當表面濕潤且無積水時停止。針對沙土地易漏水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澆水后,用鏟子在圓圈邊緣挖出淺溝,將剩余水緩緩倒入溝內,確保水分滲入土壤。在施肥環節,教師可引導學生堅持薄肥勤施原則,在苗木周圍挖3~4個淺坑,深度以不看見主根為宜。用常見的塑料勺作為量具,需肥組每坑放2勺腐熟有機肥,省肥組放1勺,避免肥料直接接觸根系。施肥后覆蓋一層薄土,用小鏟子輕拍壓實。為應對天氣變化,教師還可設計自然響應方案。如:雨天后組織學生觀察土壤狀態,若捏起土壤粘手或出現積水,立即用小鏟子在苗木根部周圍開挖5~8厘米深的導流槽,將多余水分引出,同時用小木棍在板結處戳出透氣孔;若遇連續高溫天氣,則組織學生采集枯草、落葉等覆蓋在苗木根部周圍,形成5~10厘米厚的保濕層,每日清晨用噴壺對葉面進行噴霧補水,水霧以均勻覆蓋葉片表面但不滴落為宜。在精準水肥管理的實踐中,教師還需強調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如:在澆灌時,引導學生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將屋頂、道路等區域的雨水導入蓄水池,用于苗木灌溉,減少自來水的消耗,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同時鼓勵學生采用滴灌、微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更精確地控制水量,減少水分蒸發與地表徑流損失,提高灌溉效率。在施肥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探索有機肥料的使用,如廚余垃圾堆肥、綠肥作物種植等,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精準水肥管理可通過系統教學與實踐,促使學生將自然規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學生精細化操作的勞動技能,在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平衡維護中,實現勞動素養與生態意識的深度融合。
四、創意標識設計,強化管理思維
創意標識設計作為勞動實踐中的認知強化工具,可通過符號化、可視化的信息載體,將抽象的管理規范轉化為具象的操作指引,引導學生建立系統性管理思維。在實踐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植樹區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系列創意標識,直觀地傳達關鍵管理信息,便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快速識別并采取相應管理措施。
例如,在“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活動中,活動前,教師可提供防水卡紙、彩色油性筆與透明塑封膜,鼓勵學生自主書寫小樹學名、品種特性作為“姓名”,并繪制代表生長習性的簡筆畫,如仙人掌配太陽圖案表示耐旱、荷花配水滴圖案表示喜濕。完成后將標簽塑封,采用可降解麻繩以活結方式固定于苗木主干1米高處,確保其既能牢固張貼,又不會隨樹干生長造成勒痕。為實現精細化管理,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制作多功能輔助標識。其一,設計三色狀態轉盤標識:將圓形硬紙板均分為紅、黃、綠三格,綠色標注健康,黃色標注需關注,紅色標注需緊急處理,中心安裝旋轉軸固定于標簽旁。學生每日巡查時,根據苗木狀態轉動轉盤指向對應顏色區域,快速傳遞生長信息。其二,制作立體操作指引標識,用泡沫板切割成不同形狀,長方體標注澆水區并粘貼海綿模擬水流路徑,三棱柱標注施肥區并繪制挖穴示意圖,放置于苗木周邊對應位置。針對不同養護需求,教師可組織學生設計差異化警示標識:對新植苗木,在地面插立慢生長、輕觸碰的卡通立牌;對喜陰植物,懸掛印有雨傘圖案的扇形標識提醒避免暴曬;對易遭蟲害的品種,張貼印有瓢蟲圖案的菱形標識提示定期檢查。所有標識采用熒光油墨印刷,確保夜間巡查可見。此外,教師還可建立標識維護責任制,為每組學生分配標識管理區域。每周開展標識體檢日,檢查標簽是否褪色、狀態轉盤是否卡頓、指引標識是否移位,并設立創意標識優化箱,收集學生對標識功能改進的建議。以此,通過具象化、可視化的實體標識系統,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快速形成識別標識—對應需求—規范操作的管理規則,有效提升勞動管理的精準度與主動性。
創意標識設計可通過視覺符號的系統化建構,將勞動管理知識轉化為可感知的實踐框架,助力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實現勞動技能與管理素養的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勞技教育”可依托“我是植樹小能手”實踐活動,將科學翻土整地作為技術認知起點,引導學生通過土壤結構觀察理解耕作原理,以規范苗木栽植強化標準化操作意識,依循精準水肥管理培育生態責任,憑借創意標識設計構建管理框架,通過視覺符號系統將抽象的養護規范轉化為具象的操作指引。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掌握勞動技術的同時,將科學思維、生態意識與管理能力內化為綜合勞動素養,實現從技能習得向價值建構的教育躍升。
參考文獻
[1]吳海燕.勞動畫像:數智賦能小學“新勞動教育”評價的實踐探索[J].生活教育,2025(18):114-119.
[2]王莉.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與實踐探索[J].華夏教師,2025(S1):15-17.
[3]路早霞,張旭.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勞動教育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資源開發和利用[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5(2):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