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玩索科學是一種“游戲化”教學理念下的科學教學方式,以游戲活動為科學學習載體,讓學生在快樂、自由地玩耍中探究科學知識、索求科學真理。玩索科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學習效率,潤養科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玩索科學;《磁鐵的吸力》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046-03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最有效的一種教育是讓孩子在有趣的游戲中玩耍。玩耍是孩子的天性,玩耍是最好的學習,將游戲和科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玩耍中探索科學,我們稱之為“玩索科學”,玩索科學是一種科學教學智慧。玩索科學是一種“游戲化”教學理念下的科學教學方式,以游戲活動為科學學習載體,寓學習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快樂、自由地玩耍中探究科學知識、索求科學真理。玩索科學順應了學生愛玩的自然天性,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科學學習效率,培養科學核心素養。玩索科學尤其適合小學1~2年級科學教學。筆者以蘇教版科學二年級下冊《磁鐵的吸力》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1~2年級科學課堂上實施游戲化教學,打造“玩索科學課堂”,讓學生在游戲中玩索而有得。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秘訣,有趣才有興趣;動機是行動的動力,心動才會行動??茖W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科學探究動機。讓科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讓科學充滿神秘感,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只有讓學生對科學學習感到心動,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
創設游戲情境,是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游戲活動將科學問題融入游戲場境,使科學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有趣好玩,用神奇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學《磁鐵的吸力》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釣魚比賽”游戲活動:老師知道班上有許多同學喜歡釣魚,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盆子小魚(每條紙魚身上都嵌入一個普通鐵片),想請兩位釣魚能手現場比賽,比一比誰的釣魚本領強,看看一分鐘之內誰釣到的魚多。學生一聽說釣魚比賽就一下子活躍了課堂氣氛,幾乎所有學生都舉起小手,想要參加釣魚游戲活動。筆者請了一位男生與一位女生,故意把一根懸掛磁性鐵片的釣竿給了女生,而把懸掛普通鐵片的釣竿給了男生。結果可想而知,男生輸給了女生,女生釣到8條魚,男生一條也沒釣上來。男生很不服氣,但是卻一時說不清問題出在哪里,在座的學生也是滿臉疑惑,心中充滿了好奇?!皟扇说聂~釣竿都差不多呀,為什么女生能把魚釣上來,男生卻釣不上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筆者趁機引導學生思考,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有學生說:“男生釣竿懸掛的鐵片沒有磁力,不能吸住小魚身上的鐵片?!庇袑W生說:“女生釣竿懸掛的鐵片有磁力,能夠吸住小魚身上的鐵片。”有學生說:“男生釣竿懸掛的鐵片磁性小,所以釣不上來。”“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認為能不能把小魚釣起來,與磁鐵的吸力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磁鐵的吸力》。”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好奇和興趣,誘發學生思考和爭論,催生了學生探究動機,引出了教學主題。
二、參與活動,玩中探索發現
在玩索課堂上,學生不能在一旁看別人玩,更要親歷其中自己玩,要參與到游戲之中,身臨其境具身感受。在玩索科學中,不能讓學生隨便玩,而要有目的有意識地玩,要在玩中探究科學,在玩中發現科學。在科學游戲化教學中,教師要設計參與性游戲活動,給學生提供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學。要用游戲喚醒學生學習經驗,激發學生想象思考,引導學生探索實踐,啟發學生體驗感悟。例如,在教學《磁鐵的吸力》一課中,筆者設計了豐富的實踐性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探究磁鐵的性質。學生親手玩磁鐵,經歷猜想驗證,親歷探究實踐,通過具身感受體驗,自主發現其性質。
(一)猜一猜,做一做
猜想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方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些教師不重視學生的猜想,在實驗前不組織學生猜測,而是讓學生直接動手操作。筆者在科學教學中,非常重視猜想的價值,總是先引導學生猜一猜,再組織學生做一做。猜一猜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利用已有知識和方法,對事物的性質展開猜測,能啟發學生猜想,激活學生思維。做一做活動,讓學生借助結構性材料,進行實驗操作,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現象、收集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
在《磁鐵的吸力》一課中,探究“哪些金屬物品能被磁鐵吸起來”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學生的前概念中,往往認為“磁鐵不能吸引非金屬物體,而金屬能被磁鐵吸起來”。教材中直接排除了非金屬物體,讓學生用金屬物品進行實驗。在教學該內容時,筆者沒有直接讓學生“用磁鐵吸一吸所提供的物品”,而是先讓學生對回形針、鋼珠、鋁罐、銅鑰匙等物品進行觀察,說說“這些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制造的”,在學生說出金屬后,讓學生猜測“它們都能被磁鐵吸引嗎?”全體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地說“能”。此時,也有極個別學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鋁罐、銅鑰匙不能被磁鐵吸住”。猜測活動起作用了,不僅引發了學生的矛盾沖突,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而且激發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欲望,人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暗降渍l的猜測對呢?下面就請同學們拿起磁鐵,分別吸一吸這些物品。”于是,筆者趁熱打鐵,讓學生拿出材料,分組實驗。學生動手操作,用磁鐵依次靠近回形針、鐵釘、鎳片、鋁罐、銅鑰匙、銀戒指等,觀察現象,記錄結果。在學生實驗操作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說說實驗中有什么發現、有什么體會。學生通過猜一猜、做一做,驗證了猜想,發現了磁鐵的基本性質:磁鐵可以吸鐵,還可以吸鎳。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收集到事實性證據,懂得并不是所有的金屬都能被磁鐵吸引,從而糾正了原先錯誤的前概念,建立了正確的科學概念。
(二)變花樣,合作學
玩索科學是在玩中探索科學,玩是一種形式,是一種手段,而真正的核心是探究學習,是自主建構知識。合作探究是玩索科學的重要學習方式,是通過趣味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合作游戲中觀察思考、實踐體驗、感悟理解,從而實現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在玩索科學課堂上,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變著花樣玩,不斷地注入探究動力,豐富學生感知體驗。教師要激勵學生合作學,協同配合,共同探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做,在做中思,在思中悟。
在《磁鐵的吸力》一課中,有兩大教學重點內容:一是磁鐵具有磁性,能夠吸鐵和鎳;二是磁鐵具有磁性傳遞、磁性轉移、隔物吸鐵、隔空吸鐵的特性。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加深對磁鐵性質的理解,筆者設計了四組游戲活動,通過多樣化的玩法,引導學生用多種不同方法逐次研究磁鐵,親身感受和體驗,探索磁鐵的各種特性。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磁性可以傳遞”的特性,筆者設計了“接力游戲”:用磁鐵“接力”吸鋼珠,將鋼珠一顆一顆地逐個串聯起來。組長手拿磁鐵,小組其他成員拿起小鋼珠,依次放在磁鐵下方,比比哪個小組吸起的小鋼珠最多。各個小組的成員通力合作,努力想要吸起更多的小鋼珠,當看到自己手中的小鋼珠懸掛在磁鐵下面時,學生歡呼不已,興奮極了。游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而且讓學生真切體驗到“磁鐵具有傳遞磁性”的特性。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磁性可以轉移”的特性,筆者設計了“轉移游戲”:用磁鐵吸起一顆小鋼珠,用一枚鐵釘靠近小鋼珠,看看能不能把小鋼珠吸過來。學生把鐵釘靠近磁鐵并接觸小鋼珠,當把鐵釘慢慢拉開時,小鋼珠離開了磁鐵,被吸到鐵釘上面。學生還發現,鐵釘和小鋼珠如果離磁鐵遠了,小鋼珠就會掉下來。游戲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鐵釘為什么能把磁鐵上的小鋼珠吸過來?”經過討論分析,學生知道了小鋼珠之所以能夠被鐵釘吸住,是因為磁鐵的磁性轉移給了小鋼珠,小鋼珠具有了磁性,從而認識了“磁性能轉移”的特性。第三組游戲是“隔空取物”:把尺子平放在桌上,在尺子的零刻度線處放一枚大頭針,在尺子8厘米處放一根磁鐵,把磁鐵慢慢地向大頭針移動,看看磁鐵距離大頭針大約多少厘米時可以把它吸過來。游戲結束后,筆者組織學生匯報結果,有小組說:“磁鐵和大頭針相距大約2厘米,大頭針就能被磁鐵吸過來?!币灿行〗M說:“磁鐵和大頭針相距大約1厘米,磁鐵就能把大頭針吸引住。”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雖然各組的實驗數據不都一樣,但是,磁鐵和大頭針之間都保持一定距離,都沒有等到磁鐵接觸大頭針,就把大頭針給吸引過來。誰能夠給磁鐵的這種性質取個名稱?”學生很聰明,有的說:“隔空取物。”有的說:“隔空吸鐵?!本瓦@樣,經過游戲體驗,學生發現了磁鐵的又一個特性。第四組游戲是“隔物吸物”:拿出一本練習本,在本子的上面放一個回形針,把一根磁鐵放在本子的下面,并左右前后移動,看看回形針有什么變化,再用兩本練習本、三本練習本試一試,看看回形針又有什么變化。學生在游戲活動中發現:回形針隨著磁鐵的移動而移動,隨著本子厚度的增加回形針的移動越來越慢。通過該游戲,學生認識到“磁鐵具有隔物吸物”的特性。
實踐出真知。一系列的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探究的機會,充分激發學生對磁鐵的研究興趣,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實踐操作,體驗感悟,深入探究磁鐵的特性,逐步理解了磁鐵的性質。
三、玩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
科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應用是科學學習的重要環節,也是鞏固拓展科學知識的有效方法。應用是學以致用,將所學到的知識、方法等遷移運用到實際場景,用以解釋生活現象或者解決生活問題。玩以致用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助于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科學創新能力。
在玩索科學課堂上,教師不僅要重視游戲的分析總結,幫助學生提煉建構知識,總結學習方法經驗,還要重視在游戲中學以致用,讓學生應用游戲所得,鞏固拓展知識。玩索科學課堂上的應用教學,仍然采用游戲形式,讓學生在玩中應用。在《磁鐵的吸力》一課教學中,在完成了對磁鐵性質的探究學習之后,筆者設計了兩個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巧妙應用磁鐵的性質,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第一個游戲是“巧取回形針”:老師不小心把回形針掉進燒杯里,不能把水倒出來,不許把手伸進去,誰能想辦法幫助老師取出回形針?筆者邊講述邊出示裝有水的燒杯,讓學生觀察并思考取回形針的方法,小李同學不假思索地回答:“用磁鐵隔水吸出來。”只見他拿起磁鐵靠近燒杯,吸住水中的回形針,沿著燒杯壁往上移動,磁鐵沒有碰到水,巧妙地把回形針取了出來。第二個游戲是“巧擦窗戶”:教室后窗戶玻璃臟了,由于后窗戶安裝了限位器,不好完全打開,人也不能站到外面去擦,誰有辦法把窗戶外側的污漬擦干凈?筆者邊說邊指著教室的后窗,請同學們想辦法解決問題。小賈同學站起來說:“可以用雙面磁鐵擦窗器,一塊放玻璃內側,一塊放玻璃外側,只要抓住內側的一塊移動,外側的也會跟著移動,這樣就可以清除外面的污漬了?!薄斑@個辦法好,看來你的生活經驗很豐富,老師這兒就有一副雙面高強磁鐵擦窗器,請你把這塊玻璃擦干凈,可以嗎?”我一邊表揚小賈,一邊請他演示操作。小賈欣然同意,在我的協助下,把窗戶擦得干干凈凈,圓滿解決了問題。
玩索科學,是小學1~2年級科學教學的應然之舉。讓我們在小學1~2年級科學教學中,以“游戲化”理念為指引,精心設計和組織游戲活動,引導學生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增長智慧。
參考文獻
[1]黃澤鑫.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與評價的思考[J].湖北教育(科學課),2022(7):78-80.
[2]陳鳳靜.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科學教學策略研究[J].華夏教師,2022(2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