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生處于重要成長階段,而科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既對學生成長有利,也可以為學生擁有更明媚的生活奠定基礎。小學科學是對學生能力與素養培養有積極作用的學科,教師應重視科學教學價值的發揮。因此,跨學科引領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設計,既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可以讓科學教學質量提升,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于此,文章主要對跨學科引領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 小學科學;跨學科;滲透;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22" " 0142-03
新課程改革的各項政策,對于小學科學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影響。小學科學教師應鼓勵學生面對科學研究之路中的重重困難,能夠與班級中的其他學生積極配合,并將科學與其他學科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并為其核心素養的提升創造有利條件。同時,要讓學生在學習科學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并與其他各門課程相結合,從而提升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
一、科學教學跨學科滲透的作用
跨學科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在多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將科學與數學、語文、藝術等其他學科相結合,可使學生對科學現象的理解更全面,從而形成知識的交叉體系。這種綜合性的學習方式,使科學知識與其他領域的知識之間相互支撐,不再是孤立地存在。學科交叉的教學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學生需要思考和探索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這些知識和方法對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想象力都有幫助作用。跨專業授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其團隊合作能力。在科學活動中,學生實驗、觀察、記錄常需分組進行,這就要求學生之間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務。這種合作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可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跨學科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活動,對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可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為其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科學教學跨學科滲透的策略
(一)滲透信息科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步攀升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目前,大多數小學校也認識到了信息技術的優勢,所以多在教室中配置相關的網絡設備或多媒體設備進一步輔助教師開展教學。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高效率、高質量地開展教學,將教材中抽象化、平面化的科學知識轉化為形象化、直觀化的畫面內容。以此幫助學生更快地學習與吸收相應知識,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科學學科的趣味性,進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與深入探究能力,讓小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科學學習中。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影子的秘密》時,可以巧妙地融合信息技術,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跨學科教學活動。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段關于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動畫視頻,這段視頻視覺效果震撼,通過信息技術的動態演示,迅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對光影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組,利用教室的燈光和準備好的立體物體(如小球、積木等),動手操作實驗,對不同光源物體陰影的影響進行觀察和記錄。每組學生都可以利用內置的繪圖軟件,通過平板電腦拍攝實驗過程,繪制出陰影變化圖,然后在投影儀的幫助下展示分享,對陰影形成的科學原理進行探討。這樣的教學活動既融合信息技術,使抽象的科學概念具體化、可感化,又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協作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得到極大的激發,從而實現跨學科教學的有效融合。同時,學生還可以掌握《影子的秘密》這一課的知識,從而豐富學習體驗,促進科學素養和信息素養的同步提升。
(二)滲透美術學科,增強學生審美能力
教師需借助美術學科的游戲活動激發及釋放學生的學習熱情,借助小組成員間的互動學習,以美術和民間游戲的形式展現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促進各層次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吸收,提高其課堂參與度,構建高效的科學化學科教學環境。教師須充分利用美術學科資源賦予科學現象新的意義,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它對人類生活和藝術創作的重大影響,使學生明白科學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學生對科學的重視,激發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核心素質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水結冰了》時,可設計一種巧妙融合藝術元素的跨學科教學活動,以增強學生理解和審美水狀態變化這一科學現象的能力。活動一開始,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并記錄變化過程,通過簡單的實驗,示范水是如何結冰的。隨后,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彩色冰塊(在水中加入食用色素后冷凍而成)和白色畫紙,創作一幅表現水循環(包括蒸發、降水、凍結等)的藝術作品,并將這些冰塊和白色畫紙結合在一起。組員需要討論如何用彩色冰塊象征不同環節的水體,如何通過畫筆描繪出水與冰的靜態美,既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又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完成后,各組展示作品并分享創作理念,教師點評時強調科學原理與藝術表現相結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科學與美的和諧共生,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對科學現象“水凍了”的理解,同時增強審美鑒賞和表達能力。以此,確保學生在扎實把握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深入領悟科學的真諦,為日后的成長鋪就穩固基石。
(三)滲透數學學科,培養學生科學思維
教師可以將小學科學與數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目的在于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容易,而且能夠建立起科學思維,學生可以在學習科學理論的時候,注重學習知識的過程。因此,教師組織開展跨學科教學時,可以主動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數學的有關內容,挖掘二者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完善科學知識內容體系,實現數學內容與小學科學知識內容的靈活滲透和完美融合。總之,通過將科學與數學相結合,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科學知識,還能在實踐中運用數學工具進行科學探究。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測量氣溫》時,可以將這一科學活動與數學學科深度融合,設計一系列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首先,在引入階段,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一天中的溫度是怎么變化的,你們知道嗎?這種變化,我們能用數學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加以分析嗎?”這樣的設問把科學現象和數學應用很自然地聯系在了一起。在實際操作環節,教師分發給學生溫度計和記錄表,讓學生測量并記錄校園內不同時間點的溫度,如早上、中午和晚上。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練就了科學測量的本領,而且引導學生動手搜集資料,為后面的數學分析奠定基礎。接著,進入資料分析階段,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數學工具,如柱狀圖或折線圖,可視化地閱讀采集到的溫度資料。學生需要計算溫度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并就這些數值的意義進行討論,如它們是如何反映每天溫度的。這一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數學操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又從數學的角度促使學生對科學現象有深入的認識并培養其科學思維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或全班分享的形式,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思考氣溫變化對日常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使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有了進一步的聯系,同時也強化了跨學科學習的價值。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有效促進了其科學思維與數學能力的共同發展。
(四)滲透語文學科,開拓學生科學視野
語文作為多功能學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教學過程中,科學與語文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一方面在很多語文課文中都包含科學小故事,能夠有效拓寬小學生的科學視野,另一方面很多科學道理都是通過語言文字闡述出來的,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和小學語文的聯系。總之,將科學和語文融合開展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還能夠有效開拓小學生的科學視野,促進科學理論下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助力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其他動物的卵》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語文課本中尋找與“卵生動物”有關的故事或文章,如《小蝌蚪找媽媽》等經典童話故事。使學生在熟悉的故事情境中,對卵生動物的生命周期、特征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朗讀、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將科學探究這一主題自然而然地引出。在科學課上,教師展示不同動物的蛋(或圖片、視頻資料),并結合在語文課上學到的描述手法,鼓勵學生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這些蛋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特征。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蛋的理解,科學視野進一步拓寬。教師還可以組織一次《卵生動物世界》的小報制作活動,要求學生設計創作圖文并茂的小報,結合科學課堂上的新知,結合語文學習中積累的詞匯、句式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查閱資料,進行創意構思,既增強了信息整合能力,又促進了理科和語文知識的深度融合。通過這樣的交叉教學活動,既讓學生學到了科學知識,又鍛煉了其語文功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視野下,教師應有效落實新課標教學任務。在科學教學中加強跨學科教學理念的運用,并分析學情與教材內容,有效設計跨學科教學活動,整合教學資源,加強科學內容與其他學科知識內容的聯系。同時,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培養其多元思維,讓學生學會運用綜合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茅衛棟.跨學科視域下小學科學教學設計探究[J].天津教育,2024(34):96-98.
[2]徐麗紅.跨學科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24(32):80-82.
[3]李陽婷.新課標視域下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的理解與實踐分析[J].成才,2024(17):81-83.
[4]管翁悅.新課標視野下小學科學跨學科教學實踐探究[J].小學生(上旬刊),2024(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