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托詩以怨”說的溯源及內涵
小說《紅樓夢》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之作?!都t樓夢》中的許多詩詞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這些詩詞與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相得益彰,一方面提升了小說的藝術品位,另一方面也豐富了《紅樓夢》的文化意蘊。眾所周知,林黛玉是《紅樓夢》中的女主角,她聰明清秀、富有詩才,十二歲時便寫下了《葬花吟》,十三歲時在海棠詩社一舉奪魁。根據《紅樓夢》一百二十回通行本,林黛玉的完整詩詞作品多達二十三首,其中有二十二首都在前八十回中,這些詩詞也是曹雪芹借林黛玉之手表情達意。這些詩詞不僅對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而言非常重要,也有助于理解曹雪芹的
創作思想。林黛玉在許多詩中都流露出了怨情,如“秋閨怨女拭啼痕”(《詠白海棠》)、“滿紙自憐題素怨”(《詠菊》)、“醒時幽怨同誰訴”(《菊夢》)等,這正是“托詩以怨”的體現,“托詩以怨”在中國古代文論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
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嶸在《詩品》中明確提出了“托詩以怨”?!对娖贰さぁ吩疲骸叭裟舜猴L春鳥,秋月秋蟬,夏云夏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或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又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娥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釋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边@就是說不僅自然景物的變遷可以引發人的怨情,現實生活中的
遭際往往更能引發怨情,詩歌成為人們怨情釋放和思想表達的載體,可以使人的怨恨之情得到宣泄,因而詩歌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鐘嶸提出的“托詩以怨”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詩怨”的文學傳統,對后世影響深遠。
“詩怨”說是由孔子首先提出的,是“興觀群怨”說的一個重要內容?!墩撜Z·陽貨》有言,“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边@是“詩怨”說的最早出處??鬃舆@里所說的“詩”指的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中的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國風》中,如《大雅》中的《板》《蕩》,《小雅》中的《正月》《巷伯》等,《國風》中的《魏風·碩鼠》《邶風·新臺》等,它們共同構成了《詩經》的諷喻精神。結合《詩經》中的諷喻怨刺詩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詩可以怨”主要是頌詩歌對于現實政治的干預功能而言,孔子的“詩可以怨”歸屬于“興觀群怨”說??鬃邮菑摹霸娊獭钡挠^點來談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包括文學作品的審美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等,“詩可以怨”是文學作品的功能之一,具有干預社會現實的作用。
孔子之后,“詩怨”說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作為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以創作的方式對怨情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抒發。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云:“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庇终f,“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薄峨x騷》是屈原根據當時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憂憤而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楚辭》中所體現出的“怨”融合了怨刺上政與個人怨排心情。詩人非常重視個人感情的抒發,屈原在《九章》中云:“惜誦以致愍
兮,發憤以抒情。”無怪乎張少康先生認為,情在《楚辭》是非常突出的,就對文學特別是詩歌的感情因素之重視來看,說明屈原對文學的本質與特征之認識,已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冻o》的“發憤以抒情”直接影響了司馬遷的“發憤著書”,也啟發了鐘嶸的“托詩以怨”。
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云:“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牽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明確地提出了“發憤著書”說。他承繼了屈原的“發憤以抒情”,并將其理論化。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與其自身的生活遭際密切相關,他以“發憤著書”為精神寄托,即使不幸遭受宮刑,仍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記》。他對于《詩經》的解釋不同于《毛詩大序》中的“溫柔敦厚”說,他的“怨”也不同于“怨而不怒”的“怨”,他對“狂狷景行之士”持贊美態度,強調《離騷》“蓋自怨生”。因而,他提倡的“怨”和“發憤”不受儒家那種不能過分的“中和”思想之局限。司馬遷的這一思想也影響到了鐘嶸的詩學思想。
鐘嶸的《詩品》繼承了“詩怨”的傳統,在孔子、屈原、司馬遷等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托詩以怨”,強調詩歌中怨情的抒發。從“楚臣去境,漢妾辭宮”,“塞客衣單,孀閨淚盡”可以看出,“怨”作為人類的基本情感之一,它所承載的是感傷凄愴、悲憤不平的感情。鐘嶸在《詩品》中品評詩歌時,除了直接用到“怨”字以外,還用到了在感情色彩上明顯與“怨”相通的詞,如“愀愴”“感恨”“悲涼”“惆悵”等,這些也屬于怨情的范疇?!巴性娨栽埂奔丛娙丝梢酝ㄟ^詩歌寄托哀怨、悲憤等情感,使情感得到宣泄和凈化。《詩品》中的“托詩以怨”說,兼論詩歌內容創作與詩歌藝術特征兩方
面。鐘嶸評古詩“雖多哀怨,頗為總雜”,主要針對的是古詩的內容而談,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一批五言古詩其內容多是抒發哀怨之情,而鐘嶸評班婕妤詩“怨深文綺”及沈約詩“長于清怨”等則涉及了詩歌的藝術特征。
曹雪芹深受“托詩以怨”說的影響,《紅樓夢》開篇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這是小說中曹雪芹以自己身份寫的唯一的一首詩,“一把辛酸淚”中蘊含了作者的悲怨之情。曹雪芹年少時遭遇家族變故,飽嘗人情冷暖,他在貧窮困頓中以堅韌的毅力寫出了文學巨著《紅樓夢》,他又何嘗不是托《紅樓夢》來抒發自己的怨情?《紅樓夢》中的許多詩詞都寄托著作者和書中人物的怨情,尤以林黛玉詩詞最為突出,林黛玉的大部分詩詞中都有怨情的流露,正是“托詩以怨”的體現。本文將著重從兩方面來分析《紅樓夢》中林黛玉詩詞受“托詩以怨”說的影響,即林黛玉詩詞中怨情的具體內容及“怨”詩(詞)的藝術特征。
二、林黛玉詩詞中怨情的內容分類
在《詩品》中,鐘嶸對諸多“怨”詩進行了品評。這些“怨”詩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憂國憂民之“怨”、賢士無名之“怨”以及憂亡悲逝之“怨”。根據林黛玉詩詞所側重的內容,也可以將其中蘊含的怨情分為幾個不同的方面,有時一首詩詞里還包含著多種怨情。林黛玉是《紅樓夢》中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人物。她本是姑蘇人氏,早年失恃又沒有兄弟姐妹,父親林如海不得已讓她前往京城依傍外祖母及舅父等人。時隔不久,黛玉又不幸失怙,從此常住賈府。黛玉身體病弱、性情敏感,她與賈寶玉的愛情也沒有修成正果,這些都使得她煩惱憂愁。黛玉還是一個富有詩情的才女,詩歌便成了她抒發怨情的載體。
(一)身世飄零、寄人籬下之怨
林黛玉在十一歲時成了一個孤兒,此后一直寄居在外祖母家,雖然她得到了外祖母的百般疼愛,但是對于父母親情仍是十分渴望的,生性敏感的她時常為自己的孤兒身世感到憂傷。小說
熱風/論“托詩以怨”說對《紅樓夢》詩詞的影響
中多次對此進行了描繪。寶玉挨打后,黛玉立于花蔭下,看見賈母搭著鳳姐的手,后頭邢夫人王夫人跟著周姨娘等人進怡紅院去了?!镑煊窨戳瞬挥X點頭,想起有父母的人的好處來,早又淚珠滿面?!痹诘谒氖呕刂校戏蛉说男稚Я伺畠哼M京,鳳姐之兄王仁也正進京,還有李紈的寡嬸帶著兩個女兒、薛蟠的從弟薛帶著妹妹,各自訪投在賈府的親戚。這時,“黛玉見了,先是歡喜,次后想起眾人皆有親眷,獨自己孤單,無個親眷,不免又去垂淚”。在第五十七回中,寶釵伏在母親懷里撒嬌,薛姨媽用手摩弄著寶釵。黛玉見此情形流淚嘆道:“他偏在這里這樣,分明是氣我沒娘的人,故意來刺我的眼?!敝T如此類的描繪不一而足,她對寶釵撒嬌行徑的不滿也正是她心中怨情的流露。
面對身世飄零、寄人籬下的無奈現狀,林黛玉寄情于詩,“托詩以怨”。《唐多令·柳絮》一詞是林黛玉內心凄苦的寫照:“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一團團逐對成謎。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繾綣,說風流。草木也知愁,韶華竟白頭!嘆今生誰舍誰收?嫁與東風春不管,憑爾去,忘淹留?!比~以漂泊的柳絮自比,抒發了詩人寄人籬下的感傷凄槍之情。言句“墮”“殘”二字奠定了全詞哀怨的基調,暗示自己被命運簸弄的不幸?!耙粓F團逐對成謎”語帶雙關,柳絮粘連紛飛的景色象征了對愛情的渴望,同時也隱含著孤苦無依的自傷?!捌匆嗳缛嗣 敝苯狱c明了自己漂泊不定的境遇,這一境遇直接來源于父母雙亡無家可回。下片更是怨情凸顯,“嘆今生誰舍誰收?”以飄落的柳絮無人收拾作比,自己也不知將會被命運推向何方。整首詞寄寓著林黛玉對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怨,也有預感自己愛情理想行將破滅的悲憤。無怪乎“眾人看了,俱點頭感嘆,說:“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p>
《葬花吟》也是黛玉哀嘆身世遭遇的悲歌,“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這些詩句正是對自己身世的隱喻,其中還寄托著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憤懣之情。此外,有研究者稱,《秋窗風雨夕》
一詩,更把“曾經離喪”的漂泊者的愁怨投射到秋天意象中,釋放出“離人心上秋”化合而成的悲愁。該詩中“秋”出現十五次,“風”“雨”各出現五次,全詩哀怨頹傷。林黛玉通過這些詩詞將自己的身世之悲、寄人籬下之怨抒發出來,讀來令人動容。這些詩詞又何嘗不是曹雪芹自身的寫照?因曹家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從南京遷回北京老宅,后又多次搬家,過著貧病交加的漂泊生活,他借林黛玉之手寫下的這些詩詞也是自我情感的表達。
(二)生命短暫、人世無常之怨
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便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有限性?!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保ā墩撜Z·子罕》)“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道德經》)“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莊子·盜跖》)魏晉南北朝時,人的生命意識普遍覺醒,把生死之事看作人的最大的得與失。人生一世,哀樂莫不系于此,這是魏晉人的生死觀。它反映了這個時代的人對于生死問題有著深切的關懷,對生和死都極其敏感?!耙员癁槊馈钡膶徝纼A向也與此相關,詩人中較為明確表達憂亡悲逝的有曹植、阮籍、繆襲等人,《詩品》也注意到了他們詩歌中的哀怨。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對生死也很敏感,她雖然年紀尚小,卻因父母雙亡早已懂得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加之體弱多病,更是感傷于生命的短暫和人世的無常。
“黛玉葬花”是《紅樓夢》中的經典片段。黛玉非常憐惜落花,認為將落花放到絹袋里埋入花冢最為干凈。她對于落花的憐愛和珍惜正是她內心細膩的表現,她對生死的感受十分敏銳,即便是花落這樣比較常見的自然景象,在她看來也如同人的生命逝去一樣重大,所以她為落花建了一個花冢?!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葬花吟》開篇即是對生命易逝的嘆息?!疤依蠲髂昴茉侔l,明歲閨中知有誰”由花開花落聯系到了人世變遷,這是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會。尤其是詩歌結尾處的“爾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
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將生命短暫、人世無常的哀怨推向了高潮。黛玉由惜花到傷己,聯想到自己也終將一死,感到悲傷不已。再如《西施》:“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摈煊裨谠娭朽祰@絕世佳人西施已如浪花般消逝,如今徒然令人懷念,而西施的不幸命運遠在東村的白頭浣紗女之上,這是黛玉借西施寫自己病體難久的悲哀。
黛玉自知身體患病難以痊愈,她也為此感到憂心。在小說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勸說賈寶玉走仕途經濟之路,寶玉有些著惱,并說林姑娘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門外的黛玉聽到后有一段較為復雜的內心獨白,文中她悲嘆道:“父母早逝,雖有銘心刻骨之言,無人為我主張。況近日每覺神思恍惚,病已漸成,醫者更云氣弱血虧,恐致勞怯之癥。你我雖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縱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黛玉悲的是自己命不長久無法與寶玉廝守終身,黛玉也通過《葬花吟》等詩歌寄托了自己的哀情。小說中,黛玉的病后來越來越嚴重,她的結局也一如她擔憂的那樣香消玉殞,年輕的生命最終如落花般隕落,正印證了詩中所說的“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的人生經歷與她的詩詞融為了一體。
(三)孤獨寂寞、相思難解之怨
黛玉雖然寄居于賈府,但是她并沒有曲意逢迎討好他人,而是“孤高自許,目下無塵”,因此也不為世俗所喜。黛玉在賈府中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比較難以合群,因此她也是孤獨寂寞的,正所謂“世外仙姝寂寞林”。她與寶玉互為知己、惺惺相惜,她本可以不再感到孤獨,可是他們兩個卻又時常試探對方的心意,將真心真意隱瞞只用假意相待,反而造成了許多誤解。一如書中所說“兩個人原本是一個心,但都多生了枝葉,反弄成兩個心了《題帖三絕句》?!闭莾蓚€人鬧別扭后黛玉在寶玉送的兩條舊手帕上寫的詩歌,這三首絕句中均有眼淚出現,這些眼淚正是為寶玉而流?!俺叻o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黛玉雖然明白了寶玉贈帕的情意,但是卻仍然為他們的將來感到擔憂和悲
傷,只能偷偷地流眼淚,正是“拋珠滾玉只偷清”“枕上袖邊難拂拭”。
黛玉在海棠詩社第一次詩會上寫的《詠白海棠》亦是“托詩以怨”之作。該詩既寫盡了白海棠的神韻,也抒發了她的寂寞相思之情?!霸驴呦扇丝p鎬袂,秋閨怨女拭啼痕”,這是白海棠的擬人化形態,也映照著黛玉高潔、多愁善感的形象。尾聯的“嬌羞默默向誰訴,倦倚西風夜已昏”點明題旨,該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既是對白海棠神態的描摹,也是黛玉內心世界的獨白,刻畫出了孤獨寂寞、無處訴衷腸的感傷情緒。由于社會環境的壓迫和束縛,少女懷春的表情無法訴說,即便對知己寶玉也羞于啟齒,黛玉只能將這些情思悶在心里,也因此更加孤寂和痛苦。黛玉的這首《詠白海棠》移情于物,句句寫花,也句句寫人。她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了海棠上,正是“有我之境”的體現,“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脂硯齋對這首詩的評語恰是“不脫落自己”。詩歌成了黛玉表達內心感受的主要方式,黛玉將自己的孤獨和相思都寫進了詩歌里。
黛玉的詩歌藝術性很強,她的三首菊花詩藝壓群芳,在海棠詩社詩會上包攬了前三名。“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獨愛菊,后世也常以菊花來代表高潔堅貞、清心孤傲的品性。黛玉在《詠菊》詩中云“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滿紙都是在訴說自己的哀怨,又有誰懂得其中的哀嘆?詩句中的“素怨”與“秋心”互文,都是借菊花的孤高自芳來抒發自己的心緒?!秵柧铡放c《菊夢》這兩首詩也寄托著黛玉的哀怨之情?!肮聵税潦蕾烧l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蠻病可相思?”黛玉既是在問菊花,也是在問自己。這些詩句寫出了青春少女的高潔品格與寂寞之感?!毒諌簟分械摹靶褧r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更是直抒胸臆,再次流露出孤獨寂寞的感傷,夢醒之后沒有可以傾訴幽怨之人,只能把無限情思寄托于哀草寒煙。小說中,寶黛愛情也受到了現實的無情阻撓,木石前盟終究抵不過金玉良緣,殘酷的現實更是加重了她的寂寞
與悲慨。
三、林黛玉“怨”詩(詞)的藝術特征
林黛玉的藝術天賦很高,其詩詞作品為大觀園眾人之首。在《紅樓夢》第四十八回中,黛玉還熱心地教香菱學詩,使得香菱有了一定的作詩能力,可見黛玉詩才之高。有學者指出,“詩詞為心”是林黛玉之美的神髓。林黛玉的體貌神態、舉止言行,均是她“詩詞為心”的外現;而詩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為美和所以為美的根源。具有詩性之美的黛玉寫下了許多富有藝術美的詩詞,即便是飽含怨情的詩詞也是以清麗婉約的筆調來書寫,這些詩詞的藝術價值比較高,有幾個比較明顯的藝術特征。而鐘嶸在《詩品》中對一些“怨”詩藝術特征的品評,可以用來觀照林黛玉的詩詞。
(一)綺麗哀婉的文字之美
在《詩品》中,班婕妤僅憑一首《團扇詩》被置于上品,可見鐘嶸對她的評價是非常高的?!秷F扇詩》又稱《怨歌行》,詩人寓情于物,以團扇被棄來比喻自己的不幸。鐘嶸在《詩品》中評班婕妤的詩歌“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即哀怨深沉、文辭綺麗,強調班婕妤是用綺麗的文辭來抒寫怨情,體現出了一位女性的情致。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女詩人寫詩不像男詩人那樣是為了“以詩取仕”,她們的詩歌寫作幾乎都是自娛性、自我宣泄性寫作,這種非功利寫作生態有助于她們追求詩的形式技巧。小說中的林黛玉作為一個青春少女,其詩詞創作也是非功利性的,她的一些抒發怨情的詩詞同樣比較注重形式上的美感。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曹雪芹文學造詣之高,他以少女口吻創作的詩詞惟妙惟肖,這些詩詞似乎就真的出自女性之手。
《葬花吟》中一共出現了十六個“花”字,該詩一詠三嘆,形成了回環往復的結構。首句連續出現了三個“花”字,具有音韻上的節奏美。“紅消香斷”是“花謝花飛花滿天”的同義反復,落花的景
象被優美的語言生動描繪了出來。“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边@幾句詩中頂真手法的運用頗有意趣,環環緊扣且耐人尋味。“花魂”“鳥魂”等詞空靈絕妙,聯系到林黛玉與史湘云即景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可知“花魂”蘊含著的正是哀怨之情,用詞綺麗卻意境凄涼。再如《詠白海棠》中的“榆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兩句極為對仗,用簡潔秀麗的語言突出了白海棠的高潔白凈?!霸驴呦扇丝p填,秋閨怨女拭啼痕”亦是對仗之句,“月窟仙人”“秋閨怨女”既是形容白海棠也是形容詩人自己。辭藻的選用非常講究,優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無限哀愁,讀來令人動容。
在黛玉抒發怨情的詩詞中,除了“花”字之外,與花相關的詞語也經常出現,包括桃花、菊花、落花、秋花等。其中桃花出現的次數最多,在《桃花行》中“桃花”二字出現了九次。桃花易逝、花期很短,桃花的連用營造出的是悲涼惆悵的氣氛。《葬花吟》葬的就是桃花,花瓣凋零、隨風飄落的景象引發了黛玉心中的哀怨?!奥浠ā倍忠仓饕霈F在《葬花吟》中,暗示著黛玉的悲劇性結局。此外,自陶淵明之后,“菊花”二字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是比較常見的,黛玉也鐘情于菊花。三首菊花詩中的“菊花”不僅代表的是清高絕塵之意,還蘊含著孤獨寂寞之感,誠如詩中稱贊菊花為“孤標傲世”。秋花則主要見于《秋窗風雨夕》,秋花同落花相似,代表的也是蕭瑟凄涼的景象。桃花、落花等詞語的使用既增加了詩句的美感,同時也是憂傷哀怨的體現,而且詩中這些“花”字及桃花、落花等詞語的使用還符合黛玉的少女身份,詩歌與人物相得益彰。
(二)清冷高潔的詩詞境界
鐘嶸在《詩品》中評“怨”詩時,常結合“清”來品評,如“雖多哀怨,頗為總雜……人代冥滅,而清音獨遠”“善為凄戾之詞,自有清拔之氣”“不閑于經綸,而長于清怨”等?!扒濉?,對詩人來講,就是對“清”的人格境界的追求;對詩歌而言,“清”是詩歌的審美追求?!霸埂笔窃姼璧乃枷雰热?,“清”是“怨”詩的一種詩歌境界?!扒濉庇衅渥陨淼膬群?,它與“怨”共同構成了詩歌的一種復合美。在
《紅樓夢》中,不論是黛玉本人還是黛玉的“怨”詩(詞)都有對“清”的審美追求。蔣寅先生認為,當人們從本質論的角度來談論“清”時,它是詩之所以成立的基本條件。比如宋代林景熙說:“天清氣與正氣合而為文,可以化今,可以傳后。而詩其一也?!倍斎藗儚膭撟髡摰慕嵌葋碚勊鼤r,它又是作者必具之素質,具體說也就是才清?!扒濉焙驮姼璧囊环N審美理想聯系在一起,它在詩學中仍日益成為詩家自覺追求的趣味。
“清”的內涵比較豐富,有明晰省凈、清新脫俗等義。結合黛玉的抒發怨情的詩詞來看,“清”的審美趣味主要體現為清冷高潔、超凡脫俗的詩詞境界?!对峄ㄒ鳌非楦邪г箲n傷,但是卻仍有一股高潔之氣。詩中寫道:“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杯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痹峄ㄕ菫榱瞬蛔屄浠ㄊ艿轿廴?,保持落花的潔凈,維護落花最后的尊嚴。再如《詠白海棠》首聯中的“碾冰為土玉為盆”,以冰玉形容白海棠,極為清冷高潔。詩中的“梨花白”“梅花香”“月窟仙人”等也是高潔的象征,尾聯中的“倦倚西風夜已昏”營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氣氛。黛玉還以清寒傲霜的菊花為詩題連寫了三首菊花詩,并在詩中抒發了自己的幽怨,幽怨的情感基調與清冷高潔的境界融為一體,增加了詩歌的美感。
黛玉的詩詞多為“有我之境”,其詩詞境界正是她內心世界的外化,黛玉本人也具有傲世清高的人格境界。小說中黛玉的前身為超凡脫俗的絳珠仙子,黛玉自然也沾染了一些仙氣,這仙氣便是“清氣”,不同于人世間的“濁氣”。黛玉雖有滿腹哀怨,但是她并沒有向現實屈服。黛玉性情率真,有一顆赤子之心,包括她有時的尖酸刻薄也是真性情的流露。生活在封建禮教桎梏的環境中,她常常感到痛苦,便整日以淚洗面。黛玉正是以不斷的哭泣和哀怨的詩來進行無聲的反抗,她沒有麻木不仁,更沒有同流合污,而是始終堅持自我直到淚盡人亡。正所謂以“詩詞為心”,黛玉把無盡哀怨寫進了詩詞里,她的傲世清高也體現在了詩詞里,表現為清冷高潔的詩詞境界。其人格與詩格渾然一體。
(三)豐富細膩的情感表達
“氣之動物,物質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奔竟潥夂虻淖兓绊懽匀痪拔锏淖兓匀痪拔锏氖⑺ビ钟|發人的情緒,引起感情的激動。諸如“春風春鳥”“秋月秋蟬”等自然景物可以感蕩人的心靈,而“楚臣去境”“漢妾辭宮”等人事遭際也可以感召人的怨情。這些自然景象與生活遭遇在詩歌中多有反映。許多詩人在抒發情感時,往往聚焦于一種怨情。如班婕妤的《團扇》抒發的主要是棄婦之怨;同是漢代女詩人的徐淑,她的《答秦嘉書》抒發的是與丈夫分別的哀怨。相比之下,林黛玉一些詩詞中的怨情要更加豐富一些,不局限于一種哀怨感傷。這也是黛玉詩詞比較值得注意的一個特征。經上文分析可知,《葬花吟》中既有身世飄零之怨,也有生命短暫之怨,情感豐富細膩,是黛玉敏感而多情的側面表現
再如七言古詩《桃花行》,該詩哀婉凄涼,“寶玉看了并不稱贊,卻滾下雨來,便知出自黛玉”,并說“林妹妹曾經離桑,作此哀音”。書中這些細節的描繪凸顯了詩歌哀怨的基調。全詩通過春暖花開的勝景與憐娉子立的賞花人的強烈對比,寄托了孤獨、哀怨的情感,因此被稱之為“哀音”。“風透湘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倍傷情。閑苔院落門空掩,斜日欄桿人自憑。憑欄人向東風泣,茜裙偷傍桃花立?!睗M園春色沒有讓人歡喜,反而讓人倍增傷感,孤獨的憑欄人在風中哭泣。黛玉由春日勝景想到的是“一聲杜宇春歸盡”,而此時的賈府也不同往昔,離“惑奸饞抄檢大觀園”的夕陽晚景已經不遠,黛玉敏銳感受到了賈府的變化。她既感傷春日的短暫,也為自己的身世感到悲哀,她還擔憂賈府的變化,更悲嘆與寶玉的愛情難以修成正果,只能“淚眼觀花”。黛玉將種種情絲怨緒都寫進了詩里,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容。
黛玉的情感體驗非常豐富,這在小說中有詳細的描寫。在小說第三十四回中,她收到寶玉的兩塊手帕后心旌搖曳:“寶玉這番苦心,能領會我這番苦意,又令我可喜;我這番苦意,不知將來如何,又令我可悲;忽然好好地送兩塊舊帕子來,若
不是領我深意,單看了這帕子,又令我可笑;再想令人私相傳遞與我,又可懼;我自己每每好哭,想來也無味,又令我可愧。如此左思右想,一時五內沸然炙起?!薄额}帕三絕句》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下完成的,詩中情感悲喜交加、哀傷凄婉。黛玉將自己重重哀怨的心事都寫進了詩詞里,使得詩詞中的情感尤為豐富細膩、富有層次,也使得她的詩詞有許多值得解讀的空間
總之,《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詩詞繼承了“托詩以怨”的詩學傳統,她的大部分詩詞都寄托著自己的怨情,是自己內心的顯現。通過分析這些詩詞,可以更加了解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而且,林黛玉富有詩才,是《紅樓夢》中詩才最高之人,她的許多“怨”(詩)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性,不僅為整部《紅樓夢》增光添色,也佐證了曹雪芹文學素養的深厚,其創作的《紅樓夢》當之無愧為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巨作。
作者簡介
楊婕,文學博士,河南三門峽人。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古代文學、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