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浪潮中,美育從素質教育邊緣躍升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核心體系,凸顯審美教育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幼兒美育啟蒙者的培育搖籃,其課程體系的審美建構質量,直接關系到幼兒審美感知與文化認知的發展根基。
地域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承載著獨特藝術形態與精神內核,是珍貴的美育資源。然而,當前高校學前專業美育課程存在教材同質化、實踐薄弱等問題。常州青果巷素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稱,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非遺技藝和名人故事,為學前專業美育課程開發提供了“活態”資源。
本文以青果巷地域文化為切入點,探索其與學前專業美育課程的融合路徑,剖析育人價值,旨在革新課程內容與方法,培養兼具文化根基與美育能力的幼教人才,為新時代美育改革提供實踐范例。
一、青果巷地域文化元素概述
(一)歷史建筑文化
青果巷猶如一部凝固的江南建筑史書,完整保留著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古建筑群落,將江南水鄉的婉約靈秀與地域建筑智慧完美融合。建筑群以“四水歸堂”的天井式布局為核心,黛瓦粉墻依水而立,曲徑回廊蜿蜒相通,處處彰顯著“天人合一”的東方營造哲學。建筑裝飾藝術更是精妙絕倫,木雕中的梅蘭竹菊、磚雕里的神話傳說、石
雕上的瑞獸祥云,每一處細節都以精湛的技藝訴說著傳統美學理念。其中,“唐氏八宅”的貞和堂明代楠木廳尤為珍貴,其木結構月梁體系完整保留明代營造規制,是研究江南古建筑的“活化石”。此外,周有光故居的書卷氣息、惲鴻儀故居的文人雅韻、陽湖城隍廟的莊嚴恢宏、約園的園林意趣,這些建筑遺產不僅承載著歲月記憶,更以具象化的藝術形態,為美育課程提供了可觸摸的美學教材。
(二)民俗文化
青果巷的民俗文化是常州地域風情的鮮活寫照,在傳統節慶與民間工藝中綻放獨特魅力。每逢歲時節令,古巷便化身為民俗展演的舞臺:春節期間,舞龍舞獅隊伍踏著鏗鏘鼓點穿行于青石街巷,金龍翻騰,醒獅騰躍,盡顯吳地民俗的熱烈奔放;元宵之夜,運河畔的花燈會華光璀璨,造型各異的生肖燈、宮燈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面,與河燈交相輝映;非遺“常州吆喝”此起彼伏,勾勒出老城廂的煙火畫卷。這些傳統節慶活動,既是對“鬧新春”“慶團圓”生活智慧的延續,更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
亂針繡大師以針為筆,以線為墨,通過獨特的針法在素絹上繪制出紅梅閣的飛檐斗拱、運河的槳聲燈影,將江南文化的細膩靈秀詮釋得淋漓盡致。這些指尖上的非遺技藝,不僅是傳統匠人安身立命的營生,更是鐫刻在地域基因里的文化密碼,讓青果巷成為解讀吳地文明的鮮活樣本。
(三)名人文化
青果巷鐘靈毓秀,孕育出燦若星河的文化名人與革命先驅。語言學家周有光在這里開啟學術啟蒙,以“漢語拼音之父”的卓越貢獻推動中國語言現代化進程;革命先驅瞿秋白從這里走向救國之路,用熱血與生命詮釋理想信念的力量……這些名人的成長軌跡、思想成就,以及他們與青果巷的不解之緣,共同構筑起獨特的名人文化譜系。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家國情懷、創新精神與人文品格,不僅是青果巷的精神豐碑,更為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可感知、可學習的精神坐標。通過傳承與弘揚名人文化,能夠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歷史使命感,讓跨越時空的精神火炬照亮新時代的育人之路。
二、地域文化元素在應用型高校美育課程中的轉化路徑
(一)基于地域文化的課程設計
整合課程內容。在應用型高校學前專業美育課程設計中,需緊密圍繞幼兒教育需求,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元素的啟蒙教育價值。高校應聯合地方幼教機構、民俗專家,對本土童謠、民間故事、傳統游戲等進行系統梳理,篩選出適合幼兒認知水平的內容,構建學前教育專屬的地域文化資源庫。例如,對于學前專業學生,可以引入青果巷名人的文學作品、文化故事,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素養。
開發特色課程。以青果巷地域文化為主題,開發專門的美育特色課程,如“青果巷文化美學”“青果巷傳統手工藝實踐”等。這些課程可以通過理論講解、案例分析、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深入挖掘青果巷地域文化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讓學生全面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
采用創新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模式是提升學前專業學生運用地域文化開展美育教學能力的核心路徑。在多元教學法融合層面,模擬教學法通過構建幼兒園真實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地域文化為素材,設計并實施“方言童謠傳唱”“民間游戲復刻”等幼兒美育活動,在沉浸式實踐中提升課程設計與課堂組織能力;案例教學法則聚焦全國幼兒園地域文化美育優秀案例庫,通過剖析教學設計框架、幼兒行為觀察記錄及教學效果評估報告,幫助學生掌握文化元素轉化為教學資源的科學方法。同時,依托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術,開發交互式微課資源,將地方非遺技藝、民俗節慶等抽象文化知識轉化為幼兒動畫、互動繪本等具象化教學素材,同步培養學生數字化教學資源開發能力。
開展項目式學習。項目式學習以地域文化為載體,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實踐體系。以常州青果巷為例,可設計“運河文化幼兒啟蒙課程開發”“青果巷非遺手工藝教具設計”等跨學科項目。學生需經歷田野調查、文化元素提取、幼兒適用性分析、原型制作等全流程,通過團隊協作完成包含教學方案、文創產品、宣傳策劃在內的綜合成
果,在解決真實教學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專業技能、創新思維與文化傳承意識的協同發展。
引入“雙師協同”教學機制。邀請民間剪紙藝人、方言故事傳承人、地方文史專家等與高校教師組建教學共同體。傳承人通過工作坊形式開展面塑、糖畫等傳統技藝教學,專家以口述史訪談、文化解碼等方式揭示地域文化內涵,形成“技藝傳授一文化闡釋一教學轉化”的立體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親身體驗與深度對話中,深化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為未來開展幼兒美育教學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文化資源。
(三)開展實踐活動
組織實施考察。定期組織學生到青果巷進行實地參觀,讓學生親身感受青果巷的歷史風貌和文化氛圍。在參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建筑細節、了解民俗活動、采訪當地居民,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深入了解青果巷地域文化。同時,鼓勵學生用攝影、繪畫、文字等方式記錄參觀過程和感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藝術表現力。
舉辦文化體驗活動。在校園內舉辦青果巷地域文化體驗活動,如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民俗文化表演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梳篦制作、亂針繡等手工藝活動,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觀看民俗文化表演,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通過這些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傳承地域文化,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文化體驗能力。
開展文化創意活動。鼓勵學生以青果巷地域文化為靈感來源,開展文化創意設計活動,如設計青果巷主題的海報、文創產品、數字藝術作品等。學校可以舉辦文化創意作品展覽和比賽,為學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作熱情,促進地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應用型高校美育課程的價值生成
(一)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青果巷地域文化元素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將其融入美育課程,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審美體驗。通過學習青果巷的歷史建筑美學、民俗文化藝術、名人文化精神等內容,學生能夠開闊審美視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例如,學生在欣賞青果巷古建筑的木雕、磚
雕藝術時,能夠感受傳統藝術的精湛技藝和獨特美感,生發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欣賞和熱愛之情;在參與民間手工藝制作過程中,能夠提高動手能力和藝術創造力,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
(二)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傳承地域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通過將青果巷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美育課程,讓學生深入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感受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能夠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當學生了解到青果巷走出的眾多名人及其成就,了解到當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技藝和文化價值時,會更加珍惜和傳承地域文化,在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時,能夠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
在將地域文化元素轉化為美育課程的實踐活動中,如實地參觀、文化創意設計等,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以地域文化為靈感進行創新設計,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學生在設計青果巷文化旅游紀念品時,需要結合青果巷的文化特色和現代設計理念,進行創新設計。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設計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市場意識。
(四)促進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
將青果巷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應用型高校美育課程,為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途徑。一方面,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認識青果巷地域文化,培養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者;另一方面,學生在參與文化創意活動過程中,能夠以創新的方式對地域文化進行再創作和再表達,賦予地域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促進地域文化的創新發展。此外,高校與地方文化機構的合作,也能夠推動地域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實現地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五)推動高校美育課程改革與發展
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入,為應用型高校美育課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推動了美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通過將地域
文化與美育課程相結合,能夠打破傳統美育課程的局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學校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提升美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吸引力。同時,這種課程改革也有助于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升高校的辦學特色和社會影響力。
將青果巷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應用型高校學前專業美育課程,是實現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升學生審美素養和綜合能力、推動高校美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基于地域文化的課程設計、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活動等轉化路徑,能夠充分發揮地域文化元素在美育課程中的價值,實現地域文化與高校美育的有機融合。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應進一步深化對地域文化元素的研究和挖掘,不斷完善轉化路徑,探索更多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實踐形式,讓地域文化在高校美育課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培養具有文化自信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沈麗珺,江蘇常州人,江蘇理工學院藝術教育中心教師。常州市美協會員,常州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常州印社理事,常州印社青少年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