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25日,河南農民工劉詩利因參加作家陳行甲新書分享會的一段視頻走紅網絡。“大家關注我,說到底是推崇讀書、重視讀書。”年近花甲的劉詩利,理想簡單又執著——身體再好些,多學些本領,離“博覽群書”的目標再近些。當記者問他,“60歲還可以談理想嗎?”劉詩利堅定地回答,“可以!”
7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劉詩利的署名文章,他以樸實的文字道出讀書的重要意義,再次引發刷屏。以下為文章《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的原文:
我叫劉詩利,家住河南濮陽,農忙時在家種地,不忙的時候,進城打工賺點錢。前些天收完麥子,我就到了北京,在馬駒橋附近找活兒干。
我每天凌晨5點多就出門找活兒,這個點零工機會多,等到7點以后工作就難找了。綁鋼筋、打混凝土、砌墻、打地面,這些建筑活兒我都能干。沒活干或下工后,我最愛去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看書。每次翻開書頁,整個人就輕松愉快起來,常常一待就是七八個鐘頭,感覺特別充實。
沒想到,我今年6月在北京圖書大廈參加讀書會的視頻在網上火了,受到網友廣泛關注。

其實,我好多年前就去過北京的書店。2005年,我第一次去北京,跟著一個老鄉做地鐵工程。沒活兒的時候,我在路邊買了張地圖,看著看著,想起來以前讀過一篇文章,大伙說北京圖書大廈的書多、環境好,就想著去看看。倒了幾趟公交車,到了大廈,一走進去,真是和文章里寫的差不多嘞!比我見過的書店大多了,好幾層,各種書都有。
在大廈里,我問一個買書人:“北京還有啥書店?”他說還有王府井書店、中關村圖書大廈。后來,我又去“打卡”這兩個地方,怪得勁。
為啥去“打卡”?因為我愛看書。小學四年級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講:“‘深水養大魚’。寫文章就像養魚,你們要多讀書,寫作文才容易用上。”這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后來,老師還給我們訂了《中國少年報》,班上同學都盼著看,那份報紙,或許就是我對閱讀最早的熱愛吧。
我爹給我在集上買過兩本書,內容到現在我都記得很清楚。一本是《雷鋒的故事》。雷鋒去報名當兵,人家說他體重不夠,他說“我還沒吃飯呢”,讓人家等一會兒再稱。還有他開車的故事,幫助老百姓的故事。另一本是《動腦筋爺爺》,書中講了各種生活里的問題,比如一個小孩問爺爺,同樣周長的管子,是圓的吸得快還是方的吸得快呀?爺爺回答是圓的,因為橫截面大。
初中畢業后,因為村小缺人手,我就去當了代課老師。200多個學生、5個班,開辦了語文、數學、自然、品德、體育課程,這些課我都教過。那時,第一節課都是閱讀,我帶著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幫他們培養讀書的興趣。再后來,家里有了小孩,我得掙更多的錢,就開始了一邊種地、一邊打工的生活。
網上火了以后,有網友給我留言:“潑天的流量來了,你要珍惜。”我在想,自己為啥火了?像我這樣喜歡去書店的人也很多,可能還是因為外貌上跟“讀書人”有些反差,吸引了網友。大家關注這個事,說明大家對讀書是很重視的,都希望通過讀書來獲得知識,從而提升自己,這真是好事!
我的名字里有個“詩”字。祖輩傳下來的家訓說,“言行合法,詩書訓子,義理傳家”。我想,祖輩用這些話教育后人,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希望我們多讀書、有文化、家風好。
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很多人都是這樣子的。現在大家工作都很忙,好像很難抽出時間讀書。但人是有一定主動性的,真想讀的話,總能抽出時間。現在不光有紙質書,還有手機里的書、新聞、短視頻,都能從中獲取知識。像電焊、砌墻,工友們都可以查書查視頻,怎么量長度、怎么切、怎么綁,清楚得很。讀書,提高了知識水平,才能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今年58歲,孩子也結婚了。生活上他們能照顧自己,我的壓力小多了。不過,活得干,還是有個事兒干著好。讀書也“中”,讀書不光能獲取信息,還能休息放松、讓人心情好嘞!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