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云:“不自是,故彰。”意思是說,不自以為是,所以能夠是非分明。
清乾隆年間,福建平和縣有一位叫曾萼的官員,官至直隸連州知州,他為官的準則是“不敢自是,無負此心”。無論是訴訟辦案還是調解民事糾紛,務求公平公正。他曾這樣對下屬說:“我們只要不自以為是、不偏私護短,就不會辜負自己的良心。”曾萼曾在多地為官,都留下“公正清廉,政績斐然”的好名聲。
古人有言:“人一生大罪過,只在‘自是自私’四字。”“自私”為百病之源。古人把“自是”擺在自私之前,可見其危害不可小覷。尤其是為官從政者,更要保持“不自是”的清醒,涵養“不自是”的品格,方能在人生之路上行穩致遠。
“不自是”,就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魯迅是文學大家,學識淵博,尤其是文字犀利的雜文,被人們稱為“匕首”和“投槍”。但魯迅卻十分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人們推崇他的作品,他卻認為那只是“時時隨風而逝”的“許多小小的想頭和言語”。劉半農曾提議他參評諾貝爾獎,他卻說“還欠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但不能成為“自是”的理由。無論是學識、能力還是經驗,都只不過是比較優勢,超出一定的范圍往往就會“捉襟見肘”,更何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因此,無論何時都需要謹言慎行,“與人共而不驕”。
“不自是”,就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俄羅斯文學家屠格涅夫雖然蜚聲歐洲文壇,但他一直虛心聽取讀者的批評意見。他在小說《旅店》中曾寫到一個“區警察局長”,有人對他提出批評,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局長”這個職務。他誠懇地接受批評,再版時作了刪改。還有人對他寫的《獵人筆記》提出批評,認為筆調生硬,風格不夠自由。他虛心接受,與老的寫作手法永訣,從此開始了新的嘗試,大量優秀作品相繼問世。
“不自是”,就要始終保持自省的態度。當年,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在瓦子街地區打了一場大勝仗,他很是滿意。在回指揮所的路上,他停住腳步,把皮帶往左手掌上一打,自言自語道:“彭德懷啊,可不敢驕傲,不敢驕傲啊!”而在遭受戰事損失的西府戰役教訓總結會議上,他又說:“彭德懷呀彭德懷,你學的馬列主義哪里去了?”正是因為這種自問、自責、自省的態度,令他勝不驕、敗不餒,成就了“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功勛與威名。
還需要指出的是,“自是”不是自信,二者不能混為一談。自信是建立在清醒認知基礎上的自我肯定,而“自是”則是高估自己、盲目自信。有道是“自信是英雄的本質,自負是愚人的特征”。在實踐中,只有自覺保持自信,擯棄“自是”,才能不斷實現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摘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