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樂天,1925年3月出生于天津。1950年8月,他從北京大學醫學院畢業,被分配到當地人民醫院當外科大夫。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5月底,中央要組織代表團前往拉薩,代表團中需要有一名大夫,還有司藥和護士。司藥和護士都好錢,唯獨大夫卻不好找。這時,他們想到了人民醫院的徐樂天,便專門把他找來征求意見。當聽說是去西藏,徐樂天一拍胸脯,立刻答應了。
當時要去西藏,比登天還難。從陸路到西藏共有四條道。為了盡快抵達拉薩,中央代表團選擇繞道海路,經印度從我國的南部邊睡進藏。1951年6月13日,徐樂天跟隨張經武將軍等14人組成的代表團,從北京南下,經廣州到了香港,然后搭乘一艘4000噸的英國商船,帶著70多件行李物品,從香港乘船,經過仰光、曼谷、新加坡,到達印度的加爾各答,再從加爾各答乘飛機到西里古里,接著換乘汽車到達葛倫堡。代表團一行在葛倫堡停留了幾天后,接著乘汽車抵達錫金的甘托克。從這里開始,就只能騎著驟馬翻越喜馬拉雅山。徐樂天一行從甘托克出發,一路向東,大約行走了24公里,好不容易才爬上了乃堆拉山口。接著,他們來到了海拔4300多米的帕里。帕里號稱世界第一高城,這也是從亞東到江孜至拉薩之間商旅行人的必經之地。從江孜到拉薩的山路,大概是一路上最好走的路了。砂石鋪就的道路比較平坦,徐樂天他們騎馬前進,速度也快多了。
1951年9月8日,徐樂天他們終于抵達拉薩。這一路奔波,跨越上萬里,走了將近三個月。徐樂天醫務組一行三人成為新中國第一批進入拉薩的醫務人員。
剛到拉薩時,徐樂天一行住在拉薩市中心八廓街對面的一處三層樓的藏式建筑。在二層的一間屋內,徐樂天擺上桌子、凳子、血壓表等用品。這便算是用來給病人診治的檢查室了。因為病人不多,徐樂天此時的主要任務是應邀去家訪看病,送醫上門。
經過一年的籌備,拉薩市人民醫院正式揭牌成立。徐樂天擔任外科主任。
到西藏之前,各地派去的醫療隊都知道西藏地區白內障的病發率高,所以都隨身攜帶了精致的眼科器械,唯一沒有帶來的是眼科醫生。面對那么多的患者,具有很好的醫療器械,但卻沒有主刀大夫。身為外科主任的徐樂天意識到,或許這個重擔就該由自己來承擔。盡管此前他并未接觸過眼科手術,但是,豐富的臨床經驗使他有信心給患者做好眼科手術。
當時的白瑪大媽已經50歲了,雙目失明多年,在翻譯的幫助下,徐樂天幫助她取出了一只眼睛中老化的晶體核,白瑪大媽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些光明,便禁不住用藏語大聲叫喊起來:“嘎布睿!”旁邊的翻譯告訴徐樂天,大媽在喊“白色的”。原來,失明多年的她終于能看見光亮了,因此激動萬分。
新聞報道了這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的故事。拉薩文工團得知此事,認為這是一個很好地增進百姓與軍隊魚水情深、很好展現人民政府為人民帶來幸福和光明的故事,于是專門派創作員到醫院去采訪。不久后,他們便編出了一個名為《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的舞臺劇,并且陸續在西藏各地上演。這部劇打動了很多藏族民眾,也讓許多罹患眼疾乃至失明的人看到了希望,他們紛紛找到拉薩市人民醫院,請求給自己做手術。
有一次,一名藏族同胞在家里整理火藥時,不慎發生了爆炸,結果把面部炸得鮮血淋漓、血肉模糊,昏倒在地上。他的家人嚇壞了,以為自己的親人活不成了!一家人嚎啕大哭。鄰居聽見爆炸聲和哭聲,紛紛圍過來,看見倒在地上的傷者,他們立即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忙對那一家人說:“聽說拉薩人民醫院的大夫醫術很高明,他們能讓盲人的眼睛睜開,他們也一定能救活你們的親人。”于是,抱著一線希望,大家一起動手,幫著把昏倒的傷者抬到了拉薩市人民醫院。
徐樂天立即給患者做了檢查。他指揮醫護人員,給患者的傷口進行止血清理。經過包扎,血止住了,患者也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過來。看到自己的親人醒過來了,這名藏族同胞的家人非常激動,萬分感激,要贈送各種禮物以表感謝,都被徐樂天拒絕了。于是,他們便一再地找到醫院領導,提出要為此專門舉行一次感謝會。醫院領導經過研究,認為這也是一個促進醫護人員同當地百姓密切感情的好機會,便同意了。
幾天后,在拉薩市人民醫院門外的空地上,隆重地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患者家屬感謝會。
戴著圓頂氈帽的藏族同胞站在臺上,手里拿著稿子,含著淚花,一句一句地朗讀著發自內心的感激之詞,并衷心祝愿這些人民的好醫生吉祥如意。
在1951年動身進藏之前,組織上告訴徐樂天,他去西藏只是去出差,時間也就是三個月。然而,等真的到了拉薩,徐樂天切身感受到了當地缺醫少藥的嚴重情形,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推遲離開西藏的時間。1953年4月,拉薩醫院不斷壯大,前來支援的醫護人員也越來越多,醫院外科醫師隊伍逐漸健全。徐樂天,這位援藏醫生第一人,才戀戀不舍地離開了自己熱愛的這片土地和人民,回到了北京。
在北京協和醫院,他在幾位醫學前輩的引領下,開展胸外科手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驗豐富的他修煉成了協和胸外科“一把刀”,成了名揚天下的胸外科專家。
2020年9月23日,徐樂天安靜地走了。這一年,他96歲。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