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空中,直升機轟鳴,360度低空全景下,山西平遙古城全貌如畫卷般鋪展;夜幕中,煥真·平遙數字藝術光影秀亮起,游客在光影中穿越歷史,邂逅科技與古韻交融的浪漫。近年來,平遙縣探索出一條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創新路徑,讓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新的生機。
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古城街巷,斑駁的門墻訴說著千年滄桑,也記錄著一代代平遙人對珍貴文化遺產的守護與傳承。
平遙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有著2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躍的“活態”古縣城,完整保存了中國明清時期城市的空間布局與建筑風貌。
古城內傳統民居、“國保”眾多,且建筑多為木結構,消防隱患較多。古城人口稠密,現代生活與老舊設施的矛盾日益突出。
199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申遺初期,為解決古城空間擁擠問題,平遙縣公共機構率先遷出,為古城發展騰出空間。隨后十余年里,古城內近半數居民陸續遷出,但仍保留了約3萬名居民與外來經營者和諧共處。
近年來,平遙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出臺保護修繕工程資金補助實施辦法。同時,進行雨污分流、電網提升改造,讓古城居民取暖、用電等更方便。“古城街巷路面‘大變臉’,雨季巷子里沒臭味兒了,旅游旺季用電高峰也不斷電了,‘地下城’改造讓我們的生活更舒心了。”說起現在古城內的生活,窯門巷12號院子的主人郭小強逢人便夸。郭小強提到的“地下城”改造,便是歷時3年、投資13.9億元的平遙古城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
古城保護是一場科技與時間的賽跑。“我們在5處有風險的文物遺產本體上安裝了裂縫計、位移計、測量機器人等9個前端監測設備,共計54個監測點位加入監測預警平臺,還成功開發人工巡查手機監測云系統,實現遺產本體的數據采集、信息記錄、分析傳輸和數據共享。”原平遙縣一城兩寺研究院主任范麗萍介紹道。
天蒙蒙亮,平遙古城墻保護服務中心主任張志進便開始了一天的巡查工作。從永定門沿著石磚砌成的臺階拾級而上,張志進一路觀察、拍照、上傳、登記,走走停停,6143米長的城墻一次巡查就得小半天,20多年來他樂此不疲。
“古城墻外包磚內夯土,需要用古建和土遺址兩種方式進行保護修繕。”平遙城墻搶險修繕技術負責人邵帥說,“目前,從土質配比到夯筑數據,我們已形成了一套古城修繕標準,讓古城墻的抗風化性更強。”此外,平遙古城與高校合作成立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實現預防性保護與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
古城的保護需要一代代人的堅守、傳承與創新。邵帥介紹,當前古城墻修繕工匠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工匠技藝的傳承甚至已出現斷層。“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不僅要保護文物,還要保護與它相關的技藝和培養修復它的這批人。未來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其中,將祖輩的手藝傳承下去。”
今年“五一”假期,原本供往來旅客匆匆歇腳的高速平遙服務區,搖身一變成為了文化驛站。隨風輕擺的大紅燈籠旁,平遙推光漆器、面塑、剪紙等非遺項目輪番上演“視覺大戲”。大戲臺前,一名南方游客難掩激動,通過視頻通話向家人展示這場邂逅:“你們看!服務區竟然能聽到正宗的晉劇!”
作為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平遙縣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71項。其中,平遙推光漆器探飾技藝、平遙紗閣戲人、冠云牛肉傳統加工技藝、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平遙逐步構建非遺傳播體系,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畫、面塑、彩塑、剪紙等20余個傳習所(工作室),開展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
每到周末,傳習所里都熱鬧非凡:孩子們在面塑藝人指導下捏出形態各異的生肖,年輕人跟著剪紙大師學習“連年有余”的紋樣,外國游客饒有興致地嘗試拓印木版年畫。
而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平遙正用創新的方式講述非遺故事。夜幕降臨,《又見平遙》劇場悄然啟幕。演出中,360度旋轉舞臺、全息投影等技術,將平遙城墻、市樓等標志性建筑融入場景。票號伙計點著銀子、小商販熱情吆喝……演員們在觀劇人群中往來穿梭,與觀眾展開即興對話,將人們瞬間拽入那個風云激蕩的晉商時代。
近年來,平遙縣不斷探索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不僅以古城墻、古民居、老傳統、老手藝吸引世界目光,還不斷豐富旅游新內涵,培植旅游新業態。
站在21世紀的坐標上回望,平遙古城猶如一部鐫刻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寶典。這座“活著的古城”以“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之心,在保護與傳承中寫下了新時代的答卷。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