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每個人都是一顆小星球,逝去的您就是溫暖的暗物質。我們知道再也見不到您,但您的引力仍然在……”江蘇省揚州市儀征市人民法院青年干警們寫下追思的詩句。
2023年12月14日,儀征市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四級高級法官邊曉斌倒在了辦案一線。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對他的追思不僅沒有消失,還在持續增長。
扎根法院系統29年,邊曉斌始終恪盡職守、矢志奮斗,全身心投入司法事業,用腳步丈量為民初心,用生命書寫擔當作為。
2025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江蘇省委在南京聯合召開表彰會,追授邊曉斌同志“全國模范法官”、“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23年12月14日,邊曉斌在現場勘察時,因防護板突然斷裂,從5米多高處跌落,生命定格在49歲。
邊曉斌發生意外的停工工地,距儀征市人民法院僅2公里。這也是儀征市區最后一處爛尾樓,事關上百名居民的“安居夢”。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時任儀征市人民法院院長的江厚良經常站在法院六樓的會議室朝北遠眺,一想到這位老同事,心里就堵得慌。“當時組織上已經考慮年底前交流任職,再過十來天他就要交流到其他政法單位,他本可以不去現場的。”
但邊曉斌去了。當天,他在電梯口碰到正要出發去現場勘察的同事江厚良,寒暄了幾句就表態:“破產工作一直由我分管,情況沒人比我了解,一起去。”
“不推事、不怕煩、敢挑擔子”,是邊曉斌留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更在生命最后一刻定格成為永恒。
2008年,200多名在儀征市某支柱化工企業連續工作十幾年的工人,因企業突然終止勞動合同并要求他們轉為勞務派遣工,集體向法院提起訴訟。此案看似普通合同糾紛,實則判決結果可能影響全國石油石化系統數十萬同類用工問題。但因當時法律對勞務派遣施行條件缺乏明確規定,雙方僵持不下。
剛上任儀征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長的邊曉斌主動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他帶隊日夜約談工人,采取“背靠背調解”與律師溝通,提出先轉派遣但確保同工同酬、逐步化解的方案,緩解了僵局。
2013年,新修訂的勞動合同法施行,規定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崗位上實施。邊曉斌抓住時機組織再調解,促成近500名工人與企業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歷時五年的糾紛圓滿解決。
2024年9月,曾因債務糾紛停建的儀征市寶能小學如期迎來250名新生。儀征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長劉潔濕了眼眶:“邊院長要能親眼看見這一幕,該多好。”
2019年,寶能公司簽約承建該小學及道路,但2020年因債務糾紛停工。2022年10月,面對上千名適齡兒童入學難題,儀征市政府緊急要求啟動訴訟以復建學校并防國資流失。
然而,續建前需完成造價與質量鑒定。若走常規程序,將無法兌現市政府“2024年9月開學”的承諾。
面對“守程序”與“保開學”的兩難,邊曉斌調研后大膽提議“先予執行”,以便政府盡快接手續建。
劉潔回憶,當時對是否符合“先予執行”條件存在爭議。法院審判委員會在討論時,邊曉斌強調其核心是滿足權利人迫切需要,并指出:“如果首批幾百個孩子上學的事都不是迫切需要,那什么樣的情況才算迫切需要?”
“總是站在最前面,不怕事、敢擔責,這就是他的風格。”承辦該案的員額法官杜忠宏說。
“法條是剛性的,但社會生活是千變萬化的,法官如何衡量自由裁量的空間,需要兼具智慧和擔當,某種程度上要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突破’和‘創新’。”在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楊曉蓉看來,邊曉斌在寶能小學續建一案中大膽適用“先予執行”,是對法條的創新性解讀,是在“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司法改革大方向下的勇于擔當。
2025年6月初,行走在位于儀征經開區的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蘇)有限公司碼頭,高聳的龍門架林立,上汽安吉物流的兩艘9500車位汽車運輸船、比亞迪9200車位汽車運輸船和82000噸散貨船等在水域內一字排開工業壯美的畫卷撼人心魄。
很難想象,這里的船企一度深陷破產危機。
2021年12月14日上午,經過26輪激烈競拍,江蘇蘇港造船有限公司破產財產最終以2.34億元的價格成交,超過起拍價5000萬元。200余萬元國家稅款被全額追繳,33.37萬平方米的沿江土地和4.5萬平方米的廠房資源被重新盤活,258名職工和150余名普通債權人的債權在那年春節前得到清償,這起耗時7年零7個月的破產案件得以順利審結,實現破產財產價值最大化。
作為船企的清算組成員,律師尤志明全程參與了船廠的拍賣。回憶起與邊曉斌打交道的20多年,尤志明發自內心地敬佩這位法官:“成交的瞬間,等待室內一片歡騰!整個處置過程,不亞于逆風翻盤。”
曾因沿江區位優勢興盛的儀征船企,后因行業下行陷入困境,蘇港造船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5月,儀征市人民法院受理蘇港造船有限公司破產清算一案,該公司資產8次拍賣均流拍,政員工工資社保等權益長期懸而未決。
2021年下半年造船業回暖,邊曉斌協調多部門聯動,將蘇港破產財產處置與政府招商銜接。面對部門分歧,他果斷拍板:“必須促成拍賣,保障債權人能在年底前得到清償和分配,風險我擔!”此舉堅定了投資人的信心。
該案審結促進了產業調整與社會矛盾化解。參與破產清算案的儀征市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余雷說,邊曉斌還將工作經驗進行了總結,在2021年11月國裕船舶破產案中創新采用“資產出租+引資重整+分類清償”模式,最大化利用造船設施價值。
2024年1月,儀征市人民法院沿用其思路裁定國裕船廠重組成功,新簽16艘船舶訂單(產值約50億元),在破產邊緣挽救了企業。
楊玉珍沒能趕上邊曉斌的告別儀式。2024年春天,她從常州趕到儀征北郊墓園。松林肅立,青草依依,望著墓碑上邊曉斌熟悉而溫暖的笑容,她紅了眼眶。
2010年11月,她的丈夫魏文斌高空作業摔成重傷,包工頭支付2萬余元后失蹤。重壓之下,楊玉珍備好農藥欲輕生。邊曉斌察覺后及時勸阻:“你兒子剛保送碩士研究生,別毀了他一生。”
邊曉斌又帶來了切實的幫助。他帶頭組織法院職工捐款,多次向相關部門申請救助資金,奔走各方協調案件,讓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獲新生。
“小案”不小辦,是邊曉斌的一貫作風。經走訪調查,他發現魏文斌、楊玉珍身后,是儀征當地數萬名從事木匠、漆匠、瓦匠、水工、電工“小五匠”行業的農民工群體。他們工種轉換快、流動性大,發生職業傷害的風險高、維權難。為此,邊曉斌倡議開展農村建筑工人意外傷害保險試點,爭取財政專項資金為試點鄉鎮99名農村“小五匠”購買保險,推動當地包工頭“凡用工、必買險”。
從村口到鄉鎮,從一家到千家,推動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轉變,邊曉斌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用仁愛至善傳遞司法溫情。
“師父說,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2001年,余雷跟著邊曉斌在新城法庭工作,他是書記員,邊曉斌是審判員,他把邊曉斌看作“師父”。村民的家散落在各村各組,邊曉斌常常帶著他走村入戶調查辦案。“夕陽西下,師父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田埂上,不時回頭跟我傳授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方法,這幅畫面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斯人已逝,法魂長存。
29年的法官生涯,47本沉甸甸的工作筆記,還有更多深植人心的記憶,共同書寫著一位人民公仆愛黨愛民的忠貞誓言。家鄉的山水草木間,留存著邊曉斌赤誠奉獻的閃光足跡。邊曉斌走了,但他種下的法治種子,正在這片土地上蓬勃生長。
(摘編自《人民法院報》《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