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之巔,迎客松畔。手持放大鏡、脖掛望遠鏡,繞著迎客松仔細觀察。看樹皮、梢頭、枝丫、冠頂、松針等是否異常,支撐桿是否松動,每隔兩個小時巡護巡查一次,遇到惡劣天氣,便加密巡查頻次,做好維護記錄……
這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護林防火隊員、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的工作日常。如上的工作流程,胡曉春已堅持了15年。
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的壯美景致背后,是眾多和胡曉春一樣的工作人員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2006年,從部隊退伍回來的胡曉春,脫下軍裝,穿上護林服,成為黃山風景區的一名防火隊員。歷經時間考驗和層層選拔,2010年,胡曉春成為第18任守松人徐東明的徒弟——一名守松人“替補”。
翌年,29歲的胡曉春接過師父的望遠鏡、放大鏡,正式轉正“接棒”成為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這一守就是15年。
為加強對迎客松的保護,早在1981年,黃山風景區就制定專人守護機制,為迎客松配備了專職守松人,實行全天候守護。迄今為止,在所有守松人當中,胡曉春雖然最年輕,卻是守松年限最長的一位。
一年365天,胡曉春有超過300天住在山上。在迎客松旁的“守松人”工作室,一張簡易床、一副桌椅、一臺監控電腦和一些監測工具,是胡曉春在山上的全部“家當”。15年來,胡曉春守在迎客松旁,觀察監測記錄迎客松的生長變化,為科學管護提供第一手資料。
在這間不到7平方米的工作室里,他寫下90多本“迎客松日記”,累計超140萬字。這些日記記錄著迎客松開花時間、新梢頭萌發時間、更換松針時間及惡劣天氣的應急應對保護方案等情況。“每次寫下‘迎客松無異常’,我都會舒一口氣。”胡曉春說,“寫迎客松日記也是守松人的一種傳承,希望能為后人留下些歷史資料。”
因為常年駐守一線保護迎客松,胡曉春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等多個榮譽。
說起守松人,大家會以為是“單人作戰”。但實際上在我身后,有一個由林學、力學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強大技術后盾。”胡曉春介紹,技術團隊會對迎客松進行定期“體檢”,結合其生長情況“把脈開方”。同時,通過專業性研究分析,技術團隊會對守松人日常巡檢保護工作提供技術指導。
無論是已經陪伴黃山松大半輩子的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總工程師姚劍飛,還是博士一畢業后就投身于用科技守護黃山松事業的黃山“樹醫”吳貽軍,都是胡曉春背后重要的技術支撐。他們和胡曉春一同扎根山上定點蹲守,只為更好地守護黃山。
守護好黃山,不是只守護好迎客松。古樹名木是黃山風景區重要的自然遺產和生態資源,也是黃山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常態化的林木守護也是守松人工作的重要內容。按照國家規定,樹齡超過100年就屬于古樹。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以更高標準遂選出以迎客松為重點的100多株珍貴古樹名木并進行編號,每棵樹都有一個保護團隊,建立起巡檢保護體系。這其中有50多株古樹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胡曉春介紹,在專家指導下,黃山風景區積極落實“一樹一批人”、“一樹一對策”,對景區珍貴古樹進行重點保護。
“我們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胡曉春看來,正是自己和同事還有專家團隊的緊密協作,共同織密了黃山風景區生態保護“安全網”,才讓每一名來到黃山的游客都能感受到黃山不一樣的美。
當選為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胡曉春有了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了更好地建言獻策,他深入走訪調研身邊群眾,主動與游客交流,傾聽他們的意見訴求。
2023年以來,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胡曉春均在廣泛收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圍繞黃山風景區生態文明建設、加大黃山自然保護地生態資源安全保護力度、強化黃山風景區規劃引領作用、支持黃山市打造國家外事活動基地等方面提出建議,助力更好展現黃山生態之美和文化魅力。
“春哥不僅是守松人,也是黃山的講解員、宣傳員。”作為胡曉春的技術搭檔,吳貽軍親切地把胡曉春喊作“春哥”。在他看來,每天行走在山崖上的胡曉春不僅在努力守護好迎客松,更在守護好這片山林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承。
“迎客松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傳遞著中華民族熱情好客、開放包容的優良品質。作為一個‘活文物’,它承載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胡曉春表示,“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守松人,積極履職建言、大力宣介迎客松乃至黃山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站在迎客松旁,胡曉春望向遠方的目光堅定而有神。正如深深扎根黃山的迎客松一般,胡曉春也深深扎根于這片他熱愛的土地,與迎客松守望相伴,用信念與堅守,書寫著用心用情履職的動人故事。
(摘自《中國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