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7月25日至28日,作為我國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文化盛會之一,第33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在重慶舉行。一場書博會,見證文化力量、沉淀書香品位、激揚美好生活。為更好地營造“書香中國閱讀之美”氛圍,本刊精選精編一組文章,講述全社會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故事,帶領讀者共同領略“書香里的中國”。
最是書香能致遠。
當全民閱讀的清風,撫慰每個人的心靈,神州大地讀書氛圍愈發濃厚,文化自信更加堅定,精神力量更加磅礴。
全社會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氛圍日益濃厚,書香里的中國,欣欣向榮。
凌晨3點,位于上海虹口區和平公園的和平書院燈火通明,一名身著外賣服的讀者在安靜地閱讀。
讀者名叫杜天。“晚上外賣沒訂單的空閑時間,我就會來這里看看書?!倍盘煺f,之前送外賣路過這里,偶然走進來,捧起一本《額爾古納河右岸》,書中的故事仿佛一下將他拉進寧靜的草原。也是從那時開始,他體驗到了“泡”圖書館的樂趣。
自2014年起,“全民閱讀”連續12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首個國家級全民閱讀規劃《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印發;2021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
閱讀從個人志趣上升為國家戰略,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廣袤的中華大地。
2025年1月9日,素有行業風向標之稱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逾40萬種圖書集中亮相,《在曠野里》《大遼河》等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圖書吸引眾多讀者。
全民閱讀,啟慧增智,離不開優質閱讀內容的供給。
2024年,我國出版各類報紙249億份,各類期刊18億冊,圖書118億冊(張),人均圖書擁有量8.39冊(張)。
近年來,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優秀通俗理論讀物出版工程、優秀原創文學出版工程等為推進全民閱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國好書”等評選活動向社會推薦了一大批精品圖書,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的閱讀需求。
與此同時,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建設也在持續完善。
走進江蘇無錫梁清路上的蕓臺書舍,穿過形似橋洞的廊道,清雅幽靜、別有洞天。“環境太好了,很有氛圍感,可以待一整天?!闭陂喿x的市民徐密說。在無錫,這樣的城市書房遍布商圈、公園、社區。
放眼全國,四川成都在農貿市場中嵌入式打造“菜市書屋”;在湖南長沙,農家書屋里也能借到市圖書館里的新書;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圖書館為了解決牧民四季游牧借書難的問題,建起了草原“索倫嘎”移動書屋……知識的清泉浸潤著城鄉阡陌。
從建設城市書房、農家書屋、社區書屋,到建設“15分鐘閱讀圈”、24小時自助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閱讀更便利的背后是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是各級政府投入的持續加大。根據規劃,今年我國將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這是我國縱深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它為開展親子閱讀、校園讀書節等活動提供了平臺,也為探索“閱讀+”跨界新模式提供了條件,更為推動“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社會風尚的進一步濃厚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場所。
在位于甘肅蘭州的《讀者》編輯部內,新一期雜志的編輯出版工作正在進行。
“每期雜志,編輯們需要從3萬多篇稿件中,選取出五六十篇與讀者見面。我們努力做到總有一篇文章、一段文字,讓讀者的內心受到觸動?!薄蹲x者》執行主編周廣揮表示。
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甘肅武威,有500多年歷史的武威文廟,保存著一塊清代匾額,是當地12位“鄉國學弟子”敬獻的,激勵學子們珍惜時光、刻苦讀書。
如今,一塊復制的匾額被懸掛在武威市圖書館,寄托著將古籍中的勤學傳統轉化為當代市民閱讀實踐的期盼。六年級學生劉海睿每晚準時到圖書館寫作業,寫完作業后就找本喜歡的書讀,直至閉館。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浙江溫嶺,自古崇文重教,著書立作的大家迭出。一到下午4點,瓦林村村民林輝家就熱鬧起來了。附近的孩子成群結隊來到這里,翻看書架上的圖書。墻上掛著一塊“林輝家庭圖書分館”的牌子,5000冊圖書由溫嶺市圖書館提供,可以通借通還。
類似的家庭圖書分館在溫嶺有400多家。溫嶺依托市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建立了家庭、企業、民宿圖書分館,實現圖書資源共建共享。濃郁書香,為溫嶺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當一家燈火與萬家書香相連,便織就了民族文化最堅韌的精神紐帶。
近年來,從城市到鄉村,從線下到線上,每年有數億人次參與各類閱讀活動。
北京開展“舊書新知”活動,讀者在泛黃紙頁間尋覓文明密碼;廣州舉辦“書香羊城”活動,大篷車巡展帶來英雄故事宣講,弘揚革命精神;湖北開展“長江讀書節”,以長江文明為紐帶,九城掀起讀書熱潮……400多個城市常設讀書節、讀書月。人們在閱讀中汲取智慧力量、感悟美好生活、豐富精神內涵。
這片日益豐沃的閱讀土壤,正滋養著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象。
當“屏讀”成為常態,數字化既拓寬了閱讀邊界,也帶來碎片化挑戰。如何平衡“快”與“慢”、“新”與“舊”,成為全民閱讀的新課題。
早上9點,在上海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張博然走進地鐵車廂,打開手機的讀書軟件。這是他每天通勤路上的“固定動作”。
“早高峰人流量多的時候,我也會戴上耳機聽書。”張博然說,雖然地鐵上嘈雜擁擠,但只要開啟沉浸式的閱讀,心里就會變得踏實、不再浮躁。
如今,忙碌的人們選擇在碎片的時間里用閱讀安放心靈。彌漫著書香的地鐵,成為城市里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2024年發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數字化閱讀深入人們的生活,聽書和視頻講書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7億。
在手機屏幕上長按選中“格式塔效應”五個字,點擊“AI問書”按鈕,此概念的定義、影響和應用等信息便一一羅列出來,這是自學心理學的羅海平在閱讀軟件里常用的功能。
“以前讀專業書時,理解復雜概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自行檢索。但現在,遇到不懂的名詞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搜索,得到非常快速、詳盡的解釋?!绷_海平說,這些功能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學習效率。
人工智能、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隨著新技術、新模式層出不窮,全民閱讀的浪潮不斷奔涌。從“一書在手”到“一屏萬卷”,更多元、更智慧的閱讀方式,極大豐富了人們的閱讀體驗,助力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北京城市圖書館,60歲及以上老人在綁定讀者卡后,智慧桌面的屏幕會變成大字版,老年讀者可以呼叫工作人員實現一對一的專屬服務,甚至讓機器人送書到桌邊。
“可視化、可聽化、情景化、沉浸式的閱讀形式,是未來閱讀適老化發展的重點?!笔锥紙D書館副館長李念祖介紹,首都圖書館還配備了具有放大器作用的電子助視器和能讀報紙的有聲朗讀機等,方便視障人士閱讀。
科技賦能,讓閱讀帶給更多人幸福。未來,每一名讀者都能夠從視覺、聽覺、觸覺乃至更多維度感受閱讀的魅力。
(摘編自“央廣網”、《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