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豆腐的來了!”“閨女,可算等到你了!”清晨的吆喝與應和,是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最溫暖的晨曲。
這位被鄉親們喚作“閨女”,被中國駐大阪總領事薛劍譽為“讓世界看到中國鄉村堅韌與溫度”的“豆腐姑娘”,便是27歲的李福貴。薛劍向全球推介后,李福貴的粉絲量、影響力升。
李福貴的“走紅”猶如一股清流。她的鏡頭里沒有精致的人設,沒有刻意的煽情,有的只是最真實的生活切片。這份難得的清醒與克制,讓她的視頻始終保持著泥土的芬芳,觸動著每個觀眾心底最柔軟的角落。
命運曾遞給她一手“爛牌”:父母智力如孩童,叔叔殘疾、嬸嬸離家留下堂弟妹,奶奶離世。她從五六歲起,就幫爺爺操持家務,14歲外出打暑假工,后又經歷婚姻挫折……然而,最美的風景在泥土深處,最強的力量在平凡堅守。她選擇“把苦日子過成花”。
過去幾年,她開著一輛不起眼的小貨車走鄉串巷,一邊賣貨,一邊用短視頻記錄下與鄉村留守老人親切互動的點滴。鏡頭里沒有網紅濾鏡、精致妝容和劇本編排,只有本真生活的切片。
油亮的豆腐、被馬蜂塹哭的瞬間、陷進泥坑的車輪、老人塞來的煮雞蛋、接過相框的笑容,還有替獨居者撥通子女電話時的絮語……一切都如此瑣碎平凡,又如此熱氣騰騰。“直播間”里質樸的白描,勾勒出鄉土中國最本真的肌理。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當某些直播刻意制造沖突博眼球,李福貴的視頻“不消費苦難,只記錄改變”,堪稱鄉村敘事的一股清流。當流量追逐者精心編排“底層敘事”,李福貴用沾著豆腐清香的雙手證明:直抵人心的力量,終將回歸生活本真。
面對艱難的人生考題,她沒有逃避,而是選擇承擔。她賣過水果,攤過煎餅,干著別人看起來很辛苦的活,但她的笑容如此燦爛,“像向日葵一樣,永遠向陽而生”。李福貴就是我們身邊默默奮斗打拼的普通人,她讓更多人相信:只要努力,生活總是充滿希望。
李福貴不僅是在賣東西,也是在陪伴。她記著老人的特殊需求,幫獨居老人曬麥子,給阿婆梳頭扎辮,給牙口差的王奶奶帶軟糕,為李爺爺銷降壓藥……她的小貨車也是鄉村老人們的“便民服務站”,老人們留她吃飯,送她瓜果——這溫暖的日常,正是人們向往的美好鄉土情誼。
一聲清亮鄉音,觸動了千萬人的鄉愁。李福貴的短視頻,是一種鄉愁的“解藥”。短視頻中溫暖的細節,治愈了無數打工人漂泊的心。那種無法陪伴家中親人的愧疚和無奈,在李福貴的視頻中找到了釋放的出口。

“如果我的視頻能給年輕人帶去正能量,能讓他們多回家鄉去看看老人,我就感到很榮幸。這種價值比賺錢更讓我滿足。”請老人聽相聲吃火鍋、用帶貨收入給漏雨的屋頂換新瓦……李福貴的故事印證:照亮別人的光,首先點燃的是自己的心。腳踏實地,真誠待人,便能活出價值與精彩。
李福貴的“走紅”,呼應了人們內心對于真善美的渴求。無論是她記錄的內容,還是老人們給予她的溫暖、關懷,以及她對這份溫暖和關懷的回應,無不擊中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她的視頻里,記錄著吾鄉吾民的純粹與質樸,也為人們找回了那個漸行漸遠的鄉村,保留了那份逐漸模糊的記憶。
面對潑天流量,她異常清醒:“流量是屬于山里老人的,我只是媒介,讓他們的善良被看見。”這份清醒的堅守,傳遞著真實的力量與平凡的善意。
面對網友“打卡”和求婚者的紛擾,她在鏡頭前含淚請求:“做自己的事、不想被打擾,是我唯一的愿望。”這份“不想”,讓她在流量時代顯得尤為動人。
當朝陽再次浸染鄉間小路,李福貴的小貨車和往常一樣在蜿蜒小道上前行。車上載著五毛錢的西葫蘆、免費的風油精,還有那句被百萬網友轉發的話,“幸福的標準不在物質,而在溝壑里仰望星空的姿態”。
愿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像向日葵一樣,永遠向陽而生”。
(摘自《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