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空間,感知設備時刻捕捉氣體濃度變化;社區里,異常情況會上傳“141”基層智治平臺……當前,數字重慶建設成效卓著,讓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重慶,一座越來越“聰明”的超大城市漸行漸近。
每到節假日,作為重慶市江北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指揮調度科負責人,易立就會不自覺地“緊張”起來。特別是今年春節的預警事件,讓他不敢有絲毫懈怠。
江北區觀音橋環島上有一塊液晶大屏,屏幕上出現的“我在重慶”4個字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去“打卡”。最佳拍攝位置是一座過街天橋。今年春節期間,這座天橋上人潮涌動,人數很快逼近天橋承載上限。
“人數超限!”現場監測感知系統生成預警信息,傳輸到江北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大屏上。
“我們隨即向相關單位發布限流、疏導指令。商圈管理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通過人員疏導和交通管制,避免了過度擁擠帶來的安全風險。”易立說。
在江北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這座“網紅”天橋的實時人流數量、環境風險源個數、市容環境設施問題結案率等體征指標,在大屏幕上一覽無余、實時更新。就像人的心率、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指標一樣,城市運行和治理的各類體征指標,在這里也盡在掌握中。
像這樣“聰明”的基層治理指揮中心,重慶有不少。
走進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一塊16平方米的大屏上跳動著轄區實時動態:垃圾桶垃圾溢出、獨居老人久出未歸、機動車違停……這些情況均由智能攝像頭自動監測。
七星崗街道黨建辦公室主任李晨類講述了一件最近發生的事——“咚咚咚!”快要入眠時,尚城華府小區業主張波被吵醒,墻壁傳來的低頻振動愈發清晰,仿佛有人在他耳邊擂鼓。張波懷疑是附近電影院傳來的噪音,第二天一早便向街道投訴。
同時,在七星崗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大屏幕上紅點閃爍,工作人員精準定位了噪音源頭,的確是附近的電影院,且其噪音超過設定的閾值。
當天,街道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上報了問題,并聯合渝中區生態環境局、七星崗派出所與電影院相關負責人進行溝通。
“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晚上10點以后減少排片量,增加降噪的設備,我們也將持續關注。”李晨類說,依托“141”基層智治平臺,多部門聯動協同,投訴一天之內辦結,快速響應、高效處置讓居民十分滿意。
近期,重慶市九龍坡區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收到一條信息——一輛渣土車可能存在冒裝未密閉違規行為。該車的車牌號、行駛路線等信息被傳送到相關部門。大概40分鐘后,執法隊員趕到現場核實處置。
渣土車智能監管得益于去年上線的“工程渣土治理利用”應用。“該應用圍繞‘管住排渣工地、管住運輸企業、管住消納處置場’的目標,著力解決工地源頭監管不到位、出渣量和末端消納量底數不清、亂傾倒時有發生等問題。”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處處長游連生說。
“上清寺街道嘉西村社區供水管道出現爆管。”去年夏季的一天,渝中區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收到一則預警后,當即轉派街道和水廠工作人員現場核實情況。經核實,嘉西村社區國賓醫院處出現500毫米管徑供水管道爆管。預警核實后,信息通過三級治理中心,匯報給重慶市城市管理局。隨后,渝中區相關部門協同開展搶修處置……5小時后恢復供水。
爆管問題高效處置得益于“城市供水全周期管理”應用的上線和基于三級治理中心城市供水爆管處置綜合場景的貫通。
重慶市城市管理局供節水管理處處長舒亮偉介紹,當爆管事件發生后,應用根據管網關閥智能算法,確定最小停水區域并智能匹配處置預案;在管道搶修環節,根據爆管發生的位置進行AI智能分析,明確需要調配的物資和協同處置單位,確保最短時間內進行應急處置所需的物資、設備設施的調配并形成處置流程;搶修完成后,綜合分析管網水齡、水質的變化,結合影響區域情況,形成水質安全方案,保障供水安全平穩運行。
“要用數字化思維,重塑全市供水全周期管理。”舒亮偉說。
(摘自《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