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洪都航空文化、徐孺子精神、贛派建筑等多元地域文化資源。孺子書房作為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其品牌化建設需突破傳統圖書館的單一功能,實現文化價值與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當前,國內城市書房品牌普遍存在文化符號缺失、服務同質化等問題,而孺子書房通過“一館一特色”的差異化布局,將航空文化、江豚保護、工業遺產等地域元素融入空間設計與活動策劃,初步形成文化品牌效應。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統梳理其品牌化策略,為同類城市書房提供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一、地域文化融入孺子書房品牌化的意義
(一)形成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地域文化為城市精神提供價值支撐,其獨特性為孺子書房品牌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是南昌的洪都航空文化還是滕王閣詩詞文化,抑或江豚生態文化等地域文化符號,都為打造差異化的文化氛圍提供了巨大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孺子書房品牌化的構建更要從融入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強化不同主題的分館設計和文化場景設計,讓書房從傳統的閱讀空間逐步升級為文化體驗的綜合載體,在滿足讀者基本需求的同時發揮其內在的文化優勢,最終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差異化優勢,進一步擴大地域文化的影響范圍。
(二)強化群眾的情感認同
地域文化是連接本地居民和城市記憶的重要情感紐帶。因此,可以通過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孺子書房品牌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強化群眾的情感認同。在實際的品牌化建設中,孺子書房深度挖掘南昌本地著名歷史人物徐孺子先生的事跡,并且對采茶戲、豫章繡等非遺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在沉浸式的文化場景中不斷激發群眾的文化認同感。另外,為更好地發揮地域文化的作用,孺子書房還充分結合實際推出“孺子講堂”品牌活動,聘請知名專家、學者對徐孺子所提出的“恭儉義讓”精神進行講解,為各種寓教于樂的研學旅行開辟特色主題線路。在提升本地居民文化歸屬感的同時,讓游客可以更好地體驗城市特色,形成從文化認同到情感聯結的良性過渡,并且在豐富的體驗中吸引更多力量參與到孺子書房的品牌化建設中來。
(三)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
地域文化融入孺子書房品牌化發展,是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核心抓手。在實際的工作中,這種價值不僅體現在文化傳承上,還體現在其能為全面提升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塑造城市新形象作出貢獻。為了更好地發揮南昌地域文化的優勢,孺子書房以文化IP化策略為載體,結合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話題積極推出“江豚保護”等主題書單,并引入增強現實(AR)互動裝置,以全新的方式展現江豚遷徙路線。地域文化在豐富孺子書房服務內涵的同時,也強化助力了南昌市旅游經濟的發展,早日實現“以文化人、以文塑城”的目標。另外,區域文化建設還能夠在品牌化發展的過程中調動當地居民的參與積極性,為城市的發展和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二、孺子書房品牌化路徑的開發與創新
(一)在文化符號創新中找準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必須以社會需求變化為導向,在文化符號和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中彰顯孺子書房的品牌優勢。在早期的孺子書房推廣中,從業團隊以“文化地標”為定位,通過空間設計、主題展覽等方式提升社會各界對地域文化的認識程度。然而,隨著全民閱讀需求的多元化進步,單一的傳統文化展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公眾對復合型文化空間的需求。因此,孺子書房品牌必須對“社區文化客廳”的模式進行創新轉型,堅持將文化符號打造成為群眾可參與、可體驗的生活場景。不僅要重視其功能的延展性,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增設自習區、媒體工作室和社區活動室等空間,將學習、社交和創作等多元場景進行深度融合,還要從服務精準化的角度入手,利用對用戶畫像的分析提供不同領域的技能類書籍。此外,還要從場景互動性角度出發,做好社區文化活動和空間功能的融合,將閱讀行為升級為高質量的文化實踐,使孺子書房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
以南昌市高新區的華勤分館為例,其選址定于3萬產業工人聚集的宿舍區域,為了能更好地發揮其品牌文化優勢,設計者充分結合職工對職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增加了40%的職場技能類書籍,還結合編程語言、項目管理以及職場溝通等主題組織了實用性較強的“職場充電站”講座。此外,該孺子書房還創新性地引入智能化管理設備,為閱讀者提供優質、便捷的線上課程掃碼服務,幫助更多的職工在碎片化的時間里實現海量知識獲取。而在鯉魚洲紅井分館中,孺子書房則是依托白鶴小鎮景區生態資源,推出“觀鶴主題”閱讀活動,閱讀者可以在觀景閱讀區、自然科普區開展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聯合環保組織所策劃的“護鶴志愿者培訓”等互動項目,將閱讀與生態保護緊密結合。總之,在推動品牌文化建設的同時,融入地域文化元素,找準品牌定位,通過場景化服務增強用戶黏性,可使孺子書房成為城市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亮點之一。
(二)品牌傳播背景下的數字生態場景滲透
品牌傳播背景下的數字生態場景滲透,要從地域文化和現代技術深度融合的角度入手,突破傳統空間的局限性,構建虛實結合的創新體驗網絡。在數字技術賦能的過程中,孺子書房要堅持以內容數字化、傳播模式云端化和交互場景智能化為路徑,實現文化傳播的精準觸達。在將各種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的數字文本、音頻和視頻的過程中,可引入各種專題的有聲書、科普動畫等內容,讓這些地域文化內容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傳播載體,讓更多人都可以感受到孺子書房的魅力。另外,還要加大云端化傳播的力度,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和在線直播等渠道,營造多平臺聯動和全時段覆蓋的傳播矩陣,在發揮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平臺優勢的過程中,完成線上線下流量的聯動。當條件允許的時候,還要引入各種多元化的場景載體,利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出沉浸式文化場景,讓其他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來觸發文化故事短片,足不出戶云游各種主題分館,完成單向輸出向雙向互動的升級。
例如,在品牌傳播的過程中,南昌市孺子書房通過打造“一鍵借閱”平臺和“一館一碼”小程序的方式,完善“閱讀+生活”的立體化傳播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從業者以“一鍵借閱”平臺為抓手,對全市的分館情況進行整合,并通過分析用戶行為的相關數據,優化各類服務。例如,當系統監測到用戶的航空類書籍借閱量有明顯增長時,分館便第一時間增設“航空主題展覽區”,聯合當地的航空集團推出專家薦書數字閱讀功能,由專業工程師錄制導讀視頻,嵌入到圖書詳情頁面中,為廣大受眾提供有針對性的閱讀指導,力求能夠早日形成需求響應、資源調配和服務升級的閉環管理。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掃描分館二維碼的方式,隨時隨地獲取閱讀導航、活動預約和文化導覽等個性化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游客不僅能夠聆聽江豚保護專家的生態講解音頻,還能夠選擇不同主題的紀錄片資源完成閱讀延伸。另外,游客也可以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觸發增強現實互動功能,在手機攝像頭的帶領下觀看南昌歷史名人全息影像,并于在線知識問答游戲中“一決勝負”,排名前十的用戶還可以參與豐富的抽獎活動。在這些數字生態場景的滲透下,品牌傳播實現了從被動供給向主動觸及的遷移,為城市文化生態中的數字樞紐建設提供支持。
(三)品牌維護助力城市書房可持續發展
品牌維護是打造地域文化、賦能城市書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必須在多方協同合作的過程中,打造相關部門主導和社會力量參與的多維度治理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相關部門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資源的協調者,全力支持書房建設,為孺子書房的品牌維護提供堅實保障。不僅如此,當地社會力量的參與還真正突破了相關部門購買服務的瓶頸,推動了孺子書房品牌建設的全方位發展。例如,在價值共創的深度合作中,孺子書房聯合當地企業、高等院校等合作主體,在發揮網絡文化服務供給鏈優勢的同時,精準對接親子閱讀群體的文化需求,以此為基礎設計出有針對性的親子閱讀體驗中心和分齡閱讀課程,將孺子書房的功能拓展為社區文化育兒中心。此外,還將非遺傳承和藝術教育等知識轉化為各種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體驗,如贛劇臉譜繪制、南昌方言童謠傳唱等,真正實現傳統文化活態化,在需求、資源和服務的動態匹配中完成了文化品牌的反哺閉環。在保障地域文化特色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有效應用數字化智能手段;在強化品牌宣傳推廣的過程中,不斷拓寬傳播渠道;在潛移默化提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的過程中,將孺子書房打造為城市文化創新的新地標,引領社會文化新風尚。
為了讓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孺子書房品牌化發展,在統籌資源層面,南昌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聯合相關部門設置“地域文化活化基金”,每年劃撥近500萬元用于扶持各類孺子書房分館的特色化建設。在梅湖景區分館的項目推進中,相關部門通過基金資助的方式為其打造“水墨丹青”主題空間,在全息投影技術的支持下對“八大山人畫作意境”進行展示,還積極聯合市博物館開發增強現實智能導游系統,使游客通過掃描墻面二維碼就能觸發動態水墨動畫展示,在提升書房文化知名度的同時,通過相關部門賦能提升了市場競爭力。不僅如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品牌化發展,孺子書房還與當地高校展開合作,通過開展非遺傳承人駐館傳習工作等方式,向游客、讀者推薦贛劇、豫章繡等傳統文化項目,并且從“口述史記錄+技藝教學+文創開發”三位一體的旅游實踐中提高整體旅游價值。非遺傳承人則以“每月一主題”的方式,組織游客開展贛劇扮演、繡花學習等,并結合游客的訴求同步錄制教學視頻上傳至孺子書房云平臺。最后,在公眾反哺品牌層面,書房則通過構建文化志愿者聯盟等方式,吸引廣大退休教師和非遺愛好者參與到相關的活動策劃中來,將孺子書房從單一的文化空間升級為知識傳播和文化消費的重要場所,為地域文化品牌化提供了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
三、結語
城市書房作為一種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間,正逐漸興起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本文著重分析了南昌市孺子書房建設的路徑、空間功能及其發展和運營成功的原因,提出了基層公共閱讀空間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期為公共閱讀空間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地域文化與城市書房品牌化的融合過程中,要以文化內核為根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強化各類技術的支撐作用。大量成功經驗表明,品牌化不僅是文化服務的升級路徑,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方式。未來,會有更多優秀從業者能夠積極參與到這項課題的研究中來,進一步探索數字化、場景化和社群化的創新模式,為全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黃晨潔,陳心怡,胡功羽,等.陳靖姑文化傳播現狀與地域文化發展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30):118-121.
[2]劉偉.基于安徽地域文化應用的動漫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以靈璧鐘馗畫為例[J].美與時代(上),2016(05):68-71.
[3]張桂平.基于河南地域文化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大眾商務(上半月),2021(07):143.
[4]陳偉.地域文化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策略初探——以皖北地區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05):159-161.
[5]楊志.統籌發展視角下的地域文化特色保護策略研究——以昆山市南部片區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9(08):240-24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南昌市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書香南昌:融合地域文化的孺子書房品牌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XW2024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晏志英,女,本科,南昌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品牌傳播、文化傳播)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