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文創產品設計作為涉及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的交叉學科,其人才培養質量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當前,在國家大力推進文化建設的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還是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文化傳播的時代使命。因此,提升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具備文化底蘊、創新思維與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對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二、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主要內涵
(一)文化傳承:筑牢設計的文化根基
1.傳統文化基因的現代表達
在“傳統紋樣設計”與“地域文化IP開發”課程模塊中,以敦煌壁畫、民間剪紙、商周青銅器等文化符號為載體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起立體化的文化認知體系。這一過程并非簡單地羅列文化符號,而是要將其置于具體的歷史語境和文化背景中進行解讀,其教學重點不僅在于傳統文化元素應用技巧的傳授,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深入挖掘符號背后的文化內涵。
例如,通過解析敦煌“飛天”形象飄帶運動的軌跡,引導學生領悟古代匠人將審美觀念與哲學思想融于線條符號的智慧;在學習剪紙藝術對稱均衡構圖法則的過程中,學生可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在面對商周時期青銅器上莊重神秘的紋飾時,學生可深刻理解其中體現的禮制思想與審美范式。
2.傳統文化母題的創意重構
傳統文化母題的重構是在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讓經典母題融入現代生活。例如,在情感傳達方面,引導學生在“家書再造”實踐項目中,以AR技術呈現筆跡,將“見字如面”的期待感轉化為虛實交織的視覺體驗;而在“聲音郵票”裝置制作實踐中,鼓勵學生選用陶瓷封存語音記憶,借助可觸可感的物質媒介為數字時代的情感交流創新形式。此外,在生活美學重構方面,啟發學生從立春“咬春”習俗出發,設計出可食用的種子日歷,使節氣文化成為可感知的日常美學。這種“文化原型提取—隱喻建構—載體適配”的教學模式,既有助于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又賦予其融入現代生活的可能,最終推動傳統文化母題在當代語境下實現創新性發展。
(二)傳播精神:培育設計者的職業素養
1.對傳統工藝“匠心”進行解讀
在“陶瓷文創設計”“木作工藝”等實踐課程中,引入景德鎮陶瓷匠人歷經百次試燒,追求獨特釉色的真實案例,以及東陽木雕師耗時數月雕琢,力求還原紋樣神韻的故事,進而創新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技藝復刻的固有框架,構建起立體化的職業精神教育體系。同時,組織學生深入非遺工坊開展沉浸式學習,其教學核心并非單純地傳授拉坯成型、榫卯雕刻等技法程式,而是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專注,在工具與材料的探索中體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2.提升文創產品設計的社會價值
在“地方特色手工藝文創設計”專題課程中,組織學生深入民間開展采風活動,與當地手工藝人共同創作文創產品,利用創新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文創產品的社會價值。例如,在與苗族銀飾匠人共同開發文創作品時,要引導學生從非遺傳承的角度思考如何將銀飾紋樣與現代首飾設計相結合,既能保留傳統技藝,又能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既能拓寬銷售渠道,又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通過解決產品升級、市場對接等實際問題,學生能更真切地體會到文創產品設計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重要價值,進而從“技能學習者”轉變為“文化傳播者”。
(三)科技賦能:激發設計的創新活力
在“數字文創設計”等課程中,引導學生探索VR、AR、3D打印等技術與文創產品設計的融合路徑。以敦煌壁畫數字文創產品設計項目為例,其并非單純地利用數字技術復刻壁畫,而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借助VR技術還原壁畫創作的歷史場景;如何通過AR技術賦予產品互動屬性,讓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觸發史跡故事的動態演繹。該課程始終秉持“守正創新”理念:一方面,要求數字文創設計嚴格遵循文化本真性,如敦煌壁畫的色彩再現要以權威的文物修復數據為依據;另一方面,鼓勵技術創新,通過3D打印技術實現壁畫元素的立體衍生。這一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科技作為“文化傳承工具”的重要屬性,還能培育其形成“技術服務于文化闡釋”的創新思維,從而成為兼具文化底蘊與數字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進一步激發文創產品設計的創新活力。[1]
三、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的現存問題
通過對全國多所高校文創設計專業開展的調研可以發現,當前教學實踐中存在部分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技能本位傾向顯著。目前的文創產品設計教學實踐常過度追求形式美感與商業價值,將軟件操作和潮流風格模仿視為核心內容,卻忽視了對文化內涵的挖掘,導致學生的作品同質化嚴重,雖具備一定的視覺吸引力,卻難以承載深厚的文化價值。二是文化傳承流于形式。教師對傳統工藝的教學多停留在“形態模仿+技術復制”層面,往往只傳授“怎么做”,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做”,導致學生未能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創新能力有待提升。[2]三是價值引領缺失。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自身責任的認知不足,創作時優先考慮市場效果,卻忽視了文創產品應有的文化傳播與社會服務功能,如鄉村題材文創產品未能助力當地文化振興;旅游題材文創產品忽略了對歷史遺址的保護等。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綜上所述,文創設計課程教學只有充分平衡技能訓練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強化價值引導,才能培養出符合行業需求的文創設計人才。
四、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實踐創新的多元路徑
(一)構建“三維融合”的教學模型
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高質量建設,需突破傳統“技法傳授—形式模仿”的單向教學模式,積極構建“文化溯源—價值引領—實踐賦能”三位一體的融合式教學模式,堅持以文化內涵為根基、以價值導向為核心、以實踐創新為路徑,形成相互支撐、動態循環的教學閉環。
1.文化溯源
在文化溯源層面,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通過文獻研讀、田野調查、博物館研習等活動,引領學生了解設計對象的歷史文化脈絡,如在“傳統節日文創產品設計”課程中,可組織學生研讀相關歷史典籍,并結合現有研究成果撰寫研讀報告;同時開展民俗文化調研,帶領學生走訪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在堅守傳統內核的同時,探索文化符號的場景化表達,為后續設計環節的有序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2.價值引領
在價值引領層面,應聚焦于學生的文化認知和價值觀念塑造,通過案例分析、主題研討、專家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對文化傳承進行深刻思考,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可選取國內外優秀的博物館文創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對比其文創產品在文化轉譯、受眾互動等方面的差異,探討文創產品設計應如何平衡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之間的關系等重要問題,深化學生對文創產品設計的社會價值的理解。
3.實踐賦能
在實踐賦能層面,應堅持“知行合一”原則,通過真實場景的設計實踐,將文化溯源階段的認知成果與價值引領階段的觀念共識轉化為具體的設計行動。例如,可與博物館、非遺保護機構等進行深度合作,借助校企合作項目、設計競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從前期調研到產品設計,再到產品推廣的整個流程,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
(二)創新教學方法
1.項目驅動式教學法
項目驅動式教學應圍繞真實的設計需求開展,將課程的知識點融入具體設計項目,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整合與能力的提升,同時深化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例如,與陜西歷史博物館合作開展“唐代絲路文物文創設計”項目,以館藏文物“鎏金銅蠶”為核心IP開發文創產品,包括背景調研、用戶分析、形態設計等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化對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文化交流價值的理解。[3]
2.深度討論案例教學法
可通過對國內外優秀文創產品設計案例進行多維度分析,引導學生獲取靈感,總結設計規律。以蘇州博物館文創產品設計為例,教師可帶領學生進一步解讀其如何將江南園林的詩意美學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剖析“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根”設計理念的實踐路徑及文化傳承創新的示范意義。
3.沉浸式情境體驗教學法
教師可突破課堂的空間限制,積極創設教學場景,讓學生通過“在場性”體驗逐步增強文化認同感,以彌補傳統課堂“間接學習”的不足。例如,在“苗族銀飾工藝創新設計”課程中,可安排學生與非遺傳承人同吃、同住、同勞作,沉浸式參與銀飾制作的全流程,使學生深刻感受非遺傳承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進一步增強自身的文化傳承責任感。
(三)建立“雙維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
積極構建優質高效的教學評價體系是實現文創產品設計課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具體而言,需突破“重結果、輕過程”“重技能、輕素養”的傳統模式,構建專業能力與綜合素養并重的教學評價體系,實現對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科學引導。該評價體系既要對學生文創產品設計方案的創新性、功能性、美觀性及市場潛力等進行考核,又要關注學生的文化理解深度、價值觀念體現與社會責任感。同時,在評價方式上,可采用教師評價、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元評價方式,確保評價結果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四)開展跨學科融合的教學實踐
文創產品設計的復雜性與創新性要求其教學實踐必須打破學科壁壘,構建“文化價值挖掘—技術實現支撐—商業價值驗證”的跨學科教學平臺,通過多學科資源的整合,實現文創產品設計的多樣性,提升設計的藝術價值。例如,在“非遺數字化文創產品設計”項目中,可聯合數字媒體專業開發動態演繹系統,通過三維掃描與動作捕捉技術還原傳統工藝的制作流程,如將蘇繡的針法軌跡轉化為可視化的數字藝術。此外,在教學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還可創新性地引入“文化轉譯效度評估模型”,設置歷史還原度、情感傳達指數、市場適配度三維指標,有效保證文創產品的文化轉譯效果。
五、結語
本文系統分析了文創產品設計課程的核心內容,指出現階段文創產品設計課程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從教學模型構建、教學方法創新、評價體系建立及促進跨學科融合等方面提出優化措施。未來,文創產品設計課程需持續創新,努力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培養出兼具專業技能與文化素養的復合型文創產品設計人才,推動文創設計教育實現從“技能傳授”向“文化傳承創新”的范式升級,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趙越.應用型高校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課程研究——以《文創產品項目實訓》課程為例[J].設計,2020,33(05):93-94.
[2]馬力.傳統文化IP與文創設計淺析——以故宮文創為例[J].美術文獻,2020(12):132-134.
[3]周屹.基于大數據時代下文創產品設計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研究[J].高教學刊,2019(16):
48-50.
(作者簡介:周芮,女,碩士研究生,西安思源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化景觀)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