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空間作為鄉村居民日常活動的重要場域,承擔著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重要職能。當前,各地持續推進鄉村空間提檔升級,鄉村空間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在此過程中,高校憑借自身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成為推動鄉村文化發展的新引擎。基于此,本文結合東北師范大學“田間劇夢:戲劇教育實踐與鄉村美育行動”實踐,分析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鄉村空間的價值,在此基礎上探討東北師范大學助推鄉村公共藝術教育的具體實踐與取得的成效,以期助力鄉村成為展現多元藝術魅力的文化場域。
一、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融入鄉村空間的價值
近年來,許多高校發揮帶頭作用,助力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例如,中央戲劇學院在貴州省長順縣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相關工作;西北大學通過戲劇展演與教學實踐,將戲劇美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鄉村教師提供指導;四川大學實施“大川文藝輕騎兵”行動計劃,組織學生藝術團赴鄉村進行文藝演出,并與當地文化館合作舉辦文藝活動;湖南師范大學開展戲劇下鄉活動,學生可通過戲劇演繹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展現美育的獨特價值。這些實踐表明,高校在鄉村中推廣公共藝術教育,尤其是戲劇藝術的融入,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
(一)促進高校教育資源的多維度優化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高等教育體系中面向全體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開展的藝術素養培育活動,旨在通過多樣化的藝術課程與實踐,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水平以及人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高校面向鄉村推廣公共藝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藝術素材,創新了教育實踐形式。通過在鄉村創建藝術實踐基地,高校可帶領學生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直觀感受藝術的魅力,提升創作水平。同時,校地合作開展藝術教育項目,能加強高校與社會的聯系,優化教學內容與方法,實現雙向賦能。戲劇教育作為公共藝術教育的關鍵組成部分,能夠豐富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方法,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助力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進一步豐富鄉村公共藝術教育的內涵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下鄉通過項目式教學、體驗式學習與跨學科融合等創新方法,豐富了鄉村教育的內涵。在項目式教學中,師生將鄉村實踐轉化為藝術項目,以東北師范大學“田間劇夢:戲劇教育實踐與鄉村美育行動”實踐活動為例,學生經過多環節協作,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與技能,打破學科界限,推動鄉村教育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與實踐應用轉變:體驗式學習改變了學生傳統單一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產生情感共鳴、培養藝術興趣,豐富了鄉村教育在情感體驗與文化感知層面的內容;跨學科融合教學則將藝術元素融入語文、歷史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創新精神,推動鄉村教育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發展。
(三)推動鄉村與城市文化交流融合
高校作為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能通過公共藝術教育項目,將城市的藝術理念、教育資源引入鄉村,進一步激活鄉村文化,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融合。在鄉村,高校通過開展藝術活動介入鄉村文化建設,與鄉村居民共創藝術作品,提升其藝術素養,激發文化創造力。公共藝術作品為鄉村和城市居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話題與交流媒介,成為連接城鄉的文化橋梁。憑借豐富的教育資源、多樣的實踐活動,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城鄉文化交流與融合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助力城鄉文化協同發展,為構建和諧多元的文化生態貢獻了重要力量。
二、“田間劇夢”:東北師范大學助推鄉村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成效
(一)“田間劇夢”助推鄉村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
1.成語劇:傳統意蘊與現代教育情境的交融演繹
孫惠柱教授與上海戲劇學院團隊創新性地編排了“元成語劇”,“元成語劇”是一種具有“古今平行”雙重結構或套層結構的成語劇形式。其以現代或未來為背景,在全新情境中演繹成語典故,并對成語原意進行挖掘,兼具思辨性與文化傳承功能,成為推廣戲劇藝術的新形式。在“田間劇夢”項目實踐中,團隊成員首先通過“數字成語”等互動游戲調動學生積極性,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隨后,《坐井觀天》《拔苗助長》《愚公移山》三出成語劇表演拉開序幕,進一步推進活動進程,為成語文化傳承與教育創新提供了新的視角。具體而言,《坐井觀天》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展現了青蛙和小鳥之間的鮮明對比。青蛙固守井底、見識短淺,小鳥翱翔天空,二者觀念的碰撞充滿戲劇性。演員利用簡單道具,營造出井底與天空的場景,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容易代入小鳥的角色,進而在輕松的氛圍中思考自我認知的邊界;《拔苗助長》以農夫急于求成的荒誕做法為笑點,演員借助夸張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表現其焦急心態,配合道具生動展示事物違背自然規律后的荒唐后果,引導學生在笑聲中領悟“欲速則不達”的道理;《愚公移山》通過愚公與智叟的沖突,贊揚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讓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到持之以恒的力量,并學習克服困難、為長遠目標奮斗的精神。總之,成語劇以戲劇情境創新演繹成語故事,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啟發更多學生挖掘成語中的社會文化原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2.教育劇場:多元策略與創新戲劇形式的碰撞
教育劇場(Theatre-in-Education)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英國新型劇場,是一種將戲劇與教育相結合的創新教育形式。這種新型劇場將戲劇藝術與教育教學有機結合,通過精心設計的劇本、專業演員的表演以及互動環節,將教學要點自然融入其中,實現了“做中學”的教育理念。教育劇場在突破傳統課堂局限的同時,為現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展現出獨特價值。在“田間劇夢”項目實踐中呈現的教育劇場作品《麥田里的數學家》,以小主人公王小杰的成長歷程為主線,巧妙運用“專家外衣”“定格畫面”“角色替身”等創新性教學策略,成功探索了數學與藝術的交融,在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還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推廣提供了新思路。在“專家外衣”策略的運用中,讓學生以專家的視角分析問題,這一過程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劇中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生動展現了數學家如何運用邏輯推理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并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定格畫面”策略的運用通過瞬間定格的方式,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劇情發展和人物的情感變化。在關鍵場景的定格畫面中,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主人公王小杰面對困難時的堅定信念,增強了戲劇感染力,為教學創新提供了新思路。通過這一方式,抽象的知識點被賦予了情感溫度,學習過程更加生動有趣。“角色替身”方法讓學生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戲劇化手段將抽象的數學理論具體化、生活化,培養學生的同理心和人際交往能力。在角色轉換中,學生得以體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這種多元視角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麥田里的數學家》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提供了新思路,其成功實踐表明教育劇場在化解故事沖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學習興趣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戲劇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語言表達、肢體動作、情感投入等多方面能力,這一過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教育過程更加生動有趣,展現出教育劇場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的獨特價值。
(二)“田間劇夢”助推鄉村公共藝術教育的成效
1.助力鄉村美育提質發展
“田間劇夢”項目作為一項融合戲劇教育與鄉村美育的創新實踐項目,通過將戲劇元素融入鄉村課堂教育,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了全新的學習體驗,在戲劇的排練與表演中挖掘學生的潛能,釋放學生的天性,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表現力。這一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美育不再局限于書本與教室,而是真正地融入生活,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戲劇課程的設置、藝術工作坊的開展及公共藝術空間的營造,有效彌補了鄉村學校藝術教育資源不足的短板,使鄉村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等能力均得到顯著提升。通過戲劇教育實踐和公共藝術空間的建設,“田間劇夢”項目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校園文化,讓鄉村文化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2.培養了高校師生的創新能力及社會責任感
“田間劇夢”項目為高校師生提供了一個深入鄉村生活、了解鄉村文化的寶貴機會。通過參與項目實踐,師生能夠親身體驗鄉村生活,了解鄉村文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從劇本的編寫到舞臺的設計,從角色的塑造到表演的呈現,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師生發揮創意,打破常規,不斷探索與實踐,創作出既具有鄉村特色又具有藝術感染力的戲劇作品。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師生的藝術創作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通過深入研究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其課程開發能力和跨學科教學素養有所提升;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培養了跨學科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參與“田間劇夢”項目,高校師生在實踐中提高了自身綜合能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這種雙重培養,無疑為師生未來的工作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鄉村振興與社會進步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同時,這一活動也為高校在服務社會、助力鄉村振興方面開辟了新路徑,為培養具有社會擔當與創新精神的新時代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三、結語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與鄉村空間的融合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協作與持續投入。在公共藝術教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憑借藝術資源與人才優勢,在推動藝術下鄉、實現公共藝術教育與鄉村空間的融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未來,高校應繼續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通過提供專業人才與技術支持,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為進一步深化公共藝術教育與鄉村空間的融合,高校既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懂藝術、懂鄉村的復合型人才,也要注重對公共藝術教育推廣效果進行跟蹤評估,及時調整策略,確保其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孫惠柱.社會表演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孫惠柱.成語劇的模式與創作[J].中國戲劇,2023(11):60-62.
[3]孫惠柱.用成語作劇:原型情境與創作模式[J].文化藝術研究,2024(04):18-25+111.
[4]李騰子.新時代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愿景、困境與發展策略[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3(05):1-9.
[5]路艷紅.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公共藝術策略與實踐路徑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22(05):177-18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教育戲劇在高校教師教育家精神培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GJX24C031)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汪凌竹,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lt;新聞學院gt;,研究方向:藝術學;姜依,女,碩士研究生在讀,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lt;新聞學院gt;,研究方向:藝術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