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持續深入的背景下,融合中國傳統題材的影視動畫作品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衍生文創產品則成為實現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關鍵媒介。基于此,本文聚焦于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通過對典型案例進行深度解析,從促進傳統文化元素創新表達、構建情感化符號設計機制、實現跨媒介融合的延展設計以及建立分層式IP開發體系等角度出發進行系統研究,旨在構建可復制的理論模型與實踐框架,為相關實踐提供有益參考,最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下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一、中國傳統題材在影視動畫作品中的創新表達
(一)從符號復刻到意象重構
目前,眾多影視動畫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應用,已完成從簡單符號復刻到復雜意象重構的轉變。創作者普遍以現代化視覺語言為工具,對傳統人物形象進行個性化塑造:或賦予經典角色當代性格特質,或通過服飾、神態的細節創新打破刻板印象,同時對傳統敘事模式進行創造性重構,在保留文化內涵的前提下,融入非線性敘事、多視角講述等現代手法,從而使傳統文化元素更契合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與價值觀念。以《大魚海棠》為例,其將水墨風格與數字渲染技術相結合,不僅還原了古典美學的空靈神韻,還構建出了兼具傳統文化底蘊與現代審美理念的動畫意境,成為意象重構的典范之作。
(二)符號元素的優化選擇與視覺轉譯
在影視動畫領域,創作者常從文化原型性、視覺識別性、延展開發性三個層面出發,精準定位可轉化的傳統文化元素。在此基礎上,通過圖形語義的現代轉譯與視覺風格的創新重構,完成傳統文化符號的創新表達。例如,將戲曲臉譜中“紅忠白奸”的色彩語義,轉化為卡通形象的表情符號系統;將傳統建筑的榫卯結構抽象為動畫場景的設計語言,既保留文化符號的辨識度,又賦予其符合現代審美的視覺形態。
(三)技術賦能下的內容創新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內容的創新表達提供了全新可能。依托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及實時渲染等技術,動畫創作者得以突破傳統二維動畫的敘事框架,構建起多維度的文化體驗場景。同時,借助動作捕捉與三維建模技術,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精準還原了多種傳統藝術形式,在保留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實現了動畫內容的創新表達。
二、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設計的多元策略
(一)促進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性表達
1.符號篩選與內容重構
需搭建以文化敘事性、視覺通感性、產品延展性為核心維度的評估體系,精準篩選出具備現代轉譯潛力的文化元素,并通過形象再設計、語義強化等方法實現傳統文化元素從“原真性保留”到“創新性表達”的跨越,讓古老的文化符號在現代語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2.技術賦能表達范式轉變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設計邏輯,從創作效率、內容形態、交互體驗等維度推動其表達范式的革新,為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轉譯提供全新工具,因此,應積極運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重塑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與呈現形態。
3.促進多模態設計語言重構
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設計需突破“視覺中心主義”的限制,通過視覺、聲音、觸覺等多感官的協同合作,形成立體化的文化體驗,引導用戶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例如,結合動態光影技術模擬古籍翻閱時的光影變化效果,進一步提升產品的沉浸感與文化底蘊,強化用戶對傳統文化深層內涵的理解。
(二)構建情感化的符號設計機制
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傳遞文化符號的表層信息,還在于通過情感化的符號設計,建立用戶與文化IP之間的深度心理連接,實現從“文化認知”到“情感認同”的升級。
1.建立人格化與情緒化的敘事系統
可為傳統神話人物、歷史角色賦予獨特的人格標簽,并通過視覺符號將其情緒具象化(如怒目、焰影等),使文創產品突破“裝飾物”的功能屬性,轉變為具有情緒價值的“共情物”。
2.利用產品符號建立情感連接
可通過開發門檻低、互動性強的輕量化文創產品,以具象的符號激活用戶的情感記憶,如帶有火焰紋飾的項鏈、具有怒目表情的背包掛件等,激發用戶與角色之間的情感共鳴,提升文創產品的情緒價值和使用頻率。
3.結合數字技術提升用戶的情感體驗
可充分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與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構建多感官聯動的互動體驗場景。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擴大了影視動畫作品的影響力,還突破了實體文創的常規模式,有效提升了用戶的情感體驗。
(三)實現跨媒介融合的延展設計
1.構建數字孿生與NFT賦能機制
可借助區塊鏈與NFT技術,實現傳統文化元素的“數字化再生”。具體而言,可利用虛擬手辦構建數字消費空間,或將動畫中的關鍵幀轉化為動態NFT藏品,賦予其唯一標識與收藏屬性。這種機制不僅能為文創產品開辟數字消費新場景,還能通過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元素在年輕群體中形成裂變式傳播。
2.整合多元媒介資源
應根據文創產品的定位與目標受眾,進行媒介資源的精準整合與協同運營。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傳播特點與優勢,如紙質媒介具有獨特的質感與收藏價值,數字媒介具有互動性強與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在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各種媒介之間的互補性與協同性。例如,在設計一款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文創產品時,可以先設計出一套精美的紙質畫冊作為核心產品,再開發配套手機應用程序,通過應用程序提供虛擬展覽、音頻講解、互動游戲等功能,實現紙質媒介與數字媒介的有機結合。
3.注重提升用戶體驗
需在跨媒介設計中強化用戶體驗的連貫性,如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增加定制化功能、植入社交互動元素等。同時,確保不同媒介間的無縫銜接,可通過產品內置的NFC芯片或專屬二維碼,實現實體文創與數字內容的一鍵跳轉,切實提升用戶的體驗。
三、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開發策略及案例分析
(一)開發策略
1.構建分層式IP開發體系
IP分層開發體系是指針對同一文化母題,通過多維度深刻解析與差異化運營,形成主IP、子IP、微IP相互嵌套的立體式開發模式。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即在中國傳統神話體系的基礎上,對“哪吒”這一形象進行了創新性重構,并將成長敘事與當代文化相結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具情感價值與文化內涵的主IP。在此核心IP的支持下,出品方陸續開發了以“敖丙”為主角的衍生漫畫、小說等子IP產品,滿足了觀眾對角色多元化發展的期待,延長了IP的商業生命周期,擴大了文化影響力。同時,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推出的輕量化傳播內容也形成了微IP傳播矩陣,實現了低成本、高頻次的IP觸達與粉絲沉淀,有效推動了“哪吒”這一文化IP的開發與推廣。
2.形成分層化、場景化的產品矩陣
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的受眾群體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因此其文創產品開發需構建分層化、場景化的產品矩陣,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精準對接。
一方面,應根據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開發差異化的文創產品。對核心層產品的開發需注重工藝質感與文化還原度,力求將動畫中的傳統文化元素真實地呈現出來,如基于動畫中出現的傳統器物(青銅器、玉器等)復刻限量版擺件,或采用非遺技藝制作動畫中出現的服飾配飾等,讓文創產品既具有動畫IP的辨識度,又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滿足核心群體對高品質文創產品的追求;對衍生層產品的開發應堅持實用性與輕量化的主要原則,可將動畫符號與生活用品結合在一起,如文具、家居用品、數碼配件等,通過輕量化的文化表達降低消費門檻,讓更多人能接觸和感受到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可針對不同場景開發專屬文創產品,如兼具地方文化特色和動畫元素的鑰匙扣、冰箱貼等;或在節慶場景,推出限定版文創禮盒,將傳統節慶文化與動畫IP相結合,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滿足用戶在特定節日的需求。
3.積極推進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為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開發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大魚海棠》為例,該作品以古代神話為靈感,構建出一個獨特的幻想世界,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積累了龐大的粉絲群體。在IP成功運營后,出品方積極與多個領域的品牌展開深度合作:一方面,與本土文具品牌“晨光文具”合作推出限定版手賬與筆記本,將動畫中極具辨識度的美術風格,如靈動的神魚形象、淡雅的水墨色調等,巧妙地融入文具設計;另一方面,與國內茶飲品牌合作進行聯合營銷,推出“湫·青柑烏龍”等聯名飲品,利用角色背后的文化內涵激發年輕群體的情感共鳴,促進了文創產品的開發與推廣。
(二)案例分析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兩部影視動畫作品為例,其將神話人物與游戲化敘事等進行跨界融合,構建起集內容輸出、視覺識別與情感連接于一體的文創產品開發體系,為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實踐范本。
1.豐富文創產品的外在形象
“魔童系列”手辦以哪吒的怒目含火表情、雙丸發束造型為標志,在設計中融合了街頭潮流元素與傳統鎧甲紋飾,形成了“傳統神話+街頭潮玩”的獨特視覺風格,既符合年輕群體對個性化審美的追求,又不失傳統文化的厚重感,從而實現了品牌人格化與用戶情感認同的深層綁定。
2.依托內容延展驅動文創生態升級
設計者通過“角色—情境—產品”三位一體的構建方式,開發出“哪吒世界觀圖鑒”手冊,將神話體系中的人物關系、神器設定、地域空間等內容以視覺化的形式呈現出來,使文創產品兼具娛樂性與知識性,進一步提升了文創產品的文化價值與收藏價值。
3.積極推進跨媒介融合
在線上,動畫電影成功上映后,出品方迅速推動與國內大型手游(如《王者榮耀》《陰陽師》)的聯名合作,推出限定虛擬角色皮膚、限時活動等,提高角色的影響力;在線下,則與潮玩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盲盒、涂裝模型等,推出“拆盲盒+劇情解鎖”的社交玩法,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實現IP熱度的循環再生。
4.采用AIGC賦能的智能化文創產品開發模式
在品牌策劃中,“魔童系列”率先引入了“AI+用戶參與”的互動機制,搭建了專屬數字創作平臺。用戶可通過AI工具定制專屬哪吒造型、劇情線甚至原創神器,并在數字平臺上以NFT形式確權。這種智能化的交互機制不僅拓展了創意邊界,還拓展了文化參與的廣度與深度,使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開發呈現出“人機共創—情境沉浸 — 價值共建”的新模式。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應突破傳統文化表達的局限,通過深度敘事重構文化基因,進而實現從文化原型到情感共鳴的有效轉化。在技術層面,AIGC、VR、AR等技術驅動的多模態創作,不僅顯著提升了文創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效率,還極大地拓展了用戶沉浸式體驗的維度,推動人機協同成為文創產品設計的全新范式;在傳播層面,IP分層開發體系與數字資產轉型策略的結合有助于構建起覆蓋IP全生命周期的品牌管理體系。未來,文創產品設計既要以文化本源為根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又要積極培育可持續的原創IP生態系統,最終依托“文化深耕(價值內核)+技術賦能(創新工具)+市場邏輯(傳播機制)”三維模型,促進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中國傳統題材影視動畫文創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治偉.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動漫設計中的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20 -22.
[2]熊靜怡.新媒體背景下國產動漫IP的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傳播科學,2023,11(04): 968-976.
[3]李鈾.中國傳統藝術在動畫電影中的研究綜述[J].美術文獻,2021(06):49-50.
[4]高婧,葉琳.淺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動畫造型設計[J].數碼世界,2017(12):128.
[5]郭振華,申宰旭.AIGC視域下文化遺產文創產品設計路徑研究——以山西地域為例[J].設計,2025,10(01):13-25.
(作者簡介:郭長見,男,博士研究生,廈門工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視動畫、動畫文創產品設計)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