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蘊含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各民族生活智慧以及審美觀念的體現。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傳統舞蹈教學如何實現從“技藝傳授”到“文化傳承”的轉變,成為舞蹈教育領域的一個關鍵問題。情境化教學模式的出現,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模式通過創設真實的文化情境,將舞蹈置于其原本的文化背景,使文化傳承與舞蹈教學實現了有機統一。基于此,本文從多個維度探討情境化教學模式在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實踐與創新,以期為推動傳統藝術在現代教育中的有機融入與活態傳承提供理論參考。
一、情境教學法概述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以創設真實或模擬情境為核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在具體、生動的場景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知識理解和技能掌握。該方法認為學習是學生在特定情境中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非被動接收信息。情境教學法通常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擬、多媒體技術展示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深化文化認知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載體,其動作語匯以及節奏特征和傳統文化基因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傳統教學模式通常會把舞蹈動作和原生情境分離開來,導致學生僅僅掌握了肢體動作要領,卻忽略了舞蹈的文化背景。情境化教學借助還原舞蹈生成的自然環境、社會習俗等,讓學生在具象化的情境中理解舞蹈蘊藏的文化內涵,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舞蹈所承載的文化底蘊和集體記憶,從而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種文化認知的深化,使舞蹈表演不再是單一的動作模仿,而是思想情感的藝術表達。
(二)提高創造力
情境化教學為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和發展搭建了實踐平臺。教師通過創設富有想象力的藝術情境,能夠引導學生突破固有程式,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藝術創作。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其將個人體驗和當代審美觀念融入傳統舞蹈語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在開放性的情境任務中,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釋放,進而能夠探索出獨具個性的表現方式。同時,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和即興創作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舞臺表現力。
(三)提升藝術素養
情境化教學將民族民間舞蹈置于多種藝術交融的立體學習場域中,在舞蹈與音樂、戲劇、美術等藝術形式的協同作用下,學生得以從多維度感知舞蹈藝術的豐富內涵,其藝術視野得到系統性拓展。這種綜合性的藝術熏陶不僅培養了學生敏銳的感知能力,還促進了其藝術鑒賞水平的整體提升。在持續的情境體驗過程中,學生通過藝術實踐逐步建立起專業的審美體系,能夠準確把握不同舞蹈的風格特征,這些都有助于從多個維度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四)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傳承
情境創設將靜態的舞蹈動作與動態的文化傳承相結合,使舞蹈技藝的傳授突破了單純模仿的局限,轉變為一種活態的文化傳承過程。在模擬真實民俗活動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不僅能夠習得技藝,還成為文化的參與者和傳播者,這種主體性的轉變極大拓展了傳承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情境化教學注重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為民族民間舞蹈注入時代氣息,使其更符合當代審美需求,提高了傳統舞蹈乃至傳統文化的傳播力。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一)運用民俗文化元素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中,運用民俗文化元素有助于強化情境構建,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其一,可以精選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器物作為教學媒介,將日常生活中的生產工具、節慶用品等實物作為教具融入課堂,通過觸摸、觀察和使用這些承載著文化記憶的物件,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初步認知;其二,傳統舞蹈服飾的穿著體驗尤為重要,不同地方的服飾形制、紋樣圖案和色彩搭配都蘊含著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文化內涵,學生身著傳統舞蹈服飾,能夠體會傳統服飾與舞蹈動作的互動關系;其三,原生態音樂元素的融入是激活舞蹈韻律的關鍵,既要注重傳統樂器的音色特質,也要保留方言唱腔的地域特色,使學生在聽覺層面建立文化感知;其四,要重視口傳藝術的傳承價值,將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諺語歌謠等非物質文化資源轉化為情境教學的敘事素材,加深對舞蹈內涵的理解;其五,節慶儀式的場景還原也是重要環節,模擬傳統節日中的民俗活動流程,讓學生在參與式的體驗中感受舞蹈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這種多維度、立體化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策略,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還構建了真實可感的文化語境,使舞蹈技藝的傳授轉變為活態的文化傳承,讓學生在掌握動作技巧的同時,建立起對本土文化的深層認知和情感共鳴,最終實現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二)引導學生代入角色體驗
在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中,通過角色代入引導學生理解舞蹈人物特征是深化其對舞蹈動作以及文化內涵認知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精心設計角色情境,通過系統的人物背景建構,幫助學生進入特定的文化角色和心理狀態。
在角色代入準備階段,要對舞蹈所表現的人物類型進行解析,無論是勞動場景中的民眾,還是民間故事中的傳說人物,都需要解析其社會身份、性格特征和情感表達方式,以建立完整的角色檔案。在角色代入體驗過程中,可以采用漸進式引導方法,從外在形象塑造入手,通過服飾裝扮、道具使用等視覺元素建立角色的外形特征,進而通過語言訓練、方言學習等聽覺元素把握角色的語言特點,最后通過情感記憶、內心獨白等技巧深入角色的精神世界。在角色代入互動環節,則可以創設符合邏輯的戲劇情境,設計人物關系網絡和情感沖突場景,讓學生在即興互動中自然表現角色特質。與此同時,要注重角色與舞蹈動作的有機融合,分析不同人物對應的體態特征、動作節奏等,使肢體語言成為角色塑造的重要手段。在角色代入思考階段,引導學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分析角色背后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念,理解舞蹈角色所代表的文化原型和集體記憶。這種全方位的角色代入訓練,能夠突破單純動作模仿的局限,使學生在“成為”角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民族舞蹈特有的身體語匯和情感表達方式,最終實現從形式模仿到文化內化的飛躍,讓舞蹈表演成為深刻的文化體驗。
(三)多方合作開展教學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模式中,學校應與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等專業機構共建實踐基地,開展深度合作。這種深度合作需要建立長效的協同機制,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構建校地聯動的立體化傳承網絡。首先,為更好地開展情境化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必須注重空間場域的文化真實性,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傳承場所或文化空間作為固定教學點,在保持原有文化功能的基礎上,引入現代教學設施,打造情境式教學環境;其次,在師資配置上實行雙向流動機制,既要邀請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來校授課指導,也要安排專業教師參與機構的保護研究工作,通過人員交流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次,情境創設和課程開發要立足地方特色,共同設計包含田野調查、技藝研習、展演實踐等環節的沉浸式課程體系,將固定課堂延伸至真實的文化現場;最后,在活動組織方面,定期舉辦非遺展演、文化沙龍、傳承人對話等互動活動,為學生提供參與地方非遺傳承的實踐機會。通過這種深度合作模式,使實踐基地既是學生的學習平臺,又是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基地,進而形成教育傳承與文化保護的良性循環,讓學生成長為兼具專業能力與文化擔當的新時代傳承人。
(四)融合數字技術,拓展教學維度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中,運用數字化技術還原舞蹈原生環境是構建文化情境的重要支撐。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能夠突破時空限制,使學生置身舞蹈發源地的擬真場景,精準再現當地的地貌特征、氣候特點和建筑風格,讓學生在視覺上建立與舞蹈發源地的直接聯系,同時配合三維環繞聲效系統還原當地的自然環境音效和原生態音樂,形成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高保真的影像資料作為重要補充,可以展示不同歷史時期舞蹈的演變過程,以及舞蹈與當地生產生活、節慶活動的關聯性,幫助學生理解舞蹈動作背后的文化內涵。智能燈光系統則能模擬日出日落、四季更替等自然光照變化,營造與舞蹈內容相符的真實環境。因此,有效利用數字化技術,能夠極大地提升情境模擬的真實性,為學生帶來真切的教學體驗,進而增強情境化教學的效果。
(五)建立健全教學評估體系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模式的評估體系需要突破傳統單一結果評價的局限,建立動態多元的過程性評價機制。
首先,過程性情境評估應貫穿教學全過程,采用多維度記錄方式追蹤學生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成長軌跡,通過建立“個人藝術檔案袋”系統,收集學生在角色體驗、即興創作、文化探究等各類情境任務中的影像資料、總結日志和作品成果,并形成可視化的成長圖譜。對此,評估重點要從單純的技術指標轉向對文化理解深度、藝術表現力和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的考核,要重點關注學生在真實文化場景中的適應能力和互動表現。其次,多元主體評價體系的構建應打破教師單一評價的局限,形成由專業教師、非遺傳承人、文化學者、社區居民共同組成的評價共同體,每位評價者從不同視角提供反饋,如專業教師綜合評估技藝掌握程度,非遺傳承人側重動作的準確性,文化學者考查文化表達的深度,社區居民則關注表演的感染力。這種立體化評價體系能夠全面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效,同時促進教學與社區文化生態的良性互動。再次,評價工具的開發要兼顧專業性和可操作性,應設計包含量化指標和質性描述的結合式評價量表,既要有對舞蹈基本功的客觀考量,也要有對藝術表現力的主觀評述。最后,評價結果的運用應注重發展性功能,通過定期反饋會議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明確改進方向,同時為教師調整情境化教學設計方案提供依據。在評價過程中還應特別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以培養其藝術鑒賞能力。這種注重過程、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準確反映情境化教學的實施效果,還能促進教與學的深度互動,推動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從技術傳授向文化傳承的范式轉變,最終實現提升藝術素養與培育文化自覺的雙重目標,為培養新時代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傳承人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情境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為傳統舞蹈文化的現代傳承開辟了新路徑。該模式通過構建沉浸式文化場域,將技藝傳授與文化傳承有機融合,使舞蹈教育從單一的動作訓練轉變為立體的文化體驗。未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深度應用和跨學科研究的持續推進,情境化教學模式將在文化傳承的精準性、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實踐推廣的普適性等方面獲得更大突破。這一模式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傳統藝術形式的現代傳承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式,彰顯了教育創新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教育體系中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李潤超.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植入小學音樂檔案袋的教學研究[J].音樂教育與創作,2025
(01):34-39.
[2]張驍驍.中國民族民間舞中文化傳承及創新探究[J].中國音樂劇,2024(06):116-119.
[3]陳樂.中國民族民間舞學科文化建設的價值和實現路徑[J].大眾文藝,2024(24):89-91.
[4]王曉黎.學院派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體系的演進、復歸與新樣態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24(04):158-164.
[5]李方媛嫻.“規范”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24(32):154-156.
(作者簡介:楊霞,女,本科,山西省蒲劇藝術院lt;運城市文化藝術學校gt;,講師,研究方向:中國舞)
(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