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學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是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高校實驗室建設與實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同時也為傳統藝術教育及實驗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與挑戰。本文以版畫實驗教學的特色及發展困境為切入點,以湖北美術學院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及開放共享機制的探索為例,從完善開放共享型課程體系、優化教學管理方法、構建多樣化教學模式、樹立開放共享理念等方面出發,提出一系列推動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機制構建的策略,以期為數字化背景下版畫藝術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版畫實驗教學的特色及發展困境
我國版畫藝術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獨特審美與技藝智慧,其歷史可追溯至唐代的雕版印刷術。版畫在我國現代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現代版畫教育的開端可追溯到1931年魯迅舉辦的木刻講習會。隨后的新興木刻運動更是從思想啟蒙的角度出發,把個體化的藝術創作帶入新的理論與實踐場域。20世紀50年代后,版畫開始進入高等美術院校課堂,版畫科系陸續在各地院校中成立。20世紀60年代起,版畫教學開始采取畫室制,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方面逐漸調整完善。20世紀80至90年代是版畫教育的快速發展期,各大美術類高校相繼建立起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版等版種實驗室。
版畫不同于中國畫、油畫、水彩畫等繪畫形式,間接性和復數性是其基本特性。間接性意味著版畫需借助一種或者多種媒介(如木版、石版、銅版、絲網版等版材),經由轉印過程才能顯現,這些版材自身的特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畫面最終呈現的效果。而“媒介”和“轉印”,則決定了人們可以在制作過的版上產生相當數量的、效果相同的作品,這就形成了版畫的復數性特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版畫藝術與現代印刷術深度融合,如今的版畫已經突破以往僅限于小型紙張簡單印制作品的局限,其內涵也在不斷拓展。通過參與版畫實驗教學,學生能夠深入了解版畫傳統技藝的工藝流程,大幅度提升動手能力,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保護意識,避免傳統技藝因時代發展而失傳。版畫創作要求創作者在制版、印刷等環節中兼顧技術與藝術的平衡,這種創作過程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空間想象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提升藝術表達的邏輯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拓展了傳統藝術實驗教學的維度,在為版畫自身的再造以及構建新表達形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過程中,也給版畫實驗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當前,在各高校對版畫不同版種課程進行分類化建設的過程中,既保持著對傳統“作坊制”實驗教學的傳承,又呈現出向數字化課程方向發展的趨勢,然而依然存在版畫制作知識涵蓋面不夠廣泛、各版種實驗教學資源整合度不高、受眾群體對版畫知識(如凸、凹、平、漏等形式語言)的總體性認識不足等問題。
如何在保持傳統版畫實驗教學特點的同時,發揮互聯網平臺的傳播優勢推廣版畫藝術,成為版畫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一方面,要明確傳統版畫教學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的方向定位,增強傳統實驗課程與數字化課程的教學互補性;另一方面,在積極推進一流課程建設的同時,還需整合各版種課程的實驗教學資源以完善教學課程體系,進而構建一種開放共享機制,將版畫的創作知識進行推廣。
二、湖北美術學院版畫實驗教學的發展歷程及現存問題
1960年,湖北藝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前身)美術系成立了版畫教研室。1985年,湖北藝術學院美術分部獨立建院,湖北美術學院正式成立,版畫專業教學由美術系下屬的版畫教研室具體實施,逐步建立起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等版畫實驗室。1997年,版畫系正式成立,為了突出鮮明的教學特色,版畫系開展了一系列以“版畫實驗室教學為基礎、教研室研究方向為教學導向”的教學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來,該校以木版、銅版、石版、絲網版、平版、插畫等實驗室集群為依托,進行版畫技法教學與版畫創作教學,形成了完整系統的課程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六十余年的發展,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打造了許多優質課程,如“現代平版畫制作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入選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石版畫”“版畫思維與創作”獲評省級一流課程;“圖像敘事”“木版畫創作”“版畫語言與插畫創作”“版畫語言與技法專修”等先后獲評校級金課與校級開放性精品課程。盡管在推進優質課程建設方面效果較為顯著,但實驗教學資源的整合度并不高,教學體系化程度有待加強。雖然學校鼓勵建立實驗教學共享信息平臺,但各教研室的共享平臺尚未對已建設的優質實驗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另外,實驗教學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力度較為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系統化開放共享機制的建立。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版畫實驗教學逐漸顯現一些問題,版畫專業教學在社會推廣、產教結合等方面的實施效果并不理想,傳統的小而全、分散建設、自有自用的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整合與優化配置實驗資源,逐步推進多元化的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已成為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以及實驗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強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共享機制,將成為湖北美術學院版畫實驗教學解決當前問題的主要途徑。
三、構建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機制的策略
為更好地促進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機制構建,首先,應對現有的版畫實驗教學體系進行全面評估,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學生反饋等方面,提出問題并明確解決思路;其次,調研國內外版畫實驗教學建設開放共享機制的發展動向,了解數字化背景下版畫實驗教學的新需求,分析推進實驗教學資源整合、構建開放共享機制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最后,結合版畫專業的教學特色、優勢及問題,將“教學研究方向、課程模式研發、跨界融合平臺、實踐應用平臺、實驗室建設、實驗室管理”作為實驗教學資源整合及開放共享機制構建的基礎模塊,逐步構建數字化語境下版畫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模式。具體策略如下:
(一)整合優質實驗教學資源,完善開放共享型課程體系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充分利用智慧教室、版畫實驗室、實訓實習基地等教學條件,搭建新媒體藝術平臺、造型藝術平臺、應用藝術平臺,設置跨媒介實驗教學、傳統版畫實驗教學、插畫實驗教學三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圍繞人才培養特點,以創建優質課程為建設目標。
新媒體藝術平臺是“跨媒介實驗教學方向”的教學載體,其以智慧教室為課程實踐平臺,是近年來版畫系開發的以跨媒介教學課程為主要內容的新教學平臺,已研發和正在研發的共享型課程有“現代平版畫制作虛擬仿真教學實驗項目”與“圖像敘事”。
造型藝術平臺是“傳統版畫實驗教學方向”的教學載體,以傳統版畫實驗室為實踐應用平臺開發課程,已開設研究生精品課程“版畫思維與創作”和涵蓋四大傳統版種的版畫普修課程“版種語言與技法專修”。
應用藝術平臺涵蓋“插畫實驗教學方向”與實訓實習基地共同開發的課程,如“應用插畫基礎”“版畫語言與插畫創作”等。
為凸顯版畫專業的發展特色,跨界融合平臺與實踐應用平臺皆以實驗室為教學基礎,由木版、銅版、石版、平版、絲網版、插畫等實驗室具體研發創新課程。以上課程已基本完成數字化制作與教材編寫工作,為構建“線下(實驗室)+線上(網絡課堂)+學術交流(專家工作坊)”綜合實踐模式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各平臺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二)完善“教師+實驗員”教學協作機制,優化實驗室教學管理方法
擁有高水平的實驗教學隊伍,是推動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關鍵。近年來,學校通過菁才招聘計劃、培訓、研修與交流互訪等活動,逐步擴充實驗教學師資隊伍,不斷提升實驗教學人員的共享意識、管理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教師與實驗技術員皆是實驗教學管理的主體,他們分別在創意思維(培養)與技藝表現(訓練)層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數字化管理的背景下,通過完善“教師+實驗員”教學協作機制,雙方可以將教學分工細化,形成實驗教學與管理層面的動態互動,合作制訂實驗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方案,并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版畫制作技術的細節和藝術內涵。
(三)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
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除了推進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型、虛擬仿真等課程建設外,還定期開展如實驗教學工作坊、專家講座、學術展覽及論壇等多項教學活動,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的對象從最初的本專業學生,逐步擴展至全校師生、藝術家及企事業單位。通過建立校外實踐基地、與社會委托項目結合,實驗室成為連接藝術創作與社會需求的橋梁。例如,近年來其與中國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湖北美術出版社進行了深度合作,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藝術家來系部開展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插畫教研室將社會委托項目轉化為實驗性課題,與武漢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宜昌博物館等開展合作,為其館藏文物進行文創產品設計,發揮了教學資源庫與實驗教學開放共享的雙重作用,創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項目式課程。這些創新課程不僅能夠開闊學生學習版畫藝術的視野,也豐富了版畫實驗課程的教學維度,打破了以往單向度的實驗課堂傳授模式,使學生在參與項目實踐的過程中,既能提升創作能力,又能增強社會適應性。同時,教學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全面培養,避免“一刀切”式的評價標準,采用綜合評價方式,以提高教學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客觀性、開放性和公正性,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效。
(四)樹立實驗室資源開放共享理念,創新開放共享運行機制
湖北美術學院強調共享理念,加強宣傳教育和對教師、技術人員的培訓,增強資源管理人員的開放共享意識,積極推廣實驗室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多方面引導實驗室資源對外開放共享,實現資源有效配置與管理。具體而言,學院科學合理地設立了共享管理機構,對實驗室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日常運行等進行統籌部署。在管理模式創新方面,學院正逐步推行校級公共服務平臺、院級公共服務平臺與系級實驗教學平臺相融合的“三層次一體化”管理架構。這一舉措旨在促進多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以版畫實驗室為例,學院積極探索并創新其開放共享的運行機制,對共享工作流程進行優化。這些努力顯著提升了開放共享工作的整體效果,為教學與科研工作提供了更為高效、合理的實驗環境。
四、結語
湖北美術學院在推進版畫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理念革新、機制設計與技術賦能,實驗室逐漸從封閉的教學空間轉變為開放的育人平臺、創新課程的孵化基地與面向社會的服務樞紐。未來,湖北美術學院將繼續秉持“科學規劃、資源整合、開放共享、高效管理”的要求與原則,努力提升教學資源質量,擴大課程共享范圍,以充分挖掘數字化背景下版畫實驗教學資源的價值,推動版畫教育的創新發展,為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版畫藝術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學校實驗室研究項目“數字化背景下版畫實驗教學資源整合及開放共享機制研究”(項目編號:HBSY2024-27);湖北美術學院校級教研項目“當代版畫教學場域中的跨媒介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以‘Print Art’實驗課程群建設為例”(項目編號:JY202401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菲,男,博士研究生,湖北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版畫媒介)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