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獨具特色的瓷種,絞胎瓷以貫穿胎體的獨特紋飾而聞名。它能通過對不同色澤的瓷泥進行巧妙組合,營造出變化多樣、風格鮮明的裝飾效果。此外,在工藝技術日臻精湛的同時,絞胎瓷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在中國陶瓷藝術體系中盡顯工藝的復雜精妙。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消費者的審美傾向與消費觀念發生了明顯轉變,傳統絞胎瓷固有的造型語言、裝飾范式與實用功能已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因此,如何實現傳統絞胎瓷制作工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的深度融合,并探索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創新表現形式,成為相關主體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擬對絞胎瓷的工藝特性及其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并從現代審美的視角出發,通過分析具體的絞胎瓷設計案例探索其創新發展路徑,旨在推動絞胎瓷更好地融入當代社會生活,實現對傳統工藝的活化傳承。
一、絞胎瓷的工藝特性與發展歷程
(一)工藝特性
絞胎瓷這一特殊品類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據著獨特地位,其核心工藝特征體現在“紋由胎生”的制作原理上。與其他瓷種相比,絞胎瓷在制作工藝與裝飾效果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就顏色釉瓷、釉下彩瓷及釉上彩瓷等常見品種而言,其裝飾手法主要表現為在器物表面進行釉色處理或圖案繪制;而絞胎瓷的紋樣生成則源自坯體內部——先將不同顏色的泥條或泥片進行絞合編排,再通過拉坯或模具作成型處理,最終形成貫穿于器物內外壁的連續性紋樣。這種“胎中帶紋”的結構特性,造就了其非表層化的視覺特征,也使其具備了極高的觀賞價值。得益于這一獨特工藝,基礎紋樣單元經過規律性地重復排列后,便能形成色彩絢麗、圖案復雜的紋樣。例如,傳統線紋圖案經過數次組合便能形成上千條均勻細密的線條,這種精密程度遠超手工繪制所能達到的水平。
(二)發展歷程
絞胎瓷的發展歷程充分折射出中國傳統工藝與時代審美的深刻互動。這一獨特工藝最早出現在文化多元的唐代,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即為開放與包容。由于繁縟華美的藝術風格是當時的審美主流,因此,陶瓷器物、漆器、金屬制品等均呈現出追求視覺沖擊力與裝飾繁復的審美傾向,如海獸葡萄紋銅鏡即采用了高浮雕的裝飾手法,雕刻出海獸在葡萄藤蔓間的輾轉騰挪之勢,繁縟富麗的滿花式構圖充分彰顯了工藝的精湛。正是在這樣的審美影響下,具有豐富紋理與復雜圖案紋樣的絞胎瓷應運而生,成為該時期審美趣味的重要載體。
而到了宋代,在理學思想的影響下,含蓄內斂的社會文化風尚逐漸形成。汝窯、官窯瓷器的素雅,文人書畫的恬淡等,無不彰顯著這一時期人們對簡約形式的追求。在此背景下,絞胎瓷的樣式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其更注重線條韻律感與整體協調性,同時構成要素逐漸簡化,紋樣形式更加簡約。直至元代,受瓷器制作工藝變革等因素的影響,絞胎瓷制作技藝漸趨式微。
近代以來,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部分手工藝者與高校研究機構正積極開展傳統絞胎瓷工藝的復原工作。在保留核心技藝的基礎上,他們嘗試引入新型材料與現代設計語言進行創新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絞胎作品不僅要恪守傳統工藝文化內核,還應在形態構成、色彩配置及實用功能等方面實現符合時代特征的創造性轉化。只有這樣,這一古老技藝才能真正融入現代生活并展現出持久生命力。
二、現代審美視域下絞胎瓷設計的創新實踐與案例分析
(一)創新實踐
當代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發展催生出多元化的審美傾向,傳統絞胎瓷的藝術風格與造型語言已難以契合當代消費者的審美趣味與使用需求。在簡約化、情感化的設計風格成為主流時,傳統絞胎瓷繁復的紋樣構成和飽和的構圖方式雖然能呈現出華麗的視覺效果,但也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進而使其在現代陶瓷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這就要求設計者對絞胎瓷制作技藝的傳承不應僅停留在工藝復原層面,還要注重將其與現代設計語言進行創造性融合,使其更加契合當代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首先,需打破傳統滿鋪式的構圖模式,采用“留白”與“對比”的設計理念。即在作品中保留部分純色區域,呈現出素凈、簡潔的質感;而在另一部分區域運用絞胎花紋進行裝飾,形成鮮明對比。這種“純色+絞胎”的搭配設計,不僅能保留絞胎花紋豐富絢麗的特性與核心魅力,還能賦予其獨特的節奏感,形成張弛有度的藝術效果。
其次,在造型語言上,可利用規整的器型輪廓與自由流動的線條紋理形成對比,增強作品的現代感和獨特性。絞胎瓷在組合好花紋之后,通常采用拉坯成型或者借助模具成型,制作出的形體都十分規整。基于這一特點,在組合花紋時,除了運用單元形組成連續的重復紋樣外,還可以運用更具流動感的線條或體塊進行隨機組合,讓花紋呈現出更加靈動的狀態,與規整的外形形成強烈反差,進而凸顯作品的獨特性。
再次,除了改良花紋的組合方式以外,設計者還可以運用不同顏色、不同質感的泥土來強化創新效果。現代材料科學的發展為絞胎瓷設計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現代煉泥技術的不斷完善使泥土的純度得到提升,這不僅拓展了胎土色譜的范圍,還使建立低飽和度色彩體系成為可能。目前,市面上已存在百余種不同肌理、質感、顏色的泥土,設計者在進行花紋組合時可不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運用不同肌理和質感的泥土進行組合搭配。然而,不可忽視的是,設計者在采用不同泥土進行花紋組合時,應保證其收縮率相近,否則在干燥的過程中,可能因收縮率的差異導致花紋開裂,大大降低成品率。
最后,在色彩搭配上,由于絞胎瓷的花紋樣式通常十分豐富,若使用飽和度過高的顏色則會使對比效果太過強烈,因此需適當降低色彩的飽和度。設計者可采用科學的降調處理方案,通過控制對比色的明度值差,構建既保留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的大地色系絞胎色譜。例如,在使用紅色和黃色這組對比色時,可以采用大紅和淺黃,或粉紅和中黃的搭配,通過降低其中一種顏色的飽和度并適當提高其明度,有效弱化對比,使整體色調更自然和諧。
(二)案例分析
絞胎瓷設計應始終秉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將傳統絞胎技藝與當代生活審美深度融合,既保留絞胎瓷最顯著的工藝特點,又有效契合當代受眾多樣的審美需求,成功設計出許多簡約、精致的絞胎瓷作品。
案例一為木紋絞胎茶碗(如圖1),該設計通過深淺多色陶土材料的反復絞合及拉坯成型,形成具有節奏韻律感與自然流動性的木質紋理線條。自然性與偶然性的相互呼應,使器物最終呈現出厚重的質感,彰顯出獨特的東方美學。在工藝處理方面,該設計避免使用過度復雜的絞胎花紋進行裝飾,而是采用疏密對比手法,使木質紋理在圓潤飽滿的器型上形成節奏變化。同時,茶碗的整體造型圓潤飽滿,配合低穩重心設計,既保證了手掌貼合度,又增強了使用穩定性,巧妙平衡了藝術價值與實用功能之間的關系。這一設計突破了傳統絞胎瓷以觀賞性為主導的工藝屬性,使其更適配現代生活場景,具備更強的市場適應性。
案例二為銀杏紋絞胎茶碗(如圖2),該設計充分展現了“極簡融合”這一設計思路。茶碗內壁以金色銀杏葉圖案元素進行裝飾,體現了極簡主義與傳統工藝的創新性結合。值得注意的是,絞胎花紋在組合時易發生隨機且不可控的變形,而設計者通過精準調整,有效控制了絞胎銀杏紋樣的具象化呈現,使銀杏形態得到清晰展現。盡管每只茶碗中的紋樣均以“銀杏”這一具象符號為組合基礎,但因組合中易發生不可控的“變形”,因此每一件作品又具備獨特的“隨機性”。這一特點充分印證了當代設計語言逐漸向意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通過分析上述案例可知,當代絞胎瓷設計者的關注焦點已經發生轉變——不再片面追求工藝難度,而是將作品的情感表達與文化意境營造置于首位。以銀杏紋絞胎茶碗為例,銀杏葉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具有堅韌、長壽等象征意義,設計者通過強化這一符號內涵,能構建出靜謐而富有沉思性的氛圍,充分契合了當代都市青年追求“慢生活”的心理。這種從符號、情感到文化層面的多維延展,顯著提升了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在關注絞胎瓷設計創新的同時,還應圍繞現代生活場景推出系列化產品,包括茶器、文具等日常用品,并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進行宣傳推廣,精準覆蓋追求生活質感且對傳統美學懷有強烈熱情的年輕受眾群體。這種技藝要素、設計思維與傳播渠道的有機整合,為絞胎瓷在當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在保持工藝傳承專業性的同時,實現了形式語言與文化表達的有效轉化。總之,現代審美語境中的絞胎瓷設計需在元素精簡、符號重構、功能強化和情感植入四個維度協同發力,努力為這一傳統技藝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絞胎瓷的制作工藝蘊含著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其獨特的紋理生成技法和燒制工藝構成了創新的基礎。只有在充分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有深度的現代性轉化。這種轉化可以體現在多個維度:在紋樣設計上,可以通過重組傳統圖案,設計出既保留絞胎瓷原有特色又符合當代受眾審美傾向的圖案形式;在色彩運用上,可以借鑒中國傳統繪畫的設色理念,構建更具古典意境的色彩體系;在器型設計上,則需要充分考慮現代生活場景的使用需求,實現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統一。同時,絞胎瓷在當代的創新發展不應局限于產品制作層面,而是要構建完整的文化傳播體系,如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進行宣傳,形成協同傳播的合力。將絞胎瓷從專業領域引入大眾視野,有助于引導大眾近距離感受絞胎技藝的魅力,使其真正融入當代人的日常生活,進而成為傳達多樣情感與獨特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0.
[2]馬未都.瓷之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3]顧青,朱銳.厚土生花:絞胎瓷的風雅頌[J].中華手工,2020(05):32-39+1.
[4]王熙茹.傳統絞胎工藝在陶藝創作中的探索與應用研究[D].魯迅美術學院,2025.
[5]郝建英.中國絞胎瓷制作技藝傳承譜系及當代應用研究[J].中國陶瓷,2025,61(04):89-95.
[6]王道君.焦作非遺當陽峪絞胎瓷保護與傳承的創新性應用[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5,59
(01):80-81.
[7]王夢菲,王朝俠.設計視角下絞胎瓷非遺文化及其文創產品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07):74-75.
[8]許欣.基于地域文化的手工藝品牌形象設計研究——以當陽峪絞胎瓷為例[J].天工,2022(28):55-57.
[9]王國先,程鯤.基于設計思維視角下的絞胎瓷文化遺產研究[J].大眾文藝,2020(15):77-78.
[10]唐珊珊.絞胎瓷文化與高校文化教育相結合的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5,59(06):138-139.
(作者簡介:何棋,男,碩士研究生,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陶瓷藝術)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