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發展帶來新機遇,“藝術賦能”作為創新模式,成為推動鄉村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手段。吉林省地處世界“黃金水稻帶”,稻田旅游開發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為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在地性實踐的廣闊空間。基于此,本文從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基礎入手,通過分析吉林省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的開發現狀,結合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提出藝術賦能吉林省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的具體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一、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理論基礎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激活鄉村資源,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和經濟活力。藝術賦能不僅包括藝術創作、創意設計,還涉及鄉村美學的塑造和文化品牌的打造。在藝術賦能的視角下,鄉村振興可以通過創意農業、文旅融合和鄉村美學的塑造等路徑拓展提升。
(一)創意農業理論
早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創意農業的概念隨著創意產業興起而受到關注,并于21世紀初引入中國。創意農業是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目標,在農產品研發、生產、加工、營銷、服務的過程中,以及在農業節慶活動、農業總部經濟活動中進行生產創意、生活創意、產業創意、品牌創意和景觀創意,通過創設獨特增收模式以實現增產、增收、增美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意農業理論是近年來農業發展領域的重要創新方向,通過融入科技、文化、藝術等要素,拓展農業功能,將農業生產與文化、藝術、休閑、教育等有機結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附加值,打造出具有獨特吸引力和競爭力的農業產品和服務。其創意來源多樣,具體包括: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農產品的創新加工和個性化包裝設計;農業景觀的創意設計和農耕文化的創意傳承。其中,將藝術元素融入農業生產,不僅能提升農產品的文化附加值,還能為鄉村產業注入新的活力,賦能創意農業。
(二)文旅融合理論
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文旅融合打破傳統產業邊界,通過將鄉村的自然景觀、民俗文化、農事活動等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推動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的協同發展。藝術鄉建進一步促進了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交融共生,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激活鄉村資源,推動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在吉林省,文旅融合的實踐已取得顯著成果。例如,吉林市松花湖風景區通過藝術設計,打造了“松花湖冰雪藝術節”,結合冰雪文化與藝術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松原市查干湖通過舉辦“查干湖冬捕節”,將傳統的漁獵文化與現代旅游相結合,開發了一系列“藝術+文旅”的多元化產品,提升了鄉村旅游吸引力。
(三)鄉村美學理論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觀點,為藝術鄉建中的鄉村美學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方向。藝術鄉建應以此為出發點,不僅要關注外在美化,更要注重內在賦能,挖掘鄉村本土文化、自然景觀和生活方式的特色,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美學。例如,通過藝術形式將鄉村的古建筑、農耕工具、傳統習俗等轉化為審美對象,營造出富有歷史記憶和人文情懷的鄉村景觀。以吉林省樺甸市樺郊鄉小稗子溝村為例,該村將鄉村治理與美學設計深度融合,打造了“美麗庭院、干凈人家”項目。這種美學賦能不僅美化了鄉村環境,還使鄉村治理從傳統“管理”模式向“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轉變。鄉村美學還通過生態藝術的形式,秉持人與自然“和合共生”的理念,在美學設計中融入自然元素,實現了鄉村景觀與生態環境的有機統一,增強了群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吉林省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的實踐案例
稻田綜合體是融合現代農業、休閑旅游與田園社區的鄉村發展模式,其以稻田文化為核心,推動農業與文旅產業深度融合,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近年來,吉林省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積極探索稻田綜合體開發模式,通過旅游和民俗文化融合、科技與藝術融合等多角度開發,深挖本土資源,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田綜合體。這些綜合體不僅提升了鄉村經濟活力,還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旅游體驗,成為吉林省鄉村旅游的新亮點。
(一)紅日村:稻田旅游與特色文化的深入融合
汪清縣紅日村位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大興溝鎮,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村落。近年來,紅日村探索出生態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模式。村里結合稻田景觀,開發了特色旅游項目,游客可漫步稻田,欣賞彩色水稻稻田畫,體驗插秧、收割等農事活動。同時,紅日村改善人居環境,建設游園廣場、道路等基礎設施,營造舒適的旅游環境,開發了“四同教育”(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和朝鮮族民俗展演項目,建成“一園兩館一居一課”教育基地,通過多種教學形式,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此外,紅日村設計了“紅日飯”,提供地方特色美食,還通過藝術設計提升鄉村景觀美學價值,成為全國特色旅游和鄉村振興的示范村。
(二)樂稻小鎮:科技與藝術融合的稻田旅游綜合體
樂稻小鎮位于吉林省雙遼市雙山鎮秀水村,采用“農文旅”融合模式。在農業產業方面,小鎮擁有育秧工廠,占地2.1萬平方米,引入智能灌溉、溫控系統等科技,實現水稻種植的標準化與智能化管理。在藝術景觀營造方面,稻田以綠色為底色,用不同顏色水稻勾勒出“龍年大吉”“嫦娥奔月”等圖案,并開發稻田小火車、迷宮等游玩項目,游客可漫步棧道、參與農事體驗、品嘗農家美食、選購特色農產品。此外,小鎮還推出“稻鄉公寓”項目,采用集裝箱框架與“智能膠囊公寓”技術,構建特色住宿群落,讓游客深度體驗鄉村“慢生活”。
(三)曙光村:朝鮮族風情與稻田文化的結合
曙光村位于吉林省長春市雙陽區齊家鎮,近年來通過“三變”策略,塑造了“稻橙曙光”旅游品牌,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在藝術鄉建方面,村內建筑融合朝鮮族民俗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采用木質架構,青瓦白墻,飛檐翹角,還配套建設了朝鮮族服飾換裝館、民俗博物館等。曙光村以稻田為核心,開發了稻田小火車、觀光塔、稻田畫等項目,游客可乘小火車觀賞稻田畫。民宿秉持“一房一庭院,一院一私湯”理念,溫泉入戶,部分民宿配備室外露天溫泉與室內娛樂設施,把傳統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此外,村內還建有音樂噴泉廣場、朝鮮族美食餐廳、網紅雕塑等設施,構建了兼具觀賞性與體驗感的田園綜合體。
三、藝術賦能吉林省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的原則
(一)強調在地性,挖掘與整合本土稻田文化資源
吉林省鄉村地區稻作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內涵豐富。在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中,可建設稻田文化博物館,展示稻作工具、傳統農耕場景等,讓游客深入了解稻作文化的魅力。吉林省鄉村地區還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如朝鮮族刺繡、通榆蛋雕等傳統手工藝。這些傳統技藝可融入旅游產品開發,使其成為具有藝術價值的旅游紀念品,通過講述本土文化故事,與游客建立情感聯系,提升旅游紀念品的吸引力。
(二)避免趨同化,突出差異化
藝術賦能鄉村建設應避免同質化,杜絕“千村一面”的簡單嫁接和模仿,注重鄉村環境的適用性和運營的可持續性。應依據鄉村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資源,設計獨特的景觀和活動,不盲目照搬其他地區的成功模式。應通過品牌化運營,提升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注重游客體驗的差異化,展現吉林省鄉村稻田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游客滿意度,打響品牌知名度。
(三)推動產業融合與協同發展
將稻田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經過藝術的“浸潤”打造“農業+文化+旅游”新型產業鏈,如在稻田周邊建設文化創意工坊、藝術工作室等。除傳統的稻田種植和旅游觀光,還可以拓展稻田的生態功能、教育功能等。例如,建設稻田生態科普園,開展生態教育活動;舉辦稻田研學旅行,讓中小學生了解稻作文化和農耕知識。此外,應與當地的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打造休閑度假游綜合體。
(四)激活村民主體意識
藝術賦能吉林省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意識,通過藝術活動凝聚村民力量,讓村民參與到稻田旅游綜合體的建設中來。例如,組織村民參與稻田藝術創作、文化活動策劃等,增強村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通過鼓勵村民主動參與藝術活動,增強村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舉辦傳統技藝培訓活動,讓村民掌握傳統手工藝技能,傳承和弘揚地方特色文化。
(五)地方高校參與協同藝術鄉建
藝術鄉建需要專業人才和團隊。地方高校可為鄉村提供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等方面的專業支持,鄉村則為高校提供實踐基地和研究素材。雙方建立長期穩定的校地合作機制,可持續為地方藝術鄉建輸送人才。地方高校可開設藝術鄉建相關專業課程,培養懂藝術、懂鄉村、懂管理的專業人才。高校藝術專業師生可深入鄉村,以稻田等為主題開展藝術類如繪畫、雕塑、音樂等創作和研究,并組織新春會演、音樂會、非遺集市等活動,營造鄉村文化氛圍,讓鄉村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在此基礎上,推動鄉村數字化發展,形成“高校+鄉村”協同發展模式。
四、藝術賦能吉林省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的具體路徑
(一)稻田景觀的藝術化設計
稻田景觀是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的核心吸引力之一。通過藝術化設計,結合當地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或民俗風情,可將其打造成具有觀賞價值和文化內涵的特色景觀,增強游客視覺體驗。整體設計需遵循在地性、藝術性、互動性、環保性和文化性原則,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田景觀。例如,每年更換稻田畫主題,利用多色水稻和透視法設計,展現豐富層次感,實現自然與人文藝術的完美結合。游客可通過木棧道近距離接觸稻田,或在觀景臺俯瞰全景。還可以利用稻草、木材等自然材料,制作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雕塑,如巨型稻草動物雕塑,增添旅游觀光的趣味性。同時,邀請當代裝置藝術家設計稻田影像裝置藝術,讓游客在欣賞時體驗自然、藝術與科技的融合。此外,可以設置稻草人、風車、稻田文化墻、水車、水渠等景觀,以及導覽標識、文化標識、藝術標識等標識牌,豐富視覺效果,增強游客的體驗感和文化認同感。
(二)稻田文化活動的藝術化呈現
文化活動是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通過藝術形式展示稻田文化,提升游客的文化體驗。例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光東村依托“稻田文化+民俗文化”舉辦稻田文化節,展示當地民俗文化。游客可參與稻田插秧、收割等農事活動,感受稻田文化的獨特魅力。光東村可結合稻田自然環境,舉辦稻田音樂節、藝術表演等活動,為游客帶來獨特的視聽體驗;利用稻田自然景觀,舉辦稻田攝影展和藝術展覽,展示以稻田為主題的作品,進一步增強游客對稻田藝術美感的體驗。通過這些舉措,激活地方文化與自然資源,實現鄉村產業的融合升級。
(三)稻田旅游產品的藝術化開發
通過藝術創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田旅游IP,是鄉村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的重要路徑。開發具有藝術價值的稻田旅游產品,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可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例如,開發以稻草、稻米等為原材料的手工藝品,如稻草編織品、稻米畫等;結合稻田文化,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田美食如冷面、打糕等,游客可以在品嘗美食的同時,感受稻田文化的魅力;挖掘本土稻田文化內涵,開發具有文化創意的旅游產品,如稻田主題的文具、紀念品、家居用品等。
五、結語
藝術賦能鄉村振興在吉林省稻田旅游綜合體開發中成效顯著,但也面臨諸多挑戰。主要問題包括:缺乏專業藝術設計、運營管理和市場營銷人才,導致項目運營難以為繼;資金不足,限制了項目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氣候制約,吉林省的季節性氣候影響戶外藝術項目和旅游活動的全年運營;市場推廣能力不足,導致部分項目知名度有限,難以吸引廣泛游客。未來需加強政策支持,通過政策引導吸引人才和資金,提升鄉村運營能力;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實現藝術與鄉村文化的深度結合。總之,應多措并舉,更好地發揮藝術賦能作用,助力鄉村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繼剛.建設創意鄉村發展創意農業——中國創意鄉村發展報告(上)[J].改革與開放,2010(03):4-6.
[2]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機制與政策路徑:一個宏觀框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60(06):
69-77.
[3]劉治彥.文旅融合發展:理論、實踐與未來方向[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6):92-97.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課題項目:本文系2024吉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藝術賦能鄉建——基于吉林省鄉村振興在地性研究”(課題編號:JJKH20240619SK)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丹,女,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人物畫)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