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高校博物館作為高校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其講解工作在弘揚大學精神、繁榮校園文化、培育優質人才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講解模式亟待創新轉型。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內容與形式的革新上,更需在理念、機制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實現全方位、系統性的突破。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依托學校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為載體,通過多元化的講解方式與創新性的實踐路徑,構建起獨具特色的講解體系,為其他高校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基于此,本文以該項目實踐為案例,積極探索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創新路徑,以推動高校博物館的現代化轉型,充分發揮其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價值。
二、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的重要價值
(一)多維度教育價值
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通過對校史文物、學術成果與文化資源的系統解讀,構建起涵蓋知識傳授、思想啟迪、文化浸潤與情感共鳴的多維教育價值體系。[1]在認知層面,講解活動能將靜態的展品轉化為動態的知識載體,有效激發學習者的探究意識與創新思維;在情感層面,經過精心設計的講解方式能引發受眾對大學歷史與人文精神的情感共鳴,強化其歸屬感與榮譽感;在行為層面,參與講解活動有助于培養受眾的文化自信心與責任擔當意識;在文化價值層面,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能搭建起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橋梁,促進文化價值的當代轉化與創新表達。這種多維價值體系已超越了單純的知識傳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高校文化育人范式。
(二)多層次敘事價值
博物館敘事體系作為高校文化傳承的結構化機制,可通過歷史敘事、學術敘事與文化敘事三位一體的敘事結構,促進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其中,歷史敘事聚焦于高校的發展歷史與重要事件,致力于構建具有認同感的集體記憶;學術敘事主要呈現高校的學科發展歷程與學術成就,以彰顯高校的學術品格與探索精神;文化敘事重點詮釋校園文化,體現獨特的價值觀念與校園精神。[2]這種多層次敘事結構形成了高校特有的文化傳承模式,在保存歷史記憶、展現學術精神與弘揚校園文化方面發揮系統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高校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文化育人目標的實現。
三、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及其“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簡述
(一)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的演進脈絡及主要特色
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自建立以來,經歷了從資料收集、展品累積到系統化建設的演進過程:從早期的校史陳列室發展為綜合性的大學博物館,其空間規模不斷擴大,館藏資源日益豐富,展陳技術也逐步向現代化方向發展。[3]
該博物館的主要特色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師范教育特色鮮明,館內珍藏了大量反映師范教育發展歷程的珍貴史料;二是人文底蘊深厚,館內設有專門區域,集中展示了錢基博、張舜徽等國學大師的學術成就;三是歷史基因突出,館內留存了大量實物與文獻,生動反映了學校在建設與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事件。[4]這些特色資源不僅共同構成了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也為“講好華師故事”項目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素材。
(二)“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的建構邏輯及運行機制
“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的建構邏輯立足于校史文化傳承需求與高校博物館育人功能的深度融合,始終遵循從理論構建到實踐探索、從內容設計到形式創新的系統化發展路徑。[5]該項目的運行機制呈現出多元協同的特點:在組織架構上,建立校內多部門聯動的管理體系,明確職責分工與協作流程;在內容生產上,采用“專家引領+師生參與”的共創模式,確保故事內容的專業性與生動性;在人才培養上,構建“選拔—培訓—考核—激勵”的閉環管理機制,確保講解隊伍的專業素養;在資源配置上,實現館藏資源、人力資源與技術資源的優化整合,提高運行效率;在評價反饋上,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推動項目持續優化。這一系統化運行機制為“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基于受眾體驗的校史講解策略創新
基于受眾體驗的校史講解策略創新主要體現在敘事主題、敘事結構與表達方式三個維度。在敘事主題上,其突破了傳統編年體敘事模式的局限,構建起“人物—文物—精神”的新模式,從名師大家與重要歷史文物等多角度進行詮釋與講解;在敘事結構上,其采用“點—線—面—體”的立體化結構,通過關鍵節點串聯起歷史線索,形成校史全景;在表達方式上,其運用情境再現、對比分析與互動參與等多種手法,有效增強了敘事感染力。該策略的核心在于以受眾體驗為導向,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設計差異化的講解內容與表達方式,推動講解工作實現從單向灌輸到互動體驗的轉變。
四、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創新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促進數字化技術融合,構建沉浸式講解模式
在數字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創新應圍繞技術賦能內容、線上線下協同、人機交互優化三個維度展開。在技術賦能內容層面,應堅持以內容為核心、以技術為支撐的發展理念,探索新興技術與校史文化內容深度融合的路徑;在線上線下協同層面,應構建“實體講解+數字延展+虛擬體驗”的混合式講解模式,實現博物館資源的無邊界傳播;在人機交互優化層面,應明確人工講解與智能講解的功能定位與互補關系,形成人機協同交互的講解模式。
以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為例,其在數字化技術融合實踐中采取了多重舉措:一是實現了AR技術與實體展品的融合,參觀者通過移動終端掃描展品即可獲取數字化擴展內容;二是應用VR技術構建了校史發展關鍵場景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引導參觀者穿越時空感受歷史場景;三是開發了“華師故事”數字化講解平臺,整合全景漫游、三維重建與互動問答等功能于一體。該項目在應用數字化技術時特別注重與講解內容的有機融合,避免技術與內容脫節。在具體實踐中,博物館將傳統講解員引導與數字化自助體驗相結合,形成“引導式—互動式—沉浸式”三階段講解流程,顯著提高了講解效率與體驗質量,不僅延長了參觀者的停留時間,提升了互動參與度,還增強了校史文化的傳播效果。
(二)深入挖掘校史資源,開發特色主題講解內容
深入挖掘校史資源是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其核心在于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富有教育價值的文化產品。從文化記憶理論視角看,校史不僅是時間序列上的事件記錄,還是一個由集體記憶、物質遺存和文化傳統共同構成的意義系統。因此,對校史文化的挖掘要突破簡單的編年體敘事模式,構建具有闡釋力的主題框架,使碎片化的細節在特定的文化邏輯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一過程包含三個關鍵維度:在內容層面,需通過檔案解密、口述歷史采集等方法重建歷史現場;在敘事層面,要運用微觀史學的“以小見大”手法,將抽象的精神具象化;在傳播層面,則需實現研究成果向多樣文化產品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深度挖掘不僅能豐富校史闡釋的層次,還能建立起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使校史從靜態的檔案記錄升華為動態的文化傳承載體。
以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講好華師故事”項目為例,其通過深度挖掘校史文化,圍繞“國學大師錢基博”“古典文獻學家張舜徽”與“教育家卞彭王愛施夫婦”等核心線索,系統開展了特色主題講解內容的開發。具體實踐從四個方面展開:在史料挖掘方面,通過校史檔案解密、口述歷史采集與校友記憶征集等方式,發掘出許多珍貴的歷史細節;在主題構建方面,圍繞“教師教育傳統”“學科發展歷程”“大師足跡”“校園文化變遷”等主題設計系列專題講解內容;在表達創新方面,運用“小切口反映大歷史”的敘事手法,借助張舜徽捐贈的《唐代敦煌石室寫經長卷》等具象文物講述豐富的校史;在活化應用方面,將挖掘成果轉化為“華師記憶”系列主題講解手冊、“師道傳承”講解視頻集等多種形式。總之,深入挖掘校史文化能使講解內容從表層敘事向深層解讀轉變。
(三)強化隊伍建設,構建專業化的講解員培養機制
高校博物館講解員培養機制的創新實踐應立足于文化傳播與教育服務的雙重屬性,其核心在于通過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知識傳播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從傳播學視角看,講解員承擔著將專業性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語言的關鍵任務,這一過程需要建立在精準把握參觀者認知特點與文化需求的基礎之上。研究表明,有效的文化傳播不僅要求內容準確,還要求傳播者具備專業的素養。因此,高校博物館講解員培養機制應突破單一的技能訓練模式,構建包含知識儲備、表達技巧、互動能力和研究素養在內的多維培養框架。尤其在高校博物館這一特殊場景中,講解員既是校史文化的解讀者,又是教育理念的踐行者,這種雙重角色定位要求培養方案必須兼顧專業性與多元性。只有建立分層分類的培養方案、多元立體的評價體系和持續發展的激勵機制,才能培育出既具備深厚專業功底,又富有創新活力的專業人才。
例如,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構建了“雙軌制”人才培養體系,涵蓋專職講解員職業化培養與志愿講解員規模化培養兩條路徑。其中,專職講解員培養采用“專業知識+講解技能+科研能力”的復合型培養模式,通過參與校史研究課題、強化專業技能訓練以及與國內外同類機構進行交流等方式提升其專業素養;志愿講解員培養采用“導師制+工作坊+實踐認證”的培養流程,由專職講解員擔任導師,通過“華師故事講解工作坊”開展系統培訓,完成實踐認證后可正式上崗。在評價機制方面,該博物館建立了包含講解專業度、表達流暢度、互動有效度、受眾滿意度等指標在內的評價體系,對講解員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在激勵機制上,組織“桂子風華講解大賽”“優秀講解案例評選”等活動,激發講解員的創新積極性。這一培養機制有助于形成專業化、多元化的人才隊伍,有效解決了高校博物館講解人才培養困難的問題,為其講解工作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四)推動校內外資源整合,構建多方協同的發展模式
要實現講解服務的提質增效,高校博物館需打破傳統封閉式的發展格局,構建多主體參與、多維度協同的區域性協同發展模式。具體而言,在組織架構層面,建立區域高校博物館聯盟,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在資源共享層面,構建區域內講解資源共享平臺,實現校史文化資源與專業培訓資源的互通共享;在標準建設層面,形成統一的高校博物館講解規范與評價標準。同時,該發展模式強調與專業博物館開展合作,與中小學進行對接,與社區共建文化共享空間,與文旅產業進行創意合作,最終形成開放多元、互動共生的合作體系。
以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其創新實踐具有示范意義:在校內協同層面,其與歷史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等相關學科專業的師生聯合進行講解內容的研發與創新。同時,與校內各單位合作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利用校史檔案館的資源豐富講解素材,并依托學校宣傳部門擴大傳播效應。在校際合作層面,該博物館與武漢地區高校博物館聯盟共建“高校博物館講解交流平臺”,通過定期研討、人員互訪與經驗分享促進共同提升,實現區域內高校博物館講解資源的優勢互補。在社會參與層面,與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圖書館等專業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引入專業的講解培訓資源;與當地中小學合作建設校史教育基地,為青少年提供定制化的講解服務。總之,這種多方協同的發展模式有效突破了高校博物館的資源瓶頸,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開放式新格局。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創新實踐肩負著傳承高等教育文化的使命。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講好華師故事”項目通過融合數字化技術、豐富講解內容、強化人才培養與促進資源整合等方式,顯著提升了博物館講解工作的質量與影響力,強化了其育人功能。未來,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應在堅守自身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拓展實踐探索的廣度,構建科學長效的運行機制,以適應信息時代教育發展的新要求,推動高校博物館成為連接歷史與現在、學校與社會的重要文化橋梁。
參考文獻:
[1]孔瑛,陳雅沁.高校博物館的建設路徑研究——以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艦船與航海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5(11):84-87.
[2]孟翔翯,丁晗雪.高校博物館公眾服務的使命與職能:變遷、挑戰與對策[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5,11(02):89-97.
[3]徐毅豪.視覺文化背景下高校博物館敘事策略研究——以黃永玉藝術博物館為例[J].新傳奇,2025(15):126-128.
[4]周磊,廖倩.校地共建模式下高校博物館的建設機制與發展路徑思考——以成都自然博物館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5,9(10):
97-102.
[5]張麗,陳歡歡,羅園元.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隊伍穩定性的問題及優化——以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5
(03):118-121.
★基金項目:本文系華中師范大學2025年度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項目編號:SZZX2024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怡文,女,碩士研究生,華中師范大學博物館,館員,研究方向:高校博物館社會教育;楊佩情,女,本科在讀,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高校博物館講解)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