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憑借獨特的筆墨語言、精妙的美學意境及深厚的藝術哲思,在美術教育領域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1]當下,美術教學正逐步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與審美教育相結合的方向轉型。其中,中國畫技法教學也逐漸突破了以往局限于技法訓練的模式,更加強調文化理解、藝術創新與個性表達的統一。然而,現階段的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不足之處: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日益明顯,具體表現為繪畫基礎、理解能力和學習動機的多層次分化,而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既難以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快速入門,又不利于基礎扎實的學生進階提升。[2]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中國畫技法教學中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分層教學策略,以期為高中美術教師破解教學難題提供有益參考。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設計
在中國畫技法教學中,科學有效的分層教學首先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差異化設計上。美術教師需在課前開展全面的學情分析,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再以此為基礎構建多維度、可調控的教學目標體系。以“工筆花鳥畫寫生”一課為例,教師可根據學情可將學生劃分為三個發展層級,并設置相應的教學目標:對于初學者,教學目標應聚焦于掌握基本的運筆節奏與筆鋒控制技巧,感知工筆畫中線條的規律性與節奏感,并建立起對勾勒、填色等環節的初步認知;對于有一定繪畫基礎的學生,則應引導其在掌握基本技法的同時,理解傳統花鳥畫中的構圖章法與筆墨氣韻,并幫助其在寫生過程中進行創新;而對于進階層的學生,則要引導其在使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嘗試個性化的藝術表達,鼓勵其將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進一步提升個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3]這種教學目標的分層設計,不僅能幫助教師更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還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為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實踐路徑。
二、技法訓練的分階推進
技法訓練是中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興趣與藝術表現力的培養。針對學生在繪畫基礎、學習習慣及藝術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教師應依據分層原則,構建漸進式、螺旋式的技法訓練模式,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身水平的訓練中獲得進步。
(一)基礎層的技法啟蒙
針對繪畫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初期集中強化其對中國畫基本技法的認知與了解。以“寫意蘭花畫法”教學為例,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筆法訓練上,可采用“分解—整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反復練習“橫掃”“提按”“轉腕”等動作,逐步掌握“中鋒運筆”等技法的要領。同時,為了提升操作的直觀性與模仿的準確性,教師可設計“筆畫分解演示+即時模仿”的教學環節:一邊通過投影展示筆鋒的運行軌跡,一邊引導學生同步練習,使其沿著“單筆練習—組合筆畫—完整構圖”的路徑實現繪畫能力的遞進式提升。
(二)進階層的技法強化
針對已初步掌握基本繪畫技法的學生,教師應著重培養其藝術表現力,進一步引導其在構圖技巧和用墨之法等方面進行深入練習。例如,在“寫意蘭花畫法”教學中,除了進行單枝蘭花的線條訓練以外,還應鼓勵學生嘗試折枝組合與寫意構圖的創作。教師可通過講解不同取景方式下的構圖變化,如“S形構圖”“左重右輕”“對角引導”等傳統布局方式,并結合經典作品分析引導學生進行臨摹與變體構思,培養其個性化的構圖意識。同時,教授“破墨”“積墨”“漬墨”等墨法技巧,使學生在感受到筆的動態表現力后,進一步體會“墨”的濃淡干濕所承載的情感層次差異,實現筆墨語言的多維拓展。此外,教師還可采用“技法分層練習+構圖構思圖示+局部改稿指導”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一方面,通過紙面草圖的反復推演,幫助學生建立構圖預設思維;另一方面,通過教師巡回指導與針對性個別輔導,解決學生作品中構圖失衡、筆墨協調性不足等問題,增強畫面整體結構的合理性與藝術表現力,促進學生繪畫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拓展層的技法創新
針對繪畫基礎扎實、藝術表現能力突出的學生,教師應著重引導其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教學中可采用“主題式小幅創作”的任務驅動策略,設置如“春蘭·雅韻”“幽谷蘭香”等創作主題,鼓勵學生將現實觀察與藝術想象相結合,在構圖構思、墨色調配及線條節奏把控上進行自主性探索。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技法模仿”轉向“靈活運用”,打破“畫得像”的固化思維。對此,教師可在課堂上設置“創作草圖講解”與“技法決策分析”環節,鼓勵學生清晰地闡述自身的構圖邏輯及技法選用依據,推動學生將繪畫技巧內化為藝術表現能力,最終實現從“技法掌握者”到“藝術創作者”的跨越。
三、課堂結構的靈活調整
在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技法教學中,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是實現分層教學的關鍵。為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將“內容分層”與“方法分層”充分結合,靈活調整課堂結構,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空間,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設計精準分層的教學任務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前期表現將其初步劃分為基礎組、拓展組與創作組三個組別,并設定不同的教學任務,以滿足學生多樣的學習需求。以“寫意荷花表現技法”教學為例,基礎組以技法模仿為主要任務,如完成對“荷葉的勾勒與皴染”范例的描摹,并圍繞“水墨融合”“色彩暈染”等基本技巧開展強化訓練。教師可提供分步驟講解圖卡,并為每個步驟預留講解點評時間,幫助學生及時發現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拓展組則以“局部構圖練習”為主要任務,鼓勵其在完成基本筆墨表現的基礎上引入虛實對比等構圖原則,嘗試構建“小幅荷花組合圖式”,并在教學任務中加入“分析荷花結構、荷葉分布”的要求,引導學生在內容選擇與空間布局中逐漸形成自主判斷。創作組學生則可進行“主題創作練習”,如圍繞“夏荷印象”“雨荷沉香”等自選題目進行藝術構思,教師可提供構圖草圖模板作為參考,引導學生從詩意構圖、畫面意境營造、個性化筆墨語言運用等角度進行藝術探索,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風格。
(二)實施差異化的分組活動
為確保分層教學任務得到有效實施,教師可采用“異質分組+組內同質分工”的結構模式,將三類學生分配至不同功能的組別之中,并在每組內部設定具體分工機制。例如,基礎組可采用“搭檔互助”模式,通過同伴觀察與互助評價等方式強化技法學習效果;拓展組則實施“小組共創”模式,每組圍繞固定主題進行藝術設計,各成員分別負責畫面元素的繪制,并在組內完成構圖方案修改與理由闡述,以提高學生的藝術語言表達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創作組則采用“個體工作坊”形式,教師設置移動輔導點,圍繞作品的主題構思、表現技法選擇與文化內涵表達等內容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展現個人風格,同時,可在課堂中設立“過程展示板”,實現跨組別的交流互鑒,也便于教師及時了解教學進度,動態調整教學內容。
(三)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上,教師可依據教學任務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組合與調配多種教學策略。例如,在基礎組教學中,以直觀示范、面對面指導為主,通過“范畫+臨摹+批改”的方式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同時,可在課堂中使用慢動作視頻回放、墨跡放大觀察等方法,讓學生更清晰地感知技法要領。拓展組則采用啟發式提問與任務驅動策略,如在講授“荷花構圖方式”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畫面中花朵的層次感與疏密關系,進而布置“多枝荷花一組構圖”的變體設計任務,鼓勵學生在問題探索過程中深化個人理解。而針對創作組學生,教師可采用“反思式教學法”與“對話式點評法”,引導其將自身作品與經典繪畫作品進行對比,找出差距,同時,營造開放性的對話空間,讓學生在與教師、同伴的交流探討中逐步明確自身的創作方向。
(四)合理調配教學資源與輔助工具
在分層教學實踐中,教師還需合理調配與組織輔助資源,以滿足各組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例如,教師可為基礎組學生準備操作圖解手冊與相關視頻資料,便于其課后進行反復練習與鞏固;為拓展組學生提供傳統畫譜與畫冊對照材料,引導其分析經典圖式;為創作組學生精選著名畫家的作品集,引入多樣化的藝術風格與創作理念,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四、評價機制的分層實施
在中國畫技法分層教學中,傳統單一的評價標準已難以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為切實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需積極構建多維、動態、發展的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獲得科學合理的評價反饋,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一)構建多維評價體系
在具體的教學評價中,評價內容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目標,評價維度的設定應兼顧學生的共性與個性。例如,在“寫意荷花表現”教學評價中,教師可將評價維度細化為基礎操作能力、技法運用能力、構圖表現能力與創作表達能力四類。針對基礎組學生,評價重點應落在基本筆法的掌握程度上,如是否能規范完成“中鋒運筆”“淡墨暈染”等操作,是否能正確使用宣紙、調色盤等基礎工具;針對拓展組學生,則應進一步關注其對畫面構圖的理解與空間處理能力,考查作品是否具備合理的空間布局、清晰的遠近層次與和諧的對比關系;而針對創作組學生,其評價重點則應轉向構圖創意的獨特性及主題表達的深度等方面,評估其是否能在寫意傳統的基礎上,展現出個性化的審美傾向與藝術思維。
(二)采用過程性評價方法
在分層教學模式下,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態與效果,因此,教師需積極實施過程性評價,將評價機制嵌入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密切關注學生在任務執行、師生互動、反思建構等環節的行為表現。以“工筆花卉技法訓練”為例,教師可構建“階段反饋卡”機制:在每個階段練習完成后,引導學生填寫反饋卡片,內容涵蓋“我在哪些筆法上有進步”“我遇到的困難是什么”“我最想得到老師幫助的地方”等。教師可依據反饋卡信息,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而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針對性地指導,實現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的精準對接。
(三)運用發展性評價策略
在中國畫分層教學實踐中,發展性評價策略的運用尤為重要。高中生往往對自身作品有著較高的期待,但實際表現與預期之間可能存在差距。因此,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和激勵性的語言進行引導,以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發現式”評價引導學生發掘自身優勢,如面對基礎組學生完成的荷葉寫生作品,教師應著重肯定其線條控制方面的進步,同時提出改進建議。這種正向反饋既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信,又為其后續創作指明了提升路徑。
(四)構建多元化的展示平臺
為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作用,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構建多樣化的展示平臺,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例如,可在“水墨動物畫創作”教學活動結束后舉辦“課堂微展覽”,將學生的作品在課上進行集中展示,同時安排學生擔任解說員,介紹作品的構思技巧與技法運用心得,教師則進行簡要點評并提供改進建議。這一過程不僅肯定了學生在階段性學習中的努力,還能在班級營造出積極向上的美術學習氛圍。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實施中國畫技法的分層教學策略,不僅是教學模式的轉變,還體現了教學理念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既要精準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又要靈活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方式與評價體系,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實踐證明,科學的分層教學策略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中國畫學習的興趣,還能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最終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標,使中國畫教學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閉宗庭.中國畫課程分層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7(69):30+38.
[2]臧云.談高中美術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J].學周刊,2021(13):161-162.
[3]徐波.高中美術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運用[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2(01):55-56.
(作者簡介:吳超,男,本科,山東省濟北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美術教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