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F523 文獻標識碼:A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文章編號:1001-7348(2025)15-0140-09
0 引言
我國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處于穩步增長狀態,但也存在大量專利未能投入實施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與《專利審查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共同構成以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為目標的開放許可制度體系,希望通過公示專利交易信息、簡化交易流程促進專利許可和技術轉化。我國先后在江蘇、廣西、天津等地區開展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引導各方正確理解并科學運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優勢轉化為專利轉化運用的新動能]。
經過前期探索和推廣,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已取得初步成效,特別是為高校、科研院所盤活存量專利和中小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取專利技術提供了新途徑,有利于科技成果完成向新質生產力轉化,具有明碼標價、一視同仁等特征[2]。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在行政機關的支持下,激勵專利權人積極參與專利轉化運用完成技術供需對接,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目標的規范體系。制度本身作為一項激勵機制,年費減免、許可費明確等具體規則屬于內生性激勵措施[3],使得制度肩負起存量專利“去庫存”、提升專利轉化率的使命。實踐過程中,存在不符合制度相關要求的情況。例如,一些聲明開放許可的專利在“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一欄中填寫“面議\"等內容,未明確許可費支付方式,不符合制度要求。這需要審視制度與現實之間的張力,消除制度運行中的障礙。如果不能處理好制度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那么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實現推動專利轉化運用的規范目標,導致激勵機制失靈。具言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無法吸引專利權人和專利實施人積極參與到專利開放許可活動中,無法通過交易對接滿足市場技術需求并使專利獲取經濟利益,這不僅造成社會資源浪費,而且難以為創新活動帶來正向反饋。為了保障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高效運行,有必要明確該制度的產生背景與功能目標,探究制度內部設置的激勵措施與現實需求的匹配程度,消除制度運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激勵失靈風險。
1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產生的現實需求
1.1專利數量激增亟需配套轉化制度
專利申請量逐年增長帶來一些新的挑戰。首先,激增的專利申請量給專利審查工作帶來較重負擔,專利審查員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可專利性的判斷,可能無法在專利審查階段保障專利質量。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僅有形式審查沒有實質審查,大量低質量專利難以在授權后轉化。其次,龐大的專利數量給專利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帶來較重負擔,無法在專利實施階段給予專利權人充分的法律保障,較長的審理周期以及較低的賠償額讓專利權人無法有效維權。最后,海量專利如何轉化和運用、挖掘潛在價值成為一大難題,專利數量增加不等于專利質量提升。根據《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目前我國有效專利產業化率為54.3% ,有效專利實施率為 60.1% ,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首次超過 50% ,與2022年相比我國專利轉化運用工作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但專利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專利運用仍然是專利制度下的關鍵問題。企業在專利產業化中面臨的困難主要是缺少專業人才,其次是缺少專利轉化服務。人才是推動專利轉化運用的第一資源,而人才培養是一項需要長期規劃的工作。在短期內,為了消除專利數量激增帶來的負面影響,重點在于提升專利轉化服務質量。
高校、科研機構存量專利轉化率低的問題尤為突出,亟需配套轉化服務。造成此種現象的原因有多個方面:第一,研發導向和評價標準不夠完善,申請專利的目的主要是職稱評定、職務晉升等,與市場應用聯系不緊密。第二,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著科學研究和回饋社會的使命,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無需密切關注成果落地轉化所需要的現實成本。此外,科技成果歸屬和轉化受到職務發明制度以及國家資助項目形成科技成果相關權利分配方案的制約,直接參與研發的科研人員可能對專利并不享有相關權利,使其無需密切關注專利轉化運用。第三,高校及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大多缺少專業的專利市場化運營經驗,對自身發明創造的市場前景和市場風險缺乏準確有效評估[4]。總之,大量專利成果處于沉睡狀態,無法實現價值轉化,浪費社會資源,亟需針對存量專利構建篩選評價、供需對接、推廣應用機制,喚醒其應有價值。
1.2專利轉化制度應當契合高質量發展需要
我國政府一直重視專利技術轉移與專利成果轉化,鼓勵充分利用專利技術轉變成現實生產力。自20世紀90年代起,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專利技術轉化的法律文件,大力推動專利交易,鼓勵構建專利產業聯盟,搭建專利服務平臺。近年來國家推動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積極促進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成果與中小企業對接[5]。專利交易平臺也會發布專利交易信息,促進高校、企業等主體對接。
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有利于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了保障科技成果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當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6]。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旨在激勵引導科技成果供給市場,拓展市場主體滿足技術需求的渠道,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質量轉化的制度保障。《“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和運行機制”。經過立法論證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四次修訂增設了專利開放許可,《細則》《指南》也都作了相應修改。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最初由英國創設,后為德國、法國等多個國家借鑒。我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具有主動性、自愿性、單向性、普通性、明示性和低成本性的特征,為了更好地使制度運行符合社會實踐需要,有必要對我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作體系化梳理,明確制度運行邏輯和激勵機制,進而促進專利供需對接,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2專利開放許可激勵機制的功能定位
2.1降低專利交易成本,挖掘專利產業化潛力
專利產業化是對專利技術進行再開發,通過實驗、應用、推廣等形成工藝、材料、產品,進而通過產品化、商品化創造價值,直至發展成新產業的過程[8。這意味著專利技術從紙面記錄轉變為產品應用,并實現規模化生產。專利實現產業化的一個困難在于專利所有權交換過程的成本較高(楊偉民等,2014),包括搜尋專利信息、評估專利價值、談判簽約以及監督合同執行等。開放許可制度可以降低專利許可過程中的信息搜尋成本和協商交易成本。由于低質量專利的存在,企業等主體通過檢索公開專利信息獲取有價值的技術方案需要花費較高成本。此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由于無法及時了解市場真實需求,往往被動等待與專利實施主體進行協商。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下,經專利權人自愿提出開放許可并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后,在專利開放許可期間任何主體都可以根據公布的許可條件實施專利技術。開放許可制度為專利技術供給方和需求方打造了一家“專利超市”,將市場上零散化、碎片化的專利信息集中整理后進行擴散和傳播,使專利許可雙方更方便尋找到對接主體(曾學東,2016)。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有利于專利許可實施雙方減少締約風險。專利許可往往伴隨對許可費率、期限、范圍等內容的反復協商,在漫長的擬約談判過程中,專利權利人與專利實施人都要投人大量精力。如果與專利權人談判失敗,則相關評估成本付諸東流。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下,專利權人已經將專利相關信息和許可條件公布并固定,潛在的專利實施人可以根據公布的條件選擇合適的專利技術,了解許可聲明后再考慮是否進入評估或締約程序,這樣被許可人選擇專利技術時有更明確的目的性,并減少締約失敗風險。
2.2篩選高質量專利,倒逼專利質量提升
高校和科研機構研發成果相關權利人完成研發任務后由于無法應用成果帶來實際收益,往往選擇放棄專利,專利維持年限普遍不高(張平等,2011)。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為高校等主體的專利提供了一次檢驗的機會,如果能夠找到合適的對接主體,那么專利權人不但可以獲得年費減免和許可收入,還能夠避免科研成果流失和創新投入浪費。如果沒有專利實施者接受專利開放許可的條件,那么專利權人可以考慮盡早放棄專利。對專利技術實施者來說,明確固定的許可費有利于其提前評估專利價值和未來收益,更為有效地尋求專利許可。
僅將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視為促進專利轉化和運用的輔助性制度無疑是不夠的,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專利整體質量。必須從源頭上給予有效的激勵引導,通過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篩選存量專利中具有轉化價值的專利予以許可實施,從而倒逼專利質量提升。目前對專利質量內涵尚無統一認識,但學界共識在于從技術、法律與經濟3個維度進行界定,并且主要圍繞專利與法定授權標準的符合程度以及專利競爭價值展開(于馨淼等,2024)。本文也是在此種意義上使用專利質量的概念。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僅限于有實際價值的專利權,這是為了避免門檻設置過低而使得低質量專利申請數量增加(陳揚躍等,2020),體現出制度設立目的即篩選一批質量較高的專利進行轉化運用。質量較高的專利更容易通過轉化運用實現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高質量創新將創造更大價值,也獲得更多獎勵。從長遠來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應當成為專利法內部對專利質量的一個隱形調節機制或者矯正機制。
3專利開放許可激勵機制的內生性風險
本文將因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內部規定引發激勵機制失靈的情形稱為內生性風險,其不利于促進專利轉化運用,也意味著未能將低質量、低價值的專利排除在制度外。與之相對的是外生性風險,即因外部環境影響導致開放許可制度激勵失靈。由于制度運行環境中影響因素較多,本文將研究視角置于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體系內部,從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關鍵激勵措施入手,反思規范體系與制度實踐的脫節成因。
3.1許可費固定公開不符合專利交易實踐習慣
3.1.1 許可費公開引發專利權人顧慮
意圖實施開放許可的專利權人除要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外,還需要確定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和支付標準,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予以公告。立法規定公開許可費相關信息可能有3個方面的考慮:第一,許可費是專利許可談判中最重要的內容,專利許可人預先確定許可費支付方式和標準有利于節省專利許可雙方談判成本,快速達成專利許可;第二,公開的專利許可費能夠為市場上其它同行業、同領域的主體提供參照,有助于其它主體評估持有專利的許可費;第三,營造開放透明的專利許可市場,便于公眾、政府等主體監督專利許可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目前我國專利市場還不夠成熟,而許可費較為真實地反映專利權人對專利價值、專利市場前景的認識,公開該信息有助于市場提升定價評估能力。
但是,要求將專利許可費相關內容公開可能并不符合實踐習慣,還會引發商業秘密糾紛。有些情形中許可費條款為保密事項,專利許可實施雙方不會對許可費進行公開,外界很難得知專利使用許可費的計算標準和具體數額。例如華為公司與美國交互數字公司標準必要專利許可費糾紛案,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要求披露許可費,專利許可人以許可費屬于商業秘密予以拒絕。《中美經貿協議》第一章第二節中對商業秘密和保密商務信息予以著重保護。就該協議中列舉的范圍來看,完全可能包含專利許可使用費相關信息,因而不能忽略法律制度對國外主體適用時可能引發的問題。此外,專利權人對許可費公開也可能存在顧慮。許可費過高不僅難以達成許可,還可能刺激競爭對手加速研發、提出無效宣告等;許可費過低又會影響自身專利保護和后續專利運營,其他主體也會質疑專利質量從而放棄尋求專利開放許可。
3.1.2許可費固定忽視定價復雜性
許可費固定壓縮了專利交易活動中專利權人與專利實施人的自由協商空間,問題在于低估了專利定價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許可費的確定是專利開放許可實踐中最重要的問題,科學、公允、低成本地為專利定價不僅有助于專利權人充分實現專利價值獲得有效激勵,也有助于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高效運行。相關部門發布《專利評估指引》國家標準與《專利開放許可使用估算指引(試行)》供專利權人參考,也積極開展定價指導等保障性工作,但指引中的統計數據仍有不足之處:一方面,國民經濟行業統計數據對具體專利的參照作用有限,專利所處細分領域的數據可能更有價值;另一方面,統計數據來源于“十三五\"時期,可能無法滿足當下行業需求以及缺乏必要的動態性。
此外,《指南》中提到,以固定費用標準支付專利開放許可使用費的,如果數額高于2000萬元則專利權人可以選擇開放許可以外的其它方式進行許可;以提成費方式支付的,凈銷售額提成一般不高于 20% ,利潤額提成一般不高于 40% 。規定許可費限額能夠防止專利權人獲得正常商業活動之外的過高收人,然而這里的限額可能并不合理:一方面,該比例可能來源于“十三五\"時期統計數據,不排除當下某些領域實踐超出這一上限;另一方面,許可費上限的設置應當考慮與專利質量關聯起來,這樣不僅可以使專利實施獲得公平的經濟回報,也便于行政機關通過對許可協議數據的統計及時了解市場中專利相關信息,更好地開展指導和監管工作。
3.2年費減免條件不明確可能誘發道德風險
3.2.1年費減免條件需要細化
《專利法》第51條第2款規定,在開放許可實施期間,專利權人享有年費減免待遇。《指南》中規定,自開放許可實施合同生效之日起至許可期限屆滿期間,專利權人可以減繳自開放許可實施合同備案起尚未到期的專利年費。開放許可聲明公告后,單位或者個人以書面通知愿意實施開放許可專利并支付許可使用費的,開放許可實施合同生效。此時專利權人要向國家知識產權局辦理備案手續,備案的同時視為專利權人提出專利年費減繳請求。規定支付許可費后合同才能生效是考慮到保證專利能夠真正實施并實現應有價值。支付許可費能清楚表明被許可人接受專利開放許可聲明中列舉的條件,被許可人接受專利開放許可經過了理性思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502條,合同的成立與生效并不同。如果被許可人通知專利權人之后不支付許可費則合同不生效,在通知后到支付使用費期間實施專利的行為也將構成侵權行為。這不僅導致專利開放許可的成立機制缺乏經濟效率,也會使被許可人陷入兩難境地[9。如果被許可人通知專利權人之后即可實施,雖然能使專利快速轉化運用,但也可能出現專利權人利用低質量專利進行虛假許可騙取年費減免的情形。此外,支付許可費的數額也需要予以明確。許可費支付方式有一次總付、總付額內分期支付等多種方式,如果要求完全支付將阻礙專利轉化運用效率,但如果不作支付要求又可能誘使專利權人利用低質量專利達成虛假許可騙取年費減免。
3.2.2年費減免幅度有待優化
年費減免幅度直接影響激勵專利權人作出開放許可聲明的效果。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試點期間,年費減繳幅度缺少相關政策予以明確,原因在于確定合理的免費減免比例較為困難。減免比例過高,能吸引更多專利權人作出開放許可聲明,但同時可能誘使一些主體進行虛假許可、虛假實施以騙取年費減免優惠;減免比例過低,則無法起到激勵主體參與專利轉化的作用。國外實行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國家都將年費減免作為激勵專利權人轉化運用專利的方法,且絕大多數都規定了固定減免比例,一般是減半收取年費,如西班牙、英國、德國、俄羅斯等[10]。2024年7月,我國財政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專利年費減繳比例為 15% ,同時規定若專利權人符合其它專利收費減免政策的可以選擇適用最優惠的政策[11]。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收費標準來看,專利權人符合一定條件的可以獲得費用減繳優惠,例如專利權人為個人且上年度月收入低于5000元時,可以減繳年費的 85% 。綜合兩個規定的內容來看,專利開放許可年費減免可能不適用于個人和中小企業,這樣就會限制專利開放許可的激勵效果。對于不同專利主體,需要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年費減免比例。此外,許多國家在規定年費減免的同時還規定了年費返還制度,這可能是為防止一些專利權人利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騙取年費減免。英國規定專利權人撤回專利開放許可聲明后應當補繳減免的年費[10]。我國在設置年費減免比例時除了要考慮正向激勵外,也要警惕逆向激勵引發的道德風險。
3.3行政機關職能不清晰制約規范目的實現
3.3.1對聲明的審查難以控制專利質量
《指南》規定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提出的開放許可聲明進行審查,符合規定的準予公告。一方面,審查能夠保證開放許可聲明真實明確,提高交易效率;另一方面,審查能夠防范虛假欺詐行為,維護專利開放許可交易安全,降低專利實施風險。目前行政機關對聲明開放許可的專利權審查主要包括判斷專利權有效性和權屬是否存在爭議,是否存在妨礙專利實施的情形。其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審查的內容涉及專利質量的因素較少,可能影響開放許可專利實施。如果專利實施人對專利質量和專利價值缺少有效評估,則可能放棄尋求開放許可或者在實施過程中與專利權人產生糾紛。行政機關審查有助于控制開放許可的專利質量,也能夠與專利審查和專利無效審查環節進行有效銜接,共同把控專利質量。國家知識產權局本身負責專利審查工作,在評估發明創造是否具備可專利性時,可以利用其專業知識和經驗數據幫助判斷開放許可專利質量,以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第二,不同專利對應的審查成本存在差異,例如對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等內容的審查可能耗費行政機關大量成本,因而行政機關有必要根據不同專利類型設置不同審查方式和審查強度,以有效篩選出影響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順利運行的低質量專利,促進高質量專利快速轉化運用實現價值。
3.3.2 糾紛調解無法保障專利實施
根據《專利法》第52條,實施開放許可發生糾紛的,先由當事人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可以請求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進行調解,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專利糾紛行政調解是指發生專利糾紛的雙方當事人自愿在法律的規范和引導下,由行政機關居中采用勸說、開導和教育等方式,互相協商以達成一致,進而解決爭議(李雷等,2014)。行政機關具有專業性和高效性,是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中的重要手段,行政調解有利于緩解司法審判過程中的案件積壓問題,有效維護專利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合作關系,避免矛盾升級。然而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當事人在達成調解協議后如果不履行約定內容,另一方當事人無法強制對方履行,使得前期調解工作喪失效果[12]。行政機關調解若能取得更好效果、平衡專利許可雙方利益,則不僅可以保障制度順利運行,也會降低當事人選擇司法途徑解決糾紛的概率,減輕法院審判壓力。
3.4各激勵措施之間存在系統性偏差
許可費固定公開、年費減免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支持都是激勵專利權人參與專利開放許可的重要措施,影響專利權人的許可策略。這些激勵措施之間可能存在復雜互動關系,影響開放許可制度的綜合激勵效果。例如,年費減免會激勵專利權人積極提出專利開放許可,同時由于許可費需要公開,專利權人為了盡快達成許可可能選擇較低的許可費,但這既可能讓專利實施人因懷疑專利價值而放棄獲得專利許可,也會因許可費低于專利實際價值而無法起到為社會提供參照的作用。當許可費能夠反映專利價值,但專利權人與專利實施人間糾紛無法得到高效妥善解決時,專利權人的許可積極性會被抑制,因為作出開放許可聲明的專利容易成為被提起無效的對象,這在一些價值較高的專利上較為明顯。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一個獨立的激勵系統,包含規則、對象、理念和載體四大要素[13],在系統論視角下具有整體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的特征[14]。整體性指內部各激勵措施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應當統合各措施互動關系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激勵效果。層次性指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并非孤立的系統,在與其它制度、環境等發生作用時,其內部結構與功能也劃分成不同層級,這表明可以依照不同情形和目的對激勵措施的適用進行選擇和變通。開放性指系統并非自我隔絕,而是與系統外部進行著信息和物質交換,可以通過外部激勵措施強化自身激勵效果。整體性構成層次性和開放性的落腳點,層次性和開放性則分別體現整體性發展與實現的路徑[15]。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應當協調系統內部各激勵措施,以實現促進專利轉化運用、提升專利質量的系統目標。制度理念是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高效運行的基礎,制度結構是各激勵措施之間以及制度與制度之間復雜互動的結果,制度措施則是落實激勵目標的具體手段,可從這3個方面調整和優化專利開放許可制度。
4專利開放許可內生性風險的化解
為保證開放許可制度順利運行,須及時化解制度內生性風險。既要以制度目標為內核明確激勵理念,也要注意到制度內部規則之間、制度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互動關系,合理設置激勵對象和激勵手段。
4.1確立符合市場實踐需要的制度理念
4.1.1尊重市場交易需求,鼓勵當事人意思自治
根據當前我國專利實施情況,由政府部門介入專利交易過程并輔助交易雙方進行對接具有必要性。專利交易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行政機關掌握專利技術信息有利于評估專利許可交易的可行性,同時,行政機關介人時間和介人方式相較司法保護更為靈活。然而,在市場交易秩序尚不完善時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干預,即使介人的自的和手段正當,仍會不可避免地帶有市場管制色彩,并影響正常市場秩序。行政機關可能將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行為視為市場失靈或市場亂象,認為市場主體缺乏自主構建有序交易市場的能力,通過行政介入方式加以管制,忽視市場主體比政府機關更了解產業現狀的事實[16]。應當意識到,專利轉化運用困難的問題并非在專利實施環節加大政府主導力度就能得到根本解決,而需要從源頭提升專利質量、重新審視政策引導方向等多舉措并舉。專利實施許可屬于一種私主體行為,應在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下確定專利實施內容。在開放許可制度運行過程中,行政機關從理念上要意識到應最大限度尊重市場交易需求,為當事人意思自治提供必要支持。對專利開放許可使用費的協商空間與合理性判斷,應當在符合制度特征和產業特征的基礎上盡可能模擬市場交易,構建市場化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李慶保,2016)。
4.1.2 將專利質量控制作為制度的長期任務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應將提升專利質量納人專利開放許可工作的主線。專利質量不僅體現在技術進步、審查授權、競爭排他等方面,還應將經濟價值作為專利質量評價指標(劉運華,2015)。技術、經濟、法律3個方面的要素構成評價專利質量的基礎體系,此外,專利動機、產業屬性也會影響專利質量(毛昊,2018)。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激勵專利權人為專利技術價值增添經濟價值,在專利實施中檢驗專利質量。高質量專利通過轉化運用為專利權人帶來經濟回報,不但激勵專利權人繼續投入創新研發,也對其他創新者產生示范效應,有利于培育良好創新氛圍。低質量專利如果無法實施也可以選擇盡早放棄以節省維持成本。專利制度是在市場和資本的催生下孕育和發展的,不實現專利轉化就無法真正體現創新價值。有學者指出,廣泛的政府激勵和不準確的市場信號會促使專利數量增長,但單純的數量提升無法從根本上促進國家技術發展,并會對創新資源形成扭曲效應[1]。對此,開放許可制度短期內要承擔盤活專利存量、激勵專利轉化利用的重任。為了提高我國創新能力,應當以實踐檢驗專利價值、倒逼專利質量提升為長期目標,最大限度吹散高價值專利周圍的泡沫,促使專利申請人和專利權人等主體在專利研發、專利代理、專利申請、專利審查等前期階段就最大限度過濾掉低價值專利。
4.2構筑整合激勵功能的結構體系
從制度層面提升專利質量要平衡好技術創新與市場增值之間的關系,對專利制度流程進行全面優化,實現制度間創新協同。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連接專利技術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橋梁,既要為專利審查環節查漏補缺,也要輔助專利無效制度充分發揮作用。前者與專利開放許可的公開機制有關,后者與專利開放許可的糾紛解決機制有關。既要保證專利開放許可制度與外部各環節有效銜接,也要系統考慮制度內部各機制間互補關系和綜合效應。
4.2.1 行政機關對制度運行的過程控制
行政機關在開放許可制度運行過程中主要承擔審查和調解職能,可以介人開放許可制度全過程,確保制度發揮促進專利轉化運用功能,同時融入專利質量控制理念。在相關主體參與開放許可之前,行政機關可以通過提供價值評估、融資通道等服務提前介入專利交易過程,利用自身經驗和數據優勢為相關主體提供有益指導,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相關部門可以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更具針對性、標準化的合同模板以降低交易成本[18],引導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企業加強需求對接,以技術轉移和應用為導向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這不僅有利于將存量專利與技術需求及時匹配,還可以促進雙方人才流動和服務對接。
在專利權人提出開放許可聲明后,行政機關加強開放許可聲明審查有利于將質量較低的專利排除在外。《指南》規定具有權屬爭議風險或影響實施的專利無法通過行政機關審查,利用行政機關公信力在事前為開放許可雙方降低交易風險。行政機關應針對不同類型專利設置不同審查模式,對審查期限和審查質量進行分類管理以適應不同行業需要[19],合理分配審查資源。根據審查程度高低,可以將審查類型分為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前者指行政機關僅對專利權人提交的材料進行書面審查,過濾其中明顯不合理或不符合要求的開放許可申請。后者指行政機關對材料進行穿透式審查,不僅檢查書面材料真實性,還要重新檢索、分析、評價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為了方便專利權人快速公開專利開放許可,行政機關審查強度不宜過高。可采用形式審查方式,同時,對專利權有效性等明顯不合理和可能對專利實施產生重大影響的內容進行重點審查。在專利實施過程中以及發生開放許可糾紛時,采用實質審查以控制專利質量。
在專利開放許可雙方發生爭議時,行政調解應當平衡好意思自治和質量控制間的價值分歧。圍繞許可費爭議,行政機關可結合市場競爭實踐,比較爭議雙方評估方式與專利質量關聯程度。實施開放許可的專利可能遭遇其他主體的無效挑戰,行政機關通過專利質量審查能夠排查專利審查環節未發現的低質量專利,也能與專利無效制度有效銜接。總之,行政機關應弱化規制色彩,以服務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順利運行、促進相關主體順利合作為目標。調解是一種服務性事實行為,應弱化公權力屬性,提升調解效率,促成雙方當事人就開放許可快速達成一致意見。
4.2.2許可費對專利質量的動態反饋
合理的許可費不僅能夠促使專利權人快速與專利實施人達成開放許可,也能夠向行政機關、社會公眾等主體反饋專利質量信息,具有社會價值。行政機關應當尊重專利許可雙方的協商自由,即使專利開放許可聲明中應當明確許可使用費支付方式、支付標準,但明確的程度在規范上也可以存在差異。“明確”并非一次性完全確定,專利權人可以后續通過補充協議確定許可費[9]。專利開放許可雙方在交易中采取一些策略性行為也屬于意思自治范疇,只要當事人愿意將協商后的使用費標準適用于所有愿意實施開放許可的主體,那么應保留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空間。行政機關僅在雙方當事人協商過程中產生實質不公平情況下才有介入的必要。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提供簡明易懂、更具針對性的定價指導,及時收集整理發布許可費參照信息便于專利權人評估專利價值,例如行業統計數據、相似專利的歷史許可價格等。當然,需不斷總結制度實踐經驗,提升制度激勵效果。許可費數額限制要選擇與專利質量相匹配的因素計算得出,確保專利權合理利用,同時防止專利權人索取過高費用。
雖然行政機關可以為專利權人提供必要支持和幫助,但如果專利權人或市場主體過分依賴指導,長期來看不利于培育專利主體自主競爭意識。行政機關可以要求提出開放許可聲明的專利權人重點介紹發明創造的直接實踐性、可為商業化經營、可穩定地再現和具備技術性特征4項內容,作為公開固定許可費的替代性方案[20]。《細則》規定公開的內容中包含“其他需要明確的事項”,這一兜底性規定可以作為規范依據予以具體化。當前我國專利審查環節對實用性的檢索分析存在一定不足,因為實用性需要通過專利實施來體現。在專利開放許可階段要求披露相關信息,有利于彌補專利審查階段對技術實用性評估的不足。專利權人應當準確描述專利的特定用途以及可能對公眾產生的重要利益(李新芝,2017)。行政機關處理許可費爭議時,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下,應將與專利質量以及專利實施情況有關的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引導許可雙方確定合理的許可費用。
4.2.3年費減免對轉化激勵的輔助調節
年費減免是開放許可制度對成功完成轉化運用專利的獎勵,屬于調節開放許可制度激勵效果的輔助措施。年費減繳期應當從被許可人發出實施專利權的通知并且繳納許可費的時間開始計算[21]。有觀點認為,合同自被許可人向專利開放許可人發出接受專利開放許可的通知后成立,自被許可人按照專利開放許可聲明的要求支付許可費后生效,該規則有利于防止專利權人設置過高的專利開放許可使用費(劉強,2021)。但考慮到為了促進專利迅速實施運用,合同應自被許可人向專利開放許可人發出接受專利開放許可的通知到達后成立,若無特殊約定,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支付許可費只是合同生效的特別要件(房紹坤等,2023)。專利權人愿意實施開放許可專利的通知到達后,被許可人即可開始實施專利,專利權人收到許可費后可以提出年費減繳請求。
年費減免對吸引專利權人作出開放許可聲明具有正向激勵作用,不過,年費減免比例不宜為了吸引專利權人參與而設置過高。可以考慮放棄固定比例減免年費,在一定區間范圍內結合專利實施情況以及專利權人實際情況進行減免,這樣能使制度在復雜交易活動中保持一定靈活性和應變性。我國可以在現有的 15% 比例基礎上設置一個年費減免范圍,進而根據專利類型、專利實施情況等采取多樣化年費減免策略。例如,對離散型行業內專利設置更高的年費減免比例,或為了激勵專利權人盡早參與而對早聲明的專利設置更高年費減免比例(黃運康,2023)。年費減免比例調整需要與其它措施綜合考慮,用以最大化開放許可制度激勵效果。當行政機關審查能夠篩選出高質量專利進行許可時,可以適當提高年費減免比例,以增強開放許可制度激勵效果。
4.3完善增強激勵效果的多維措施
為了使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運行更加符合當事人交易需求,實現提升專利質量的長遠目標,可以考慮增加信息披露機制和設置多元責任承擔形式。
4.3.1 引入信息披露機制
在開放許可制度中引人信息披露機制具有正當性:一方面,專利權人公開與專利實用性、有效性等相關信息有利于促成專利供需雙方對接;另一方面,披露相關信息可以有效彌補開放許可制度內部激勵措施的不足,增強制度整體激勵效果。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中引入信息披露機制不僅可以激勵專利權人,也會增加社會效益。例如,對于新穎性較高、創新性較強的專利,借由專利開放許可公開提供充分的信息可以提高市場的價值評估能力[22]。構建信息披露機制,需要設置合理披露程度以及違反義務的后果。
披露程度決定專利權人公開自己所知信息范圍,應當根據以下規則確定專利權人公開信息范圍:首先,信息披露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披露的信息應主要圍繞專利價值展開,包括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法律價值3個方面,重點體現專利質量相關內容。其中,技術價值主要圍繞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特征,重點介紹專利產業價值或商業價值具體實現的可能性,不要求對技術效果作精準評估;法律價值主要公開是否存在面臨專利權無效或訴訟的風險;經濟價值可以列舉相同或類似技術、同族技術的市場應用情況,或者表明依照專利技術可以制造與目前市場上產品明顯不同的產品[23],產品可以預見到創造的經濟價值。其次,信息披露以簡要說明方式提交并限定字數上限。《指南》中要求專利權人在提交開放許可聲明時一并提交關于許可使用費計算的簡要說明,一般不超過2000字。開放許可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可以擴大此種做法的適用范圍。
關于違反披露義務要承擔何種后果,應考慮制度的規范目的以及與糾紛解決機制的銜接。根據立法模式不同,違反現有技術披露義務的法律后果有3種:在強法律責任模式下,違反義務可能導致專利申請被駁回或已獲得的專利權無效等嚴重后果;在弱法律責任模式下,專利申請被駁回;在無法律責任模式下,違反信息披露義務不承擔法律責任(楊德橋,2019)。《指南》中規定,開放許可聲明不明確的,將導致不予公告;存在弄虛作假情形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將予以撤銷。開放許可聲明中未履行相應信息披露義務一般導致開放許可聲明被駁回,專利權人主觀存在故意的,開放許可聲明將被撤銷。
4.3.2建立年費返還機制
《細則》第88條原則性禁止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的行為,但具體法律責任尚未明確。激勵手段既包括助力模式也包括阻力模式,前者指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為專利權許可實施雙方創造一定條件,幫助其達成開放許可合同并實施專利;后者指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消除阻礙專利開放許可實施的因素,阻止專利權許可實施雙方做出不符合制度規范目的的行為[24]。專利年費變化會影響專利維持時間,專利權維持時間不僅反映主體的專利運用能力和轉化能力,還體現專利制度的目的實現程度(喬永忠,2011),因而年費也會間接影響專利質量。當專利開放許可相關主體采取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等手段時,開放許可制度應當設置一定的懲罰措施,以防止當事人彼此串通,也有助于將低質量專利擠出開放許可制度運行環境。年費返還機制應當綜合考察主體的主觀目的和客觀行為以及專利實施情況,設置不同的年費返還數額,并搭配懲罰措施。若當事人偽造或隱瞞專利有效性事實、串通偽造專利實施事實,則應當全額返還年費并考慮對專利進行無效審查。若當事人提交的開放許可聲明中對應當明確的事項有所隱瞞并影響專利實施人達到專利權人允諾的效果,則應當返還所有已減免的年費并且在專利開放許可實施到期前取消專利權人年費減免優惠。總之,專利維持年費設置旨在刺激專利權人盡快實現專利價值,否則會因為維持成本增加而不得不放棄專利權,促使技術進入公有領域而提升社會利益。年費減免對專利開放許可具有一定影響,應當設置合理的年費返還機制,最大限度實現激勵產出的目標。
5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的激勵機制,探索將高質量發展理念融人制度的具體路徑,得出如下結論:第一,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短期內承擔著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的任務,同時,應當以提升專利質量、培育高質量創新生態為長遠目標。第二,在制度實施過程中,行政機關應當尊重市場運行規律,避免干擾當事人意思自治,為當事人保留自主協商空間。對開放許可聲明進行形式審查,構建信息披露制度進行事后監督,強化與專利審查和專利無效審查制度的銜接。第三,年費減免比例應當設置一定區間范圍,根據專利實施情況進行差異化減免。為了防止開放許可當事人投機套利,也為了過濾低質量專利,應當增設年費返還機制,綜合考察主體的主觀目的、客觀行為以及專利實施情況,設置不同的年費返還數額,并搭配懲罰措施。第四,行政機關應當強化服務職能,采用多樣化激勵手段引導專利權人通過專利運用實現經濟收益,更好地平衡專利權人與被許可人的利益。未來,應當繼續加強專利開放許可信息平臺建設,細化具體適用規則,同時統計分析制度運行數據,及時回應實踐需求,為營造高質量創新、高效率轉化的科研創新氛圍發揮制度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關于印發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7-25)[2024-03-25]. https://www. cnipa. gov. cn/art/2022/7/25/art_2986_176756.html.
[2] 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EB/OL].(2024-07-16)2024-07-25]. https://www.cnipa.gov.cn/art/2024/7/16/art_75_193774.html.
[3] 余飛峰,專利激勵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0.
[4] 張軍榮,楊思捷,周璐.中國高校專利產權制度演化的內在邏輯與制度重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21):99-107.
[5] 財政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實施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助力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通知EB/OL].(2021-03-25)2024-03-25]. http://jjs. mof. gov. cn/tongzhigonggao/202103/t20210324_3675394.htm.
[6] 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J].求是,2024,67(11):4-8.
[7] 李文江.我國專利當然許可制度分析——兼評《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82、83、84條[J].知識產權,2016,30(6):91-95.
[8]姜南,李逸凡,劉謙,等.專利轉化特征精準識別與預測-以人工智能芯片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10):1-10.
[9]張揚歡.責任規則視角下的專利開放許可制度[J].清華法學,2019,13(5):186-208.
[10]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教學與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十二國專利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11]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優化專利收費政策的通知[EB/OL].(2024-07-23)[2024-08-10].http://szs.mof. gov. cn/zt/mlqd _ 8464/zcgd/202407/t20240723_3940099. htm.
[12]何煉紅.論中國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32(1):155-165.
[13]辛鳴.系統論視野中的制度要素研究[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21(10):77-79,94.
[14]吳陸生,張素娟,王海蘭,等.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論視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3):30-32.
[15]趙樹文.系統論范式下我國公司資本規制立法的完善[J].法商研究,2017,34(5):101-111.
[16]熊琦.中國著作權立法中的制度創新[J].中國社會科學,2018,39(7):118-138,207.
[17]毛昊,尹志鋒,張錦.中國創新能夠擺脫“實用新型專利制度使用陷阱\"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8,35(3):98-115.
[18]羅莉.專利行政部門在開放許可制度中應有的職能[J].法學評論,2019,37(2):61-71.
[19]賈連鎖,張京德.專利審查分類管理模式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4,32(5):44-47.
[20]楊德橋.專利之產業應用性含義的邏輯展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6,33(20):103-108.
[21]劉強.專利開放許可激勵機制研究[J].北方法學,2023,17(2):78-88.
[22]劉夏,陳栗,王欣宇.專利開放許可的知識溢出效應研究——基于英德兩國的準自然實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4,41(12):105-115.
[23]SICHELMAN T. Commercializing patents [J]. StanfordLawReview,2010,62(2):341-412.
[24]豐霏.法律治理中的激勵模式[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2,18(2):151-160.
(責任編輯:萬賢賢)
Addressing the Dilemma of Incentive Failure in the Open Licensing Regime of Patents
Yang Yipeng (School of Law,Wuhan University,Wuhan ,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patent authorizations in our country has increased steadily,a largenumber of patents have not been implemented to gain technical advantages or economic benefits,which not only wastes social resources but also hinders the creationof a positive innovationatmosphere across society.Currently,our country is focusing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the thread of work,vigorously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his background underscores the importanceand urgencyof patent transformationand application,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s can supply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themarketand promote societal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The fourth amendment to the Pat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ded a patent openlicensing system.After preliminary pilot experiment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pen patent licensing system is now being fully advanced.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 is a normative system supported by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to encourage patentees to activelyparticipate in the transformationand application of patents through licensing,tocomplete the matching of technologysuplyand demand,and toachieve thegoal of market-orientedallcationoffactors.The system incentivizes patentee participation with reductions in annual fees,increases transaction eficiency with standardized licensing conditions,and ensures thesmooth operationof thesystem throughtheinterventionof public power.Universities andresearch institutes have greatpotentialforpatenttechnologyinovation butalowrateof patent transformation,sotheyarea key targetforincentives under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The establishmentof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is not onlyto meetthecurrent needsofpatenttransformation,butalsoreflects China'sdetermination toimprovethequalityof patents and further enhance the national overall innovation level.
Inorder toensure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 canfully exert its incentive efects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 system consistent withthenational long-term development goals,this paper conducts acomprehensive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content of the system:(1) The provisions regarding licensing fes do not conform to patent transaction practices,which maysuppress the enthusiasm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tities to participate.(2)Reductions in anual fe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to atract patentees to make patent open licensing declarations,but legal provisions are sil uncertain and may induce moral hazard.(3)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at every stage cannot beseparatedfrom thesupportand guidanceof admiistrativeauthorities,butcurrently,thefunctionsof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lack clear stipulations,which maylead to improp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market.To reduce conflicts between specific measures within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it is necessry to adjust and optimize 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 from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theory,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ree aspects:the system's philosophy, structure,and specific measures.
This paper advocates the folowing conclusions:First,the patent open licensing system undertakes the task of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andapplication of patents inthe shortterm,but it shouldalsoaim for long-term goalsof improving patentqualityand fosteringanecosystemof high-qualityinnovation.Second,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of the system,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should respect the laws of market operation,avoid interfering with the autonomy of the parties,and retain space forautonomous negotiation for the parties.There should beaformalreview ofopen licensing declarations,an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for expost supervision,and astrengthening of theconnection with the patent examinationand patent invalidation systems.Third,the proportionofannual feereductions should be set within acertain range,with differentiated reductions basedontheimplementationof patents.To prevent openlicensing parties fromspeculatingandarbitraging,and tofilteroutlow-quality patents,amechanism forthereturnofannual fees should be added, comprehensively examining the subject's subjective intentions,objective actions,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s,setting diferent amounts of annualfe returns,and pairing them with other types of punitive measures.Fourth,administrativeauthorities should strengthentheirservicefunctionsand guide patentes topayattention tothe benefits through patent use through diversified measures,and better balancing the interests of patentees and licensees.
Key Words:Patent Opening License; Patent Transformation; Incentive Failure;Patent Quality